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淼
《江蘇高考語文考試說明》在文言翻譯中要求:“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通過近幾年來的教學經驗以及歷次閱卷積累,筆者發現學生在解答這類題型時往往忽視了一些原則和方法。學生只有時刻記住并按照原則和方法去做,才能在高考中拿到很高的分數。
文言文的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要求原文字字在譯文中有著落,譯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據。句式特點、風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句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是指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從高考的特點與考查所要達到的目的出發,文言文的翻譯應當采用以直譯為主的方式,意譯只能是一種輔助的手段。直譯不便表達意思時再采用意譯。
另外,文言翻譯的三個基本原則是“信”、“達”、“雅”。
信就是忠實于原文的內容和每個句子的含義,用現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直譯出來。不可隨意地增減內容。達就是翻譯出的現代文要通順明白,表意要明確,語言要通暢,語氣不走樣。雅則是規范,典雅,得體。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以及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這一點是翻譯的最高要求,對中學生來說是很困難的。因此,中學生能做到“信”、“達”就可以了。要做到“信”、“達”,就必須按照古代漢語中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點一一對應地直譯,必須增減的內容方可增減。
學生在具體的答題過程中,這些原則是不能丟的,要時刻牢記于心。當然,光靠原則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所以還需借助于相關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把文言句子翻譯的很好。
下面結合具體的實例來分別介紹下這六種技巧。
例1.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
分析:在這一句中,“趙惠文王十六年”是年號,“廉頗”是人名,“陽晉”是地名,“上卿”是官名,“勇氣”則是古今意義相同,翻譯時這些詞語都可保留下來,不需要翻譯。
例2.已而有識者曰:“此五代、宋時物也,古矣,宜謹寶藏之,勿令損毀。”
分析:該句中“五代、宋”為朝代名,不需要譯出。
小結:據以上實例分析我們可知在文言翻譯中,凡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號、年號、器物名、朝代、度量衡等專有名詞或與現代漢語通用的詞,皆可保留不動。
例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分析:此句中“之”字乃是結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翻譯時應刪去;“也”字是語氣助詞,句中表停頓,以舒緩語氣,也應刪去。
例2.蓋忠臣執義,無有二心。
分析:該句中“蓋”字為助詞,用于句首,表示要發議論,翻譯時應刪去。
小結:據以上實例分析我們可知在文言翻譯中,那些無意義或沒必要譯出的虛詞應刪去。
例1.拜送書于廷
分析:此句中“于廷”二字是介賓短語后置,翻譯時應調整它的順序。
例2.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分析:句中“身之察察”,“物之汶汶”乃是定語后置結構,翻譯時應調整語序。
例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分析:句中“安在”一詞是賓語前置,翻譯時應調整語序。
小結:據以上實例分析我們可知在文言翻譯中,句中的特殊句式,如謂語前置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詞結構后置句及其它特殊句式,翻譯時應按現代漢語的語言表達順序調整過來。
例1.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曰:……
分析:句中在“不肯受”前省略了主語“侯嬴”,故翻譯時應補出。
例2.又因厚幣用事者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
分析:句中在“厚幣”后省略謂語“賂”,翻譯時要譯出。
小結:據以上實例分析我們可知在文言翻譯中,省略的成分要補出。
例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
分析:該句中“短”字是詞類活用——形容詞用作動詞,翻譯時應換成活用后的詞語。
例2.其次剔毛發、嬰金鐵受辱。
分析:該句中“剔”字是通假字,通“剃”字,翻譯時應將通假字換成本字,將單音詞換成雙音詞,將古詞換作現代詞。
小結:據以上實例分析我們可知在文言翻譯中,詞類活用的詞應換成活用后的詞;通假字換成本字,將單音詞換成雙音詞,將古詞換作現代詞。
例1.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分析:句中“藩籬”一詞是借喻,喻指邊疆。
借喻的譯法:譯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把喻體還原成本體。
例2.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
分析:句中“杯杓”一詞是借代,代指“酒”,可翻譯為“酒力”。
借代的翻法:譯為它所代替的人或物。
例4.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分析:句中“嗟來之食”是用典,指“侮辱性的施舍”。
例5.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分析:句中“一夫作難”是用典,指陳涉起義事;“七廟”是借代,代指秦王朝。
用典的譯法:古人為了使行文典雅,言簡意豐,常或明或暗地引用典故,在翻譯時可靈活處理,一般可譯為這個典故所包含的普遍意義。
例6.季氏將有事于顓臾。《論語》
分析:句中“有事”一詞是委婉的表達,指發動戰爭。
委婉的譯法:古人為了避粗俗、避忌諱、圖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時故意不直陳其事,把話說得很含蓄,這就是委婉。翻譯時應還原其本來的意思。
小結:古文中使用借喻、借代、用典等,翻譯時要根據上下文靈活、貫通地譯出。
總之,文言文翻譯需要正確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關鍵詞語的意思,充分注意文言句式的特點,看清上下文的意思和關系,一般詞直譯,如直譯不便表達意思時,則用意譯。知道了這樣的原則與方法,相信定能在文言翻譯上取得更多的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