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哲
略論攝影中形式與內容的辯證統一關系
□單 哲
從色彩學上看,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的反差很大,但在畫家的筆下竟然成為一幅色彩協調的圖畫;從音樂學上看,1、2、3、4、5、6、7的音階差異很大,可在音樂家的手中竟然變成美妙動聽的音樂。這個奧秘就是:反差反倒能夠產生和諧。
用現代藝術心理學觀點看和諧,則可以理解為刺激元素間的有序性。和諧可以調整各種藝術刺激信號,使之變得強弱有節,前后有序,從而使人易于接受。和諧美,正與弗洛伊德《文明和它的不滿》中所說“美的享受具有一種感情的、特殊的、溫和的陶醉性質”相符合。
攝影的和諧美,是一種含蘊非常豐富的形式美感,它有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也有各種不同的藝術韻味,但是,毫無例外,它們都正是來源于攝影家對差異和差異之中包含的統一的認識、理解和表現。盡管和諧美是基本屬于形式上的,但攝影家對被攝物的本質屬性和特征,被攝物之間的差異、矛盾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構成方式都必須有深刻的理解。只有充分了解被攝體的質的差異,才可能理清它們在形式上的差異,如形、色、光、硬度等等。觀察與體驗在這里是必不可少的。而觀察的藝術,首先就在體驗被攝體質的差異,許多攝影愛好者不懂得這一藝術真諦,總是喜愛追求光線的形式感,這種盲目的追求多數最終歸于失敗。攝影雖然借助于光,但光只能依賴于物的反射才能成為攝影造型的有效元素。有經驗的攝影者在充分把握了被攝體各部分質和量的差異之后,應當確立最終的兩個極端,在這兩個極端之間,事物就會顯現出某種同一性,這種同一性就是“和諧”的線索。攝影創作的奧妙,就在于挑選強烈而又不至趨于兩極的差異個體,巧妙地表現它們的潛在同一性和相互聯系、發展變化的某種規定性。一旦找到這些特殊個體又找到它們特殊的組織方式,和諧美也就自然誕生了。此時,光線、色彩、形體都會成為和諧這一主題曲的音符和旋律。至于作品的和諧美,究竟是更傾向東方式的化異為同,因而格調寧靜、幽遠、恬淡、高雅,還是更傾向西方式的差異為主,個性鮮明,因而格調強烈、突出、鮮明、有力,則完全視作品的追求而定了。
攝影的和諧美,從層次上分,包括內容的和諧,形式的和諧,以及內容與形式之間的和諧。
內容的和諧,是指被攝體之間在本質上的內在統一。這種內在統一性能夠使它們成為一個整體即照片場面。缺少內容的和諧,照片就難以成為一個有內涵的藝術作品。一個稍有經驗的攝影師,在拍攝集體合影時,都不會忘記提醒被攝的人們,要向照相機鏡頭上方注視。不論被攝的人們相互多么不同,但只要他們的視線都指向一個方向,也就有了某種和諧,這幅集體照片也就有了成功的前提。相反,如果人們東張西望,各行其事,“合影”也就失去了意義。至于帶有情節性的照片,被攝者則必須以某種形式與情節發生聯系。這種共同的聯系也同樣會帶來某種和諧。法國攝影家布勒松是抓拍情節性場面的大師。他的名作《揭發告密者》畫面上人物眾多,有揭發活動的主持者,有主要的揭發者即那位婦女,也有憤怒的人群。照片中人物表情各異,但都集中專注于揭發控訴這一事件內。這種專注,就構成了使內容達到和諧的基本氛圍。當然,內容的和諧決不意味著內容的完全同一,《揭發告密者》中揭發者和被揭發者正處于對立地位,但這種對立、沖突,并不妨礙整體的和諧。即使那些處于次要地位的旁觀者,我們也可以從他們怒火中燒的表情中體會到他們遭受法西斯分子以及告密者迫害的悲憤。盡管他們受迫害的原因也許不在“這一個”告密者,但他們的關注,正好反映了整個法西斯侵略給人們帶來的普遍的苦難。在這里,照片中被攝體的和諧,變成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內容與形式之間的和諧,指內容與形式的配合是自然匹配的。在藝術理論中,形式要與內容相適應被認為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法則,但是在藝術實踐中,形式并非永遠被動地被“決定”。在攝影上,內容選擇形式,形式也同樣選擇內容。一種很有表現力的攝影形式,如果被不適宜的內容占據,遭到破壞的往往首先是攝影形式感本身。從某種意義上說,攝影是一種手段優先、形式在前的藝術,照相機、感光材料、沖洗加工技術規范都是先于題材內容已固定的,一旦遇到不相宜的題材,就會發生形式與內容不和諧的問題。這時照片就會失去和諧美。例如,遠攝鏡頭固然好,可是遇到需要展開縱深的對象,遠攝鏡頭所固有的壓縮空間、縮小景深功能就會由優勢變成障礙。被攝體得不到充分表現,遠攝的形式美感也被破壞了。攝影的題材內容是千變萬化的,攝影的形式、手法也是極為豐富的。一個有造詣的攝影家不僅要學會選擇拍攝對象,更要學會選擇表現形式、拍攝手法,從而使照片達到完美和諧的境地。這種選擇不僅要注重攝影技術的可能和限制,更要注重被攝體特征與拍攝手法,畫面形式之間的匹配。拍攝少女,常常選用高調、柔光,就是因為高調的明凈、柔光的溫馨正好與少女的清純溫柔和諧一致。拍攝風燭殘年的老人,常選用低調或粗顆粒,也是因為低調的沉悶、粗顆粒的生硬,正好與老人凄苦、悲愴的心情相一致。
攝影形式的和諧,是人們最容易看到和感受到的和諧美。形式的和諧,與內容和諧、內容與形式之間的和諧不同,它不表現為質的同一和形、質的匹配,主要是一種基于“量”的次序關系。
責任編輯 王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