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勱
我們生活的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物質,無論其以何種形式存在,只要是運動著的,便具有它自身的節奏。節奏與運動不可分,節奏源于運動。自然界充滿了運動和節奏。電影與電視劇是運動的藝術,有運動自然會有節奏,因此人們在觀看電影和電視劇時,有時會產生冗長而無法忍耐的感覺,有時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甚至有些片段還未看清楚就過去了,這種感覺都是基于節奏的變化。影視中的節奏與音樂、美術、雕塑等藝術形式中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既體現在時間的流程中,也體現在空間的運動形態上。
影視藝術的節奏分為內部節奏與外部節奏、視覺節奏與聽覺節奏及簡單節奏與復雜節奏。內部節奏是由情節發展的內在矛盾沖突或人物的內心情緒起伏而產生的節奏。在影視劇中,內部節奏一般以演員的表演為基礎。法國電影理論家萊昂·摩西納克曾經指出,內部節奏“以情緒為代表。情緒在敘事影片中需要通過劇本的題材來培養,在電影詩中需要通過視覺主題來得到滿足。而情緒本身則要依靠演出才能表現和展開。”在電影和電視劇中,或快或慢的情節、或強或弱的沖突、或喜或憂的情緒以及特定的人物性格等等,都要求演員依據劇本,用來源于生活的觀察與體驗來表演出符合劇情和生活的正確的節奏,將片中的內在節奏通過表情、動作與語言外化出來。庫布里克的電影《閃靈》中的男主角杰克·尼克爾森成功地把握了一個正常人從理智逐漸走向瘋狂的節奏。在男主角一家人去“瞭望”賓館之前和最初的階段,尼克爾森的行為舉止與其他人沒有什么區別,但是隨著時光一天天過去,尼克爾森的改變一天天明顯起來。角色從理智清醒到神情恍惚、思維混亂再到最終的迷亂瘋狂的過程,尼克爾森是通過逐步加大表演力度和夸張度來表現的。他無論在表情、語速、語氣還是身體語言上,都把劇情上升的各個階段的內部節奏把握得極為適度與到位。
內部節奏的創造很大程度上是由劇本決定的,高明的編劇在劇作階段就會賦予影片或電視劇以出色的節奏。電視連續劇的情況更為復雜一些,除了總體的節奏發展以外,每一集還有每一集的節奏情況。這類影片和電視劇總是以包含沖突、對立的事件構成主要情節,一部戲里,編劇為了時刻保持觀眾的興趣,除了最主要、最集中的矛盾,還會安排一個又一個小沖突,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以步步相逼,場場推進的形勢發展劇情,使沖突逐場逐段遞進加劇。觀眾在觀看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節奏的不停處于上升趨勢的變化使觀眾時而平靜或怡然、時而焦慮或恐懼,始終處于觀賞愉悅之中。
外部節奏是由畫面上一切主體的運動以及鏡頭轉換的速度而產生的節奏。外部節奏也就是訴諸于觀眾視聽的節奏。雖然外部節奏是表現力的最重要部分,但它是由內部節奏決定著的,是內部節奏的直觀外在形式。外部節奏的創造是體現在視覺節奏與聽覺節奏、簡單節奏與復雜節奏的創造上的。其中視覺節奏和聽覺節奏是通過畫面形象和聽覺形象表現出來的節奏。構成視覺節奏的因素包括導演的場面調度、演員的表情和動作、攝影機的升降推拉搖移、蒙太奇組接中鏡頭的長短等。
場面調度包括演員調度和鏡頭調度,導演對演員調度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確定演員的總體表演節奏以及每場戲的表演節奏。演員的表情、動作是人物性格、情緒、生理狀況的外化表現。鏡頭調度是導演通過攝影機方位的變化,形成不同景別、不同構圖、不同景深、不同角度的畫面,在觀眾視覺上造成動靜、急緩、遠近、強弱的節奏變化。不同的景別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和節奏變化。遠景視野寬廣,以展示環境、渲染氣氛為主;全景松弛,適于表現人物形體動作以及人物與環境的關系;中景有利于交代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同時最富于變化;近景的節奏開始緊張,特寫的節奏比較激烈,因為它們都是表現情緒的最有力的鏡頭。當一場戲的矛盾沖突越來越強烈時,景別往往越來越小,情緒強度也隨之越來越高,反之,景別越來越大,則沖突的激烈程度越來越小,觀眾的情緒也越來越松弛。
景深是電影電視中縱深場面調度的一種方法。全景深中,運動主體通過走近或遠離攝影機在縱深空間中變化景別,或是人物有層次地處于畫面的不同深處形成景別,以此產生遠近變化的節奏感。呂克·貝松的《殺手萊昂》中的一場戲,殺害小女孩家人的一伙匪徒在行兇前分別從縱深走廊的不同層次中入畫,以模特般的姿態走向鏡頭,整個片段具有商業性的調侃味道,而且非常富于節奏感。
鏡頭的運動速度也是影響視覺節奏的重要因素。凝重、憂傷、壓抑的場面節奏較慢,需要慢速的鏡頭運動,而緊張、激動、興奮的場面節奏較快,快速的鏡頭運動才能相應配合。同樣,蒙太奇組接中鏡頭的長短,即剪切的頻率也與視覺節奏息息相關。鏡頭剪切的頻率越高,節奏越快,情緒也越緊張,因此沖突、對抗的場面往往采用快速剪切。
光線和影調也是不容忽視的創造和影響視覺節奏的因素之一。《末代皇帝》《現代啟示錄》《月亮》等優秀影片的攝影師斯托拉羅曾說,攝影師也是作家,用運動著的、變化著的光敘述,考慮的是光的發展和變化,光是需要彈奏的。斯托拉羅用了“彈奏”這個詞,很自然地讓人們聯想起音樂和節奏。的確,光如同音樂一樣是富于旋律、富于變化的,光線的強弱、明暗、硬軟,影調的柔和、尖銳,反差的大小直接體現出情緒的變化,也體現出節奏的變化。法國電影《毀滅》的結尾,在所有的悲劇發生過后,影片影調開始變暗,男主角離群索居,在建筑物巨大的陰影中走回自己陰暗而狹小的房子。暗調與前面亮調的對比,形成視覺上的節奏感,同時也符合影片的內部節奏。
色彩和光線、影調一樣,是表達情感,傳遞情緒的最有力的工具。色彩的冷暖,色塊的大小,色彩間的協調與失調反映出種種情緒,也創造出種種節奏。影片《發條橙子》的前半部分,即男主角入獄之前,無論是他的住所、其受害人的住所,還是繁華的街市,重點色都是明亮的,令人躁動的紅色、藍色等,但是男主角入獄后,就不再出現這樣的色彩,色彩基調轉變為冷灰色。前后兩部分的色彩的不同造成視覺節奏,體現了因敘事轉折而轉折的內部節奏。
聽覺節奏的影響因素包括人聲、音響和音樂。演員對白、獨白、旁白的快慢、多少以及語氣強弱的變化;音響、音樂的強度、高度、長度和節拍,都會賦予影片以節奏,這是無需贅言的。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打群架的一場戲是以相似音響(槍擊聲接火車轟鳴聲)轉場開始的,從前場戲的安靜到音響驟起,一開始就將節奏大大加強,烘托出事態的嚴重性和人物的緊張與恐懼。稍后趨于緩和,雙方正在等待出擊命令之時,有人的槍突然走火,導演此刻再次運用同樣的技巧,在槍聲后緊接了震耳欲聾的火車轟鳴聲,把節奏提高到最強度,人物和觀眾情緒也被提高到了最高點。
簡單節奏是由一組比較規則的鏡頭組接起來,表現單一的戲劇動作所產生的節奏。如鏡頭視距由遠而近的節奏、由近而遠的節奏,等等。復雜節奏是由規則鏡頭和不規則鏡頭交叉組接起來以表現一組以上戲劇動作時所產生的節奏。最能說明這一概念的是影片《戰艦波將金號》中“敖德薩階梯”這場戲,沙皇軍隊士兵行進的一組鏡頭是規則的,而群眾奔逃的一組鏡頭是不規則的。這兩組鏡頭交叉組接就產生了復雜節奏。
綜上所述,創造和影響節奏的因素有劇情的發展、演員的表演、導演對演員的調度、對鏡頭的調度、鏡頭的剪切頻率、光線、影調、色彩、聲音。與節奏相關的因素幾乎包括了影視創作的所有內容,所以人們常說,節奏就是影視藝術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