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電矛盾是影響我國經濟生活的一個突出問題,這一矛盾導致今年出現了7年來最嚴重的電荒。
很多研究者認為,煤電矛盾是煤炭與電力的價格沖突,通過加強生產調度和價格調節是可以解決的。多年來,有關方沿著這條思路進行了很多探索,但煤電矛盾仍反復出現且愈演愈烈,說明以行政干預為主的辦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從表面上看,煤電矛盾是價格矛盾;究其本質,則是煤炭、運力、電力市場發育不完善、競爭不充分、管制不當的結果。
先從電煤說起。傳統觀點認為,煤電矛盾是“市場煤”遇上了“計劃電”。雖然煤炭是我國生產資料領域最早開始市場化的行業之一,但時至今日,其生產流通并沒有完全做到市場化,而且非市場因素越來越多。我國電煤交易分為重點訂貨合同交易與市場采購兩個不同的市場,重點合同煤可以拿到低價煤和低價鐵路運力,約占全部電煤的三分之一。
市場煤主要靠公路和高價鐵路運力進行運輸,煤價也較高。近年來,一些產煤大省出臺控制煤炭產量的“限產保價”措施,通過煤礦整合關停一部分中小煤礦,用“煤票”約束煤炭出省總量,減少了煤炭產能。由于煤炭價格和產量都受到控制,電煤市場競爭很不充分,煤價高企并沒有促進煤炭產量的提高。所謂“市場煤”,其市場體系遠未完善。
其次是運輸環節,鐵路運力高度壟斷抬高了煤價。我國很多地方的電煤物流成本達到電煤價格一半以上,電力企業不堪重負。煤炭供需關系越緊張,運輸中間環節對煤電矛盾的放大作用就越明顯。

此外,為了獲取資源收益,很多地方開征各種名目的收費。這其中有合理的收費,也有相當多的不合理收費。一些地方已經形成了促進煤炭漲價的內在動力,導致煤炭企業生產成本和經營負擔增加,推動了電煤價格的上漲。
從這些分析來看,煤電矛盾不是價格矛盾這么簡單,而是由于在“煤—運—電”這個產業鏈中,過度管制和行業壟斷問題十分突出,價格機制未發揮應有的調節作用。這才是導致煤電矛盾的根本原因。
在解決煤電矛盾問題上可有兩種不同選擇。一種是按照既定的市場化方向改革,用“看不見的手”促進多種所有制煤炭企業在競爭中優勝劣汰,在鐵路運力和電力行業推進市場化改革;另一種是行政配置資源為主,依靠“看得見的手”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煤炭生產和運輸的集中度,加強電煤、電力價格的調整和管制力度。哪只“手”更有力,還需要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