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慧
體育教學,崇尚的是一種實質性的教學,不是一種表面化的教學,它應該是有延續性的,并非割斷傳承,重新來過的一種東西,它關注的是人的本身,人的發展,而不是教學上場面的好看,色彩的斑斕,表演的精彩。
有一句話叫:拋棄歷史,就沒有未來可言。一個社會之所以發達,它是有延續性的,它在不斷更新中成長,象大樹一樣,在一個循環基礎中再一個循環,延續它的生命,它的每一個循環都在適應新環境中成長,都有延續性,它舍去不合理的部分,接受進步的部分,螺旋上升,以達到更合理的成長。
體育的傳統教學,除了它不適合時代發展新要求外,是否有它精華存在呢?這是肯定的,它并非一無是處,反而有我們如今還想不到可代替的,而可達到某些教學目的,行之有效的東西。將它隨同舊的觀念一起否定、拋棄,是否缺少思辯呢?中國人曾被批判犯有中庸思想,做事騎墻,模寧兩可,不敢行動;而后做事走極端,不是左傾,就是右傾,等犯了足夠多的錯,才發現犯了凡事用革命思想的錯誤。要想變革,就鍋鍋碗碗全砸破,重新造過,但當打破之后,卻發現又一個新的困惑擺在面前,又需要漫長的摸索,漫長的爭論,經歷一輪又一輪,一而再,再而三,幼稚得讓人發笑的低級錯誤,才來走向正軌,延誤和貽害人的發展,因而永遠起步晚,永久處于初級階段。
現今有個新的觀念,叫“把箭射出去再瞄準。”意思是做事不需瞻前顧后,可先行動后再調整對準。這是個在高科技時代、電子時代、導彈時代、太空時代的觀念,在數字化中完成先發射后對準。古時候的科技不發達,是不允許對射獵目標先發射后瞄準的,在這新時代產生的新觀念,在教育中是否適合這一種觀念呢?
“新課程標準”的推行,是這種先實行后探討的事物,它還不成形,還在摸索的階段。它的許多觀念,都從更深層次來理解“健康”這個概念,賦予“健康”更多新的定義,更多新的理解,因而急需另一種對待健康的態度。
因而新課程打破了傳統的“統一性”和“標準性”,倡導“關注個體差異”“以學生為本”,強調“努力達到學習目標”,而不是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如何;關心的是學生的什么是否得到促進,學生的什么是否得到激發,不是只顧運動技術的傳授,運動技能的形成和運動成績的獲得,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不用“優”和“差”來武斷的評價學生,而用“顯著進步”“進步較快”“有了進步”來作為評判學生的標準。
這是有劃時代意義的,表明了人性得到了尊重,表明教育在內因上誘導學生的發展,而不在外在的施壓,強加性的粗暴的改造人的發展。
在這一人性化詩意化的理論下,教育是否就可以拋棄一切,否定傳統的優勢,開拓出一個新的世界出來嗎?傳統中有一些精華,一些優勢,是我們賴以立足,賴以自豪的東西,可以隨之一起拋棄嗎?如技能的培養,嚴謹的教學,運動量的控制?且舉例子對照說明:
在一個上《技巧》課例的課堂上,老師讓學生自己在墊子上擺造型,學生有肩手倒立,有燕子平衡,有拱橋,有立地成佛等的造型,然后,老師讓學生把這些造型串聯起來,變成組合造型,再來逐一的評價。課堂輕松活潑,深受學生和老師喜愛。這堂課后,教師說,她只用了兩節課,學生就自己做出來這么多的造型,都不需要怎么去教。
再舉一個《南國醒獅》的課例,老師先編了“獅步操”,又復習了舞獅基本步法,再二人“照鏡子”深化練習,再體驗二人配合舞獅,最后分小組“群獅會”。這里體現的是嚴謹的設計,漸進式學習,誘導式的體驗。
這是公開課中的兩個課例,同樣都是活潑動人的場面,同樣都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一種不注重技術的誘導,一種注重技術的傳承。如此,我們在非公開課的平常課中,是學習哪類型的課例開展教學呢?或是兩種都兼而有之?
體育的過程是最終形成人的“終身體育”,沒有技術的提高,沒有技能的運用中,帶來的發現潛在稟賦才能開發引來的快樂,能形成他的終身參與體育的興趣嗎?我們觀察學生,讓他選擇玩的內容,他會象猴子撿了西瓜丟芝麻,撿香蕉丟西瓜一樣。換來換去,對那樣都喜歡,又到最后都不喜歡,因為不擅長,所以不會玩,不會玩,自然不喜歡。沒有延伸性,學生的技能就沒有拓展的可能,而技能一旦形成,他就終身都不會忘記,曾經那項運動帶給他的樂快,從而自覺去尋找那項運動。
新課標不注重特定內容的傳播,只限定某年齡階段的水平層次,給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有利于全方位的技術傳播,不因在特定的內容上沒有了選擇,而限定了人的發展。沒有特定內容的限定,象主食和副食同時兼顧一樣,則存在了教師選的特定內容和學生選的自選內容,但有了廣闊的內容選擇,更重要的卻是要有廣闊的活動舞臺,以延續某種技能的培養,這個舞臺,應提供娛樂,表演,比賽的可能性,以引導學生拓展自己的技能。
這種非統一內容模式下教學,可根據自己需求、喜好,細化的培養。因而出現更多的自主性、啟發性和個別輔導,教師在主導著內容的同時,必須迎合學生的喜好,在技術的形成上給予誘導,提供活動的舞臺,讓學生技能得到充分的培養,充分感受運動的快樂。
因而,體育教學,崇尚的是一種實質性的教學,不是一種表面化的教學,它應該是有延續性的,并非割斷傳承,重新來過的一種東西,它關注的是人的本身,人的發展,而不是教學上場面的好看,色彩的斑斕,表演的精彩。
[1]毛振明主編.體育教學論[M].高教出版社,2005.
[2]楊文軒等主編.體育原理導論[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