吳艷華
(哈爾濱商業大學經濟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8)
自2005年我國匯率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總體上一直處于升值的趨勢。在人民幣升值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匯率不斷走低,對美元名義匯率由2005年的8.2765降為2011年初的6.62。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對外貿易走勢依然良好。本文對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產生的影響機制進行分析,以期尋找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路徑,促進我國對外貿易健康發展。
當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中工業制成品雖占很大比重,但其中加工制成品所占比重過大,而高附加值產品,特別是高新技術成套設備所占比重偏低。低附加值的初級加工制成品出口增長率不斷提高,是我國出口商品總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我國工業制成品在國際分工中仍然處于較低層次,且大多數出口商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競爭環境不斷惡劣的情況下,低層次的出口商品結構很難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美國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占出口商品總額的74%,而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比不足26%;而我國工業制成品中,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只占55%,勞動密集型產品所占比重為45%。
我國依靠低附加值出口的產品同時受到眾多發展中國家的挑戰。當前發展中國家普遍推行開放的經濟政策,各國都將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投入國際市場,但由于這些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缺乏獨特的競爭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形成完全競爭的市場格局,從而加大了國際競爭壓力。
如圖1所示,橫軸r代表資本要素報酬,即利率;縱軸ω代表勞動要素的報酬,即工資。x和y分別代表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Qx、Qy分別表示x和y兩種產品的要素相對價格組合,這兩條曲線相交于E點,若本幣升值,則勞動力價格相對于國外來說是上漲的。而資本不同,資本等要素可以通過國際間流動使其在國內外價格趨同。這就導致了勞動密集型產品x的成本及價格相對于資本密集型產品y提高了,因而,造成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貿易價格競爭力下降,所以,產品的生產規模相對收縮,如圖1所示,Qx向左下方移至Q*x,并與Qy重新相交于F點。由于工資粘性的存在,最后過剩資本會流向y生產部門,導致y部門的生產及出口規模均擴張。

圖1 資本及勞動要素在各部門間流動
另外,因人民幣升值導致本國的購買力增強,有利于進口更多的設備及高新技術,也有利于提升勞動生產率,改變其原有的要素稟賦條件,提高生產和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從而優化出口商品結構。
生產投入決定了生產的成本,經濟體內部由于各個產業或產品的投入品來源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成本變化。下文以一個模型來說明,該模型假設用于生產X貿易商品的投入品完全來自國內,用于生產Y貿易商品的投入品中有一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的,其余來自國內。假設以間接標價法表示,本幣匯率在升值前為e,升值后匯率為(1+μ)*e,μ >0。

表1 人民幣升值對X產品生產成本產生的影響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表1中,貿易品X生產所需投入完全來自國內,總成本等于國內投入成本Xn,采用間接標價法,并記匯率為e,假設人民幣升值率為μ,那么經過計算就可以看出本幣升值前后X商品生產成本的變化。生產成本以本幣計價的金額在升值前后均為Xn,而以外幣計價的金額在本幣升值前為Xn×e,升值后為 Xn×(1+μ)e,這表明,X商品以本幣計價的生產成本在本幣升值前后沒有變化,以外幣計價的生產成本在本幣升值后,也隨之提高了。

表2 人民幣升值對Y產品生產成本產生的影響
表2中,在貿易品Y的生產成本中,有Ym是進口投入成本,Yn為國內投入成本,所以生產總成本為Ym+Yn,匯率是e。假設本幣升值率為μ,那么,計算后就可看出人民幣升值前后產品Y的生產成本的變化。生產成本以本幣計價的金額在本幣升值前后分別為Ym+Yn及Ym/(1+μ)+Yn,變化率 -μYm/(1+μ)(Ym+Yn),由于μ為正數,此變化率應為負,所以本幣計價的成本因本幣升值而降低,并且,成本降低幅度為Ym/(Ym+Yn),即進口投入成本與總成本成正比;以外幣計價的金額在本幣升值前后分別為(Ym+Yn)e及(Ym+Yn+μYn)e,變動比例為μYn/(Ym+Yn),該表達式為正,所以外幣計價的成本隨著本幣的升值而提高,且成本提高的幅度與Yn/(Ym+Yn),即國內投入成本與總成本之間成正比,這表明,成本增加的部分與進口投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成反比。
一般而言,就我國實際情況來看,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進口投入成本占出口商品總成本的比重遠大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進口投入成本占比。因此,人民幣升值可能使資本技術密集型出口商品受到的沖擊小于勞動密集型商品,所以人民幣升值有利于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與升級。
在匯率傳導機制中,市場集中度、目標市場競爭程度、產品同質性等因素是影響匯率傳導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勞動密集型產品在上述這三個因素上的競爭程度均大于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所以,可以推斷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匯率傳遞系數應該相對較低,因此,在本幣升值的情況下,勞動密集型產品才會面臨更大的價格壓力。這樣看來,本幣趨勢性升值而造成的長期價格壓力的差異將會引導資源流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部門,進而有利于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
1.加快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自我國實行匯率改革后,人民幣匯率浮動的彈性與以前相比顯著提高且改革效果初現。今后我國還須加大對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力度,并且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基礎性作用,這對于提高匯率變動靈敏度,保持匯率均衡等大有裨益。這樣,人民幣匯率對于促進我國內外部均衡發展的調節作用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更加有利于我國生產和貿易結構的改善。同時,盡可能不采用以貶值促出口的方法。因為,本幣貶值通常不利于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與升級。進一步完善外匯市場,大力推動外匯衍生品的多樣化發展,通過金融創新為我國企業提供便捷的風險管理,幫助企業化解匯率風險。
2.穩定人民幣匯率。一是加強短期資本管制。隨著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各種投機性熱錢涌入我國,導致我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定的泡沫,人民幣升值預期不斷加強,對我國國內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要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就需要政府加強短期資本的管控力度。二是合理利用我國的巨額外匯儲備。面對持續增加的外匯儲備,我國應該不斷拓寬外匯投資渠道,加大外匯儲備管理力度,保證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
1.不斷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出口商品結構是產業結構的延伸,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強有力的產業支撐。因此,必須加快對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
2.鼓勵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科技含量較高、人民幣升值對其產生的影響相對小于勞動密集型產品,所以應該采取有效措施,鼓勵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首先,要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工業制成品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轉變企業發展方式,只有這樣才能開發出具有專利技術的產品,提高我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3.完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鼓勵政策。提高工業制成品、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促進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升級。一是完善工業制成品、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退稅政策,逐步按照法定稅率退稅;二是通過海外市場基金的設立,支持生產工業制成品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企業走出國門,開拓國際市場;三是重點扶持工業制品、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企業。將國家出口信貸、外貿發展基金、出口融資、出口信貸、出口保險等重點向上述企業傾斜;四是從制度上給予保障,特別是出口信用保險制度,為工業制成品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提供高效、便捷的出口信用保險服務。
[1]龍強.人民幣適度升值與貿易問題研究[J].廣西財政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3).
[2]王相寧,王利.人民幣匯率波動對我國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