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云 湯瑋琳
將傳統道德與現代教育相結合,把儒家文化中的精髓之一——“致良知”中符合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方向的積極的一面與當代大學生情感教育相結合,幫助大學生培養和樹立科學正確、積極向上、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到古為今用。
近年來,國內有關大學生道德情感問題的研究所受到關注程度不斷增加,道德情感培養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得到重視,并迅速發展成為新的熱點,出現了一大批的研究成果和理論著作,但目前國內專家、學者大多都只偏重于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內容、發展現狀、缺失表現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另辟蹊徑,將傳統道德與現代教育相結合,把儒家文化中的精髓之一——“致良知”中符合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方向的積極的一面與當代大學生情感教育相結合,幫助大學生培養和樹立科學正確、積極向上、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到古為今用。
良知說最早源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乃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本意是指一種天賦的道德意識。強調良知是道德的根源,是評判主體行為的標準。
為了激勵人們努力進行自身的道德修養,王陽明提出“人皆可以為堯舜”,也即“致良知”的最高標準。王陽明將“良知”與《大學》的“致知”結合起來,構建了他的“致良知”說。
“致良知”學說認為,人雖有圣愚之分,但是,作為本體的良知,卻是與生俱來,不假外求的,圣人賢人,山野村夫,愚婦愚夫,老者幼童,其與生俱來的良知都是相同的,即使是孔圣人也與普通人相同,“良知只是一個,隨他發見流行處當下具足,更無去求,不須假借。”
“致良知”學說體現了內在主體(良知)和外在的實踐(致)要有機結合。王陽明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養方法。認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體中。人們只要推極良知于客觀事物﹐也就是將良知作為行動和判斷客觀事物的一切標準,則一切行為活動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符合道德的標準。王陽明也將這種“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也就是強調內在和外在的統一。
王陽明認為,“良知之在人心,無間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良知雖人皆有之,“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須學以去其昏蔽”。“世之君子惟務致其良知,則自能公是非,同好惡,視人猶己,視國猶家,而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求天下無治,不可得矣。”同時,王陽明提出致良知的標準是“天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知行合一”是主體致良知的基本特征。“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早年的主要觀點,其實,知行合一說所講的仍然是本體根據與道德實踐之間同一的關系。因而知行合一應當說是致良知的題中應有之義,也可以說知行合一是主體致良知實踐的基本特征。
“知行合一”是主體致良知的基本特征。“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早年的主要觀點,其實,知行合一說所講的仍然是本體根據與道德實踐之間同一的關系。因而知行合一應當說是致良知的題中應有之義,也可以說知行合一是主體致良知實踐的基本特征。
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的實踐主要突出“事上磨煉”的實踐,即個體人格的自我完善和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如果說在通常意義的實踐結構中尚且包括目的、動機、意志等主觀性因素的話,那么在陽明的實踐結構中意志、動機等主體性因素的作用就更加突出。
所以,根據以上的分析,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主要強調的是主體的道德情感的內在性,注重主體內心的自我完善和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在道德情感的培養中,可以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根據王陽明的觀點,良知是主體的內在表現,離不開道德主體的,是主體外在的道德理性和內在道德情感統一的基礎上的一種具體體現。而王陽明的“致良知”的結果是獲得并發展了主體的良知,強調了“致”,即道德實踐的過程,在“致”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可以說,良知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表現為主體在社會道德理性下,道德情感發展的結果。
而“致良知”就是以自律為準則的形式,積淀下來的道德自我約束能力。良知則是個體對自我道德弘揚。至于良知形成以后,所表現出來的的自我價值,那就更加顯而易見了。良知的自我價值,也就是良知對主體的道德行為所起的調節作用,主要是通過道德行為的實踐前、實踐中、實踐后三個階段所表現出來的。在主體實踐行為之前,良知對主體行為的出發點的選擇,主要是起鼓勵或抑制作用;在主體實踐行為中,良知起監督和促進作用;在主體實踐行為之后,良知對行為的結果起評價和判斷作用。
“致良知”是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感培養的手段和方法,體現了大學生道德主體性方法,就是指主體根據自己的道德理念、主觀意志自覺的進行道德選擇和評判,自己主動的參加道德實踐活動的一種表現,具有能動性、創造性、主導性以及目的性和主動性等特征。“致良知”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就是指具有良知的道德主體在遵守社會主流道德標準的前提下,以自我道德良知為標尺,自我約束、自我調節、自我促進的過程,主體會高度自覺地接受道德良知的約束,從高度自覺地按照道德良知的要求去行動,不斷促進自我道德的進步,進而成為一個真正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成為一個高尚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按照主體性程度的深淺,王陽明致良知主體性價值可以概括為自主性、創造性和個性三個層次。
在當代大學生德育工作過程中,一方面要求以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社會主流價值觀為出發點,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如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要引導廣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堅持“八榮八恥”的榮辱觀。另一方面,要堅持德育的教育與大學生的自我教育相結合,既堅持主流價值觀的教育,同時發揮大學生的自我能動性,充分引導學生的道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在道德實踐活動中進行自我認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發展,不斷促進自我道德水平和整體素質。
道德是自覺與自愿相統一的體現,道德情感的自愿是指一種對道德的認識,一種以個人“好惡”為標準的一種自我意識;而自覺則是主體在道德實踐活動中未超出自愿、趨于被動的一種道德情感。在致良知的道德修養思路上,反對外在的因素,強調“內求”,把“格物”解釋為“正心”,就是不斷通過內心的修養,達到格物致知的目的。
在對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情感的培養過程中,如果學生僅僅憑著自己對道德的一種是非還是不夠的,因此我們更應該加強對學生自我約束以及道德情感好惡的引導,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自覺的進行道德實踐活動,讓學生道德情感的好惡。當代大學生并非缺乏對道德行為的是非判斷,而是情感的“好惡”,我們的自律并不是讓一大堆規章制度來層層地束縛學生,而是用自愿的行動創造一種井然的秩序,使學生的道德水平在實踐中得到升華。因此,“致良知”有效促進了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感從是非轉向好惡的覺醒。
[1]朱熹.孟子集注[M].齊魯書社,1992.
[2]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M].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3]劉國忠,黃振萍.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集·隋唐至清卷[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