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寶麗
敦煌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早在戰國時期,敦煌曾被烏孫,月氏,匈奴占據,是少數民主聚居地,敦煌成為爭奪的地盤。敦煌藝術作為外來宗教藝術,進入中國敦煌之后,在題材內容、主題思想和藝術風格上都受到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適應了敦煌的風土人情。所以莫高窟中的壁畫、彩塑都以“非男非女”的菩薩,飛天和伎樂天的形象出現,是中原非佛教的民族神話題材藝術與西域佛教藝術的融合后高度想象力的產物,形成了中國式佛教藝術體系,成為具有敦煌特色的中國民族風格的佛教藝術。敦煌是歷史的生命的遺跡,它的生動的歷史精神在這些世間僅存的空間里閃閃發亮。
敦煌的石窟建立在鳴沙山東麓50多米高的崖壁上,洞窟層層排列。石窟分南區和北區,存有735個洞窟保存的是北涼至元代的多種類型的石窟樣式。是表現和反映佛教內容和題材,用于僧俗禮拜供養的藝術。窟內內容包括佛教塑像,壁畫等,它是佛教文化與藝術的主要載體。佛教宣揚“仁慈”,古佛經里稱佛為“仁者”。孔子講“仁學”,儒家稱有德者為“仁人”。佛教提倡“虛心樂靜”,《論語》里說“知者動、仁者靜”所以“仁”和“靜”是佛教和儒家共同的修養準則。敦煌藝術深受這種思想熏陶。在藝術內容和風格上,都融進了這種佛家和儒家的思想色彩。在雕塑和壁畫中出現了儀容端莊,挺然直立,神情靜穆和表現手法樸實的藝術風格。洞窟內有彩塑2200多尊,大多以佛講法為主,弟子,天王站立兩邊,壁后天頂以其他小佛裝點,佛身塑像造型生動,各個時代的塑像手法特點明顯,服飾變化微妙,反映出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民風民俗。
敦煌壁畫內容豐富,佛教類占絕大多數,按照內容,主要有尊像畫、佛傳故事畫、本生故事畫、因緣故事畫、漢族神話故事畫、佛教史跡畫、經變畫、供養畫、裝飾圖案畫等。此外,還有不少世俗生活畫,如山水、動物、出行圖等。敦煌壁畫藝術博大而精深,是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其所具有的史料價值已經大大超越了宗教意義,多學科的形象資料價值,認識價值是無可比擬的,這也是它成為世界文化珍貴遺產的原因,被譽為“墻上博物館”。
本生故事畫。宣揚釋迦牟尼生平事跡的佛傳故事。如《釋迦牟尼傳記故事》等,其中許多是古印度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經過佛教徒若干世紀的加工潤色,附會到釋迦牟尼身上。
因緣故事畫。因緣故事畫是宣揚佛門弟子、信男善女和釋迦牟尼度化眾生的故事壁畫。如《五百強盜成佛》《沙彌守戒自殺》等這些因緣故事畫情節曲折,內容離奇頗有戲劇性民間性。
佛教史跡畫。佛教史跡畫是根據佛教歷史史籍繪制的壁畫。有佛教圣跡、瑞像圖、感應故事、高僧事跡、戒律畫等。其中包含著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資料。這類畫多繪于洞窟龕內四披、甬道頂部和角落處次要地方。還有的繪制在正面墻壁上。
經變畫。又稱變相或變,一般是大場面的繪制,通過圖像的形式表現一部佛經的故事,是佛經的濃縮形式。例如85窟北壁的《藥師經變》等畫,均構圖完整,氣勢恢弘,美妙無比,生動地表現了極樂世界香氣繚繞,富麗堂皇,歌舞平升的景象。
說法圖。沒有一個具體的含義,禮拜的人看說法圖形同佛在向他說話,在教育他、感化他。
山水壁畫。作為襯托,山水畫在莫高窟幾乎每窟都有,每壁都存。敦煌山水畫幾乎包括了從江南水鄉到北方大漠的所有奇異景致,其中也有個別專門表現山水的大型畫像。
尊像畫。主要是佛教崇拜的佛陀、菩薩、護佛神等供奉的各種神靈形象。這些佛像大都畫在說法圖中,如莫高窟最早的彌勒說法圖。另外,在莫高窟259窟中的禪定佛,正襟危坐,深入禪定,目張而凝視空茫,嘴角深陷露出微笑,表現了禪定中恬靜的心境。加上單純的色彩,圓潤的陽刻線,形成淳厚的裝飾美。
民族傳統神話故事畫。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托人們善良的愿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這些壁畫大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神話。西魏249窟頂部,除中心畫蓮花藻井外,東西兩面畫阿修羅與摩尼珠,南北兩面畫東王公、西王母駕龍車、鳳車出行。車上重蓋高懸,車后旌旗飄揚,前有持節揚幡的方士開路,后有人首龍身的開明神獸隨行。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分布各壁。飛廉振翅而風動,雷公揮臂轉連鼓,霹電以鐵鉆砸石閃光,雨師噴霧而致雨。所有這些特征都是佛教思想藝術中國化的表現。
供養人畫像。供養畫像也叫供養人畫像。出資造窟者為了求福、祈愿,在窟內彩繪窟主(功德主)和家族成員的畫像,就是供養人畫像。供養畫像內容有:一是以個人或者家族為單位。二是以“社”為單位的集體。在各類供養人畫像中,前期主題是禮佛、祈福和修功德,晚唐以后則以炫耀家世和權勢為主題《都督夫人禮佛圖》,就是莫高窟供養圖壁畫中最精美的一幅。
佛教中,飛天是歌神乾闥婆和樂神緊那羅的化身,原是古印度神話中中的歌舞神和娛樂神,他們是一對夫妻,后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之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飛天意為飛舞的天人。飛天是敦煌的標志,敦煌中的飛天,都圍繞在說法圖故事畫,以及四壁邊緣、藻井窟頂、龕內彩塑周圍。敦煌飛天借助云彩而不依賴云彩,憑借飄飄舞動的一群,飛舞的彩帶凌空翱翔,自由幻化,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北梁時期的飛天是莫高窟所見的最早飛天。此時的飛天的姿勢比較笨拙,不太輕盈,有下沉感,姿態略顯僵硬,有印度石雕飛天的遺跡。北魏時期,飛天形象逐漸向中國化方向轉變。西魏到隋代是飛天藝術各種風格相互交融且發展時期,中原式飛天形象大發展,完全中國化意義上的飛天藝術形成。飛天的人物形象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長,面瘦頸長,額寬頤窄、直鼻秀眼,眉細疏朗、嘴角上翹、微笑含情,手持各種樂器凌空飛翔。四周天花旋轉,云氣飄蕩,頗顯身輕入燕、自由歡樂之狀。隋朝是敦煌飛天藝術發展的大轉折時代,飛天造像一掃呆板與造型姿態的拘謹,身姿與飄帶完全伸展,體態輕盈、流暢和自如。初盛唐時期的敦煌飛天藝術具有奮發向上、豪邁有力、自由奔放的飛動之美,這與唐前期開明的政治、強大的國力、繁榮的經濟、豐富的文化、開放的國策、奮發進取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唐后期和五代、宋及西夏、元代的敦煌飛天藝術,一則表現出程式化傾向,變化不大。二則其藝術成就無法與前期相比,總體上表現出一種衰退的趨勢。隋唐時期,是飛天藝術發展的頂峰,完成了中國化、民族化、女性化、世俗化、歌舞化的里程。
[1]劉永濤.試論敦煌莫高窟藝術中妖魔鬼怪形象的塑造[J].社科縱橫,2005,(4).
[2]沙武田.包羅萬象的敦煌石窟壁畫藝術[J].圖書與情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