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蕊
淺談滿族舞蹈
□董 蕊
滿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據史書記載,遠在隋朝,滿族祖先靺鞨就在中原表演歌舞。滿族舞蹈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舞蹈的特點,多由狩獵、捕魚、戰斗的場景演化而來,藝術地再現了滿族人民的勞動生活、風俗習慣和精神風貌,具有極強的挖掘和保存價值。
滿族舞蹈大致可分為祭祀舞、筵宴舞、民間舞三類,舞蹈動作特點是男如鷹、女似燕,輕快中含有粗獷、剛健的特色。
祭祀舞是滿族人祭祀祈禱時跳的舞,在民間很盛行。祭祀舞有《腰鈴舞》、《薩滿舞》、《野人舞》、《單鼓舞》、《抓鼓舞》等,舞蹈動作多變,舞姿剛勁,特別是腰鈴聲與鼓聲有節奏、和諧地配合,聲形俱備,引人注目,別具一格。在跳舞的同時還要伴唱《請神調》、《排神調》、《背燈調》等歌。
據滿族民間故事家傅英仁同志介紹,寧古塔薩滿頭上縶一綢巾,然后用個圓圈帶上珠飾,女的梳兩把頭、戴花,扎裙子,有四個飄帶,男的神帽扎裙子,在薩滿祭祀唱喜歌、祝詞以后,本族青年人也可拿手鼔跳舞,唱對花歌等表演。由于各姓氏不同,祭祀中舞蹈形式又各有不同,有女舞,有男舞,還有男女混合舞。石巖東和村儀式開始首先“甩香碟“,而聯合村關氏則先“甩刀”,他們“甩刀”時有“立刀”而其他就沒有。在鼓舞時,一般只是“轉炕沿”,而鑲黃旗付察氏還有“三路鼓”表演。關而瓜氏則有前后打鼓的舞姿,外堂子祭對,梅合氏的薩滿在表演鼓舞時將鼓平拋上空然后轉身接住鼓打,技巧很高。東合村趙氏還有“撇盆”的技巧等。
寧安祭祀舞蹈因道具不同,動作特點、風格又各有不同。“甩香碟”的特點是上身穩,腳下不可亂扭,給人以莊重的感覺。“擺刀”有男有女,舞時雙手不能過頭,臂端平,腳下步伐穩重,身體舞動不大,以晃節奏為主線。薩滿舞的音樂伴奏主要是大合鼓、手鼓、叉器、串玲,跳舞時一直由它們打節奏。
筵宴舞是滿族傳統的舞蹈,不僅流行于宮庭,在民間也廣為流傳。關于筵宴舞楊賓在《柳邊記略》中有過具體描寫:“滿洲有大宴會,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舉一袖于額、反一袖于背,盤旋作勢。”筵宴舞有《莽式舞》、《喜起舞》、《揚烈舞》等,《喜起舞》稱文舞,《揚烈舞》是武舞,都是由《莽式舞》演變而來的。
清初,吳振臣《寧古塔記略》中記述:“寧古塔一代,滿洲人歌舞名曰‘莽式’,有男莽式、女莽式,兩人相對舞,眾人拍手而歌,每行新歲或喜慶之時,上于太廟中用男莽式禮。”“莽式”有九折十八式,它的內容較豐富,動作也較復雜。
第一折是起式,主要內容包括舞蹈表演前的“出場”“行禮”“整儀容”等基本動作和基本步伐。舞段有:(女)國禮、越位、吉祥步、撫鬢、托天、展習、小旋、。(男)越位、躍武、擲石、五身、大旋等動作組成。第二折是穿針,表現婦女們織網、捕魚的情景。這段舞蹈女演員表演“挑線”、“挺斗”、“捧天”,然后“綱達”上場與姑娘們作“搶羊”“鉆洞”等場面。第三折是擺水,它是第二折的繼續,重點表現游水捕魚的生活情趣,舞段從擺水開始,游水分水,探海摸魚到海青眼退場。第四折是吉祥步,主要表現年輕婦女結隊郊游的情景。主要通過“吉祥步”進、退、轉和變、換方位等豐富多彩的畫面來體現的,它的音樂是以慢板為主,是比較抒情的舞段。第五折是單奔馬,是一段反映滿族男人們,躍馬狩獵英勇善戰的生活和性格的男組舞。它通過“驅馬”、“奔馬”、“超跳”,表現男人們騎在馬上,手握韁繩,奔跑在山林中獰獵的粗獷性格。第六折是雙奔馬,主要表現出陣殺敵之勢。主要動作有“雙奔”、“狂揚”、“掩身”、“搶飛”等,這些都是表現武士們在戰場上征戰拼殺的情景。動作主要特色是:兇猛有力,節奏較快。第七折是盤龍,這一折是婦女們手拿素綢,連在一起,由一男子手持手鼓做龍頭,另一男子拿馬鞭在隊伍尾做龍尾。又一男子手拿香球,做龍舞的動作,整個表演進程由圓場步連成。第八折是怪蟒出洞,舞蹈開始時二人擊鼓前引,蟒仰身爬行上場,四人拿手鈴伴舞,蟒抖顫、甩頭、四閃、三擺(矮子步)走場,最后六人齊歡,蟒斗敗,走僵尸抬下場,各種雜耍相繼出場表演結束。第九折是大圓場,主要通過男女對舞,隊形變化等顯示人們豐收之后的歡快心情。大動作上突出男女“逗情”的特點,其次動作節奏明快、強悍,場面變化豐富多彩。
十八式是“莽式”舞中的十八個基本動作。手三式(雙擺、穿針、劃水)、腳四式(走吉祥步、踢、跺、叉步)、肩二式(抖肩、聳肩)、轉三式(扭身轉、手轉、翻身轉)、跳三式(分腿跳、單腿跳、踢腿跳)、腰三式(扭腰、涮腰、彎腰)。
滿族民間舞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來源于滿族的民間傳說。例如《韃子秧歌》、《笊籬姑姑》、《拍水舞》等。
近幾年來,我們寧安市的廣大文藝工作者把蘊藏在民間的滿族舞蹈,加工整理,搬上了舞臺,例如由寧安市文化館演出的《東海莽式》、《韃子秧歌》、《腰鈴舞》等一批滿族舞,藝術地再現了滿族的歷史和生活,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目前,《東海莽式》、《韃子秧歌》和薩滿祭祀已經申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創了滿族文化的新局面。
責任編輯 付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