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麗
“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說“當元帥”是每位士兵的理想的話,那對每一個普通教師而言,我們的理想就是“追求理想的課堂教學”吧!作為一名普通數學教師,我一直在反思著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追問數學課堂教學的本質在哪里?
1.關注學生的發展。《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但是現狀是,接受教育后,學生的想像力沒了、創造力當然更無從談起:人做了知識的奴隸,知識非但沒有成為激發潛能的“助推器”,反而成了熄滅創新火花的“滅火器”。我認為不用過分強調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掌握了多少信息量,要珍視孩子們對知識的熱情、興趣、方法,并使之得以強化、升華。
2.關注學生的真正問題。“我們所給予的是否就是學生所需要的呢?”例如潘小明老師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教師通過“你想辦法算出手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你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怎樣計算?”讓學生充分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引導學生自己發現一般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用割補法變成長方形,從而把未知變成已知。同時也在不斷的討論、疑惑、反駁中真正解決了:(1)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什么不是兩條相鄰邊的積;(2)把平行四邊形的邊拉動以后所成的長方形,面積為什么變了;(3)通過割補的方法,形狀變了,為什么面積沒變等一系列問題。特別值得我學習的是,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主角都是學生,這些問題也是學生的真正問題,而不是教師的問題,教材的問題。
3.注重問題一意識的培養。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不但教師要有效地提出問題,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發現都是從問題開始的,例如牛頓從“蘋果為什么落地”這一問題開始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等。教育是國家和民族創新的根基所在,質疑是人類思維的精華,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備敢于質疑的思維品質。
1.教育是慢的藝術,要學會等待。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總裁杰克.威爾士將自己的成功,歸結于母親小時候對他的鼓勵贊賞與耐心等待。杰克小時候因為口吃,常受人嘲笑,過度的自卑讓他變得萎靡不振,他母親對他說:“這并不是什么缺陷,只是你心里想的比嘴巴說得快而已。別急,慢慢來!讓我們一起努力,我想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你的嘴巴將說得和你心里想的一樣快!”教育中的等待并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放棄,而是一種遵循教育規律的理性選擇。
2.教育學生的方法——激勵、鼓勵。勸告、警告是毫無用處或者說用處不大。只有不斷的激勵、鼓勵,才能激發學生的自信,才能使學生愛你,進而喜歡你教的學科,喜歡你上的課。
3.目標的制定——讓時間來檢驗。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三維目標,翻開我們的教學預案,每節課都有。比如《用字母表示數》的三維目標可以是:⑴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完整的經歷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數量、數量關系和計算公式的過程和方法,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會根據字母的所取的值口頭求簡單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⑵使學生在經歷這把簡單的實際問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進行表達的抽象過程中,體會數學的抽象性、概括性與簡潔性,發展符號感。⑶在解決問題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用字母表示數的意識與興趣,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以“數學史”為載體,激發學生學習數學家不斷解決新問題的探索精神。……這里有多少是僅僅為目標而目標,只是在打著課改的旗號裝點自己的門面。興趣、精神的培養不是一節課就能成的,一個5分鐘的小游戲就是情感目標的體現了嗎?目標的實現不是一下子就能體現的,它應該是在未來的一段時間甚至是非常長的時間里才能得以體現、檢驗。有人說過“教育的真諦在于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將文化積淀為人格。倘若我們的教育僅以可以量化的效率為主要目標,而缺乏對思想和情感完整性的追求,缺乏對精神與文化的敬畏,那將成為沒有靈魂的教育。”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是最有發言權的,但是否能觸及到現象背后的本質呢?就不一定了,因為有這樣的話“坐井觀天、當局者迷”,因為太近了,反而看不清了。
正如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周彬教授所說:“跳出課堂看課堂,讓我們離課堂遠一點,在遠一點,我們就能把課堂看得更加清楚與明白;跳出課堂看課堂,讓我們消除對課堂已經充盈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或許這樣才能把課堂從感性的海洋中營救出來。”在戰爭中,最重要的陣地是用士兵的鮮血與生命來捍衛的;但對于陣地戰的指揮和策劃,往往在遠離陣地的地方完成。對于教育,把學習困難當作敵人,進行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我們不可能把“指揮部”和“司令部”建立在陣地上(課堂上)吧!總在教育第一線,沒有充電、進修的時間和空間,那我們很可能會坐井觀天、當局者迷;我們希望能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所以我們不僅是要上課,更要做一些數學研究。董洪亮在《課改的眼睛看那里》一文中提到外在的操作經驗、行為方式固然是要看的,可是,除此之外,我們更加應該看重的,也許是隱含在操作經驗和行為方式背后的“本心”——只有當一種行為是發自心靈深處的時候,這種行為才有可看性。要看到“本心”,就要多研究、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