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德光
做為基層的廣播電臺如何向當地農民提供所需要的內容服務,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知識水平,豐富農民文娛生活,反映農民兄弟心聲,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擺在廣電人面前的一道值得研究的課題。文章結合作者本地調查的結果,對這一課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到底廣播電臺的受眾在農村有多少?廣播電臺在農村的收聽形勢怎樣?筆者最近在佳木斯市部分農村進行了收聽隨機調查。以調查的幾個村為例:湯原縣湯原鎮合作村共有260戶,人口960人,村里老年人60多人,其中聽廣播的有39人,占老年人口的55%;60歲以下的中青年人和少年兒童,收聽廣播的比率僅占到5%,有的只是偶爾收聽廣播。在調查中,老年人雖然喜歡聽廣播,但是多數只是等著到點收聽評書,微乎其微的戲曲、二人轉成了他們的唯一盼望的節目,抱怨廣播電臺適合他們聽的節目太少者居多;中青年人和少年兒童在家閑著的時候看電視的居多,過去農忙時節帶著午飯背著收音機耕作、放牧的農民朋友,在當今已經不多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手機和掌上游戲機。廣播電臺中互動節目只對城市受眾和針對農民受眾節目的萎縮是致使農村受眾群體收聽率下降的主要因素。被調查的青年農民認為地市級廣播電臺農村節目比較少,聽廣播,不如回家看歌舞晚會或者電視劇來得痛快。在我們調查的兩個縣10多個村屯中發現,盡管有些村子不大,看上去還不算富裕,但那里的業余文化生活的種類也不比城里少多少,歌舞廳、游戲廳、網吧等一應俱全,靠一個收音機、一個小廣播和逢年過節扭大秧歌來自娛自樂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由此可見,廣播在農村的穩定受眾群和收聽率應該提上我們的日程了。
當今農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廣播?愛聽什么節目?我們在調查中也聽到了很多不同年齡段不同角度的呼聲和要求。很多老年人想聽廣播,但是他們抱怨廣告太多,流行歌曲、音樂太多,而他們喜歡聽的評書、民樂、戲劇、地方戲曲等,在廣播里是少而又少。中青年朋友希望在早晨和晚間等部分時段收聽到相關新聞、國家和地方部門等惠農政策的詳細講解,科學種養知識,種養信息技術交流和勞務輸出信息等;中午這段時間他們特別想聽到和農村、農業密切相關的休閑娛樂節目。農村青少年聽眾特別想通過收音機聽聽流行音樂和了解外面的世界。通過調查,我們掌握了當前在廣大農村農民朋友收聽電臺節目人數減少的原因:主要還是抱怨節目比較呆板陳舊。但是有七八成以上的農民朋友還是希望電臺能夠辦出更好的農村節目,他們對廣播這個傳統媒體,依然存在著期待,希望有一天在電臺中能夠聽到全新的聲音,這對我們辦好農村廣播節目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地市級廣播電臺專業對口從業人員相對較少的情況下,要想單純的在一個對象性節目上造就一支專業隊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據了解,我國個別地市級廣播電臺也曾嘗試過辦農村專業頻率,但是鮮有成功經驗。當務之急是先從農村節目專業化來考慮,這是切實可行的辦法。要想把節目專業化,沒有一支專業隊伍是不行的。目前存在的普遍情況是,農村節目從業人員尤其是新畢業的學生對農業、農村、農民了解甚少,節目組成員僅憑一兩個對農村比較熟悉的老同志來支撐,盡管對農村比較熟悉,也僅限于表面,有的甚至還停留在幾年前的水平上,這就難免使節目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我們設想是,農村節目的記者編輯主持人,至少要每年定期受過農業方面的知識培訓達到15天以上。同時在農村農忙、農閑、貓冬這三個時節,不定點每人至少一年分三個階段深入基層農村要達到45天以上。像過去駐農村工作組吃派飯,和農民朋友促膝談心,交心、交友,這樣的實踐在廣播新聞工作者中應該大力提倡。只有真正了解我國的農業,真正深入農村,才能了解廣大農民的喜怒哀樂,才能站在農民的立場上說話,才能辦出農民喜歡聽的農村節目。
全方位地開發和利用縣級視聽媒介可能有的輿論引導和服務功能,今年可能地傳遞知識和信息,使縣級廣播電視的新聞宣傳更深入、更廣泛、更有效,真正成為當地廣大群眾可依賴的良師益友。如科學種田的傳播,現在農民用傳統的耕作方式從事農業生產,已不能適應“兩高一優”農業的需求,但對新的科學種田知識,農民要不是親自驗證過,那是斷然不敢輕易接受的。這就要求愿意并應該單位科技知識傳播者的新聞工作者首先要掌握科學種田的技術要領,并采訪到讓人信服的科學致富典型,然后用群眾能接受的方式深入淺出地進行有效宣傳,擦能起到眾相消防、共同發展的效果;再如近幾年在農村鄉鎮普遍進行的人大鄉村干部換屆選舉,這既是體現受眾社會民主的一種形式,同時,他在現階段更是宣傳國家農民權力與義務方面知識,增加法制觀念的絕好宣傳機會。對農節目此時就應該自覺地把傳播知識和引導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不是流于一般的對選舉形勢和結果的提高,以增減農村群眾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完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