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華
在當今這個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下,我們不得不對多元化教育產生一個新的認識,目前我們應當注意培養學生多元化的意識,從而可以更好的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使學生有良好的語言交際能力,當然這樣可以更好的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底蘊以及促進外國的文化交流,使得學生對外國的文化有一個新的升華,提前加大了一步全球的快速發展。
語文教育是科學文化素質中最基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所以高職語文教育是中學語文教育的延伸,必然整個語文教育當然成了重要核心部分。當我們咿咿呀呀開始接觸早期教育起,一種有形無形的民族文化就有聲無息的存在,語文教育中絕不是背多少詞,認識多少字、寫幾篇文章、做多少練習、而是在引導學生理解祖國語言文字的同時,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和民族情結的感染,透徹灌輸歷史流注的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結,發揚民族文化極強的凝聚作用,她寬厚肩膀孕育涵養著每一個子民。
高職語文教學不等同于基礎的教育,它的教育對象不再滿足于字、詞、句、主旨、段落的程式化傳授,所以他們渴望吸收外國文化的優秀成果,融化中外文化精髓的創新。(1)強化和鞏固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更加廣泛地接觸優秀的文學作品,從而使學生增強對作品的感知體悟能力形成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進一步提高了其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2)強化學生在“讀、聽、寫、說”等語文應用方面的能力,提高語文寫作技巧,使學生能學以致用,可以更好的為其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因為高職語文教學不同于計算機、數理化等以訓練為主的學科教育,所以它擔負著傳遞文化傳統,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重大任務。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多元文化意識,有效的增強學生傳統文化底蘊,強化學生現代文化意識導引學生認識、了解世界先進文化,從而促使學生形成創造性多元文化的意識,更有利于使語文真正實現發展、創新、傳承民族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的功能。要想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就需要語文教育的傳遞,加快延續我國許多超時代而又相對穩定的優秀文化內容的同時,還可以不斷創造新的更具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民族文化鏈接。
講授多元化的語文課程內容時,可以開發多種具體形態的課堂形式。(1)可以開設辯論討論課,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生活相結合的課。(2)可以開設口才、語言藝術等專業開設的影視欣賞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習慣。(3)可以開設經典賞析課,著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美國的華特教授曾說:“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如果只是單單憑借語文課本有限的篇幅,那么課堂教學未免狹隘了一些。所以能把生活融入到語文教學中來,達到“我手寫我心,我口說我心”的效果,就可以更好的提倡生活處處和諧文章的大語文觀,從而可以形成語文教學的開放性結構,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其增強語文學習的趣味性,激發語文學習興趣。
從我國加入WT0以后,逐步將大面積的融入國際社會。于是,我國將大批量培養外向型勞動者和高級專業人才,透徹的了解國際慣例、熟悉國際制度、精通與國際業務等高職教育的課題。一方面是我國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另一方面是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普遍進入。因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平等的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傳承的文化,少數民族在經濟、政治發展中占有相當重要地位,所以在文化上也與之相呼應。各個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民族文化歷史將促進民族進步,發展創新的意識,促使這么好的成績都歸功于積淀的精神底蘊以及由這種精神所帶來的。我國的先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占主導地位的科學文化為軸心部分,從而帶動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從開始接受教育科目起我們就應當注重培養學生跨文化交往能力,學習外國文化優秀成果,使學生對外國文化的理解能力和適應能力能提前進一步的認識,以帶動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因此良好的跨文化交往能力在當今世界是非常重要。當然學生跨文化交往能力必須得到學校教育的重視和培養,主要是幫助學生認同并了解多元文化的價值,有利于發展學生在不同形式的理解能力下豐富學生文學素養,鞏固學生的國際意識。適應現代化社會成員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從而認識到未來社會的多元性、開放性,才能更好的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1]黃獻紅,周龍軍.高職學生語文課程學習狀況調查與思考——以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語文學刊,2008(9).
[2]方吉斌.對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J].企業家天地(下旬刊),2010(9).
[3]陽前輝.高職高專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淺析[J].現代企業教育,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