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珺牛芳
著名的現實主義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是19世紀英國文壇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曾被馬克思譽為“現代英國的一批杰出的小說家”之一。她的長篇小說《簡·愛》也是英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簡·愛》源于生活,卻超越生活。它讓女主人公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和人生理想,愛情友誼,具有娓娓動聽,親切感人的藝術魅力。它更是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人生觀,愛情觀,宗教信仰以及積極進取生活態度的體現。因此分析夏洛蒂·勃朗特與其作品《簡·愛》之間的相似性對理解《簡·愛》這部文學經典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
第一,社會地位的相似性。夏洛蒂·勃朗特生活在維多利亞女王時期,而此時也恰是大工業革命時期。工廠主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開始訴求更多的政治權力。而通過讓他們下一代獲得更好教育是改善這一情況的辦法之一,因此很多家庭為他們的孩子雇傭了家庭教師。同時很多窮困的女家庭教師認為家庭教師也是比較體面的職業。在此種社會背景下,夏洛蒂外出任教謀生。她曾在學校里面當過教師,她深知這一職業地位的卑微并經常遭受孤獨和冷漠之苦。加之任教的收入如此微薄,以致夏洛蒂自己也寫到當付完生活開支之后幾乎所剩無幾。低微的社會地位使得這一工作更加困難,從如下的歷史記述中可以進一步看出:“19世紀的女家庭教師是貧困生活的集中體現。她們是最不幸的群體;孤獨并需要自食其力的中產階級女人。”雖然作為一名女家庭教師是社會地位的降低,但雇傭一名女家庭教師卻是文化和禮數的象征。女家庭教師的出現,在維多利亞時期的家庭中產生了比較現實的困境。因為她們在家庭、社會層面上地位相當,可經濟層面上,實際工資待遇卻如同一名仆人。
夏洛蒂·勃朗特嚴厲批評了等級偏見,并在《簡·愛》中闡述了等級間差別所造成的傷害。故事由簡·愛被其舅母撫養而展開至結尾,她以不懈的努力沖破等級的藩籬最終獲得了獨立平等的愛情。通過將簡塑造成家庭女教師的角色,夏洛蒂使得讀者能夠依靠這一關鍵性并有教養的角色來分別以仆人的和貴族的視角來觀察社會。一方面,簡無權無勢,她是這些最貧窮的雇傭勞動者中的一份子;另一方面,簡懂得禮數并接受了貴族所應當享有的教育。作為維多利亞時期的女家庭教師,她需要教孩子們懂得禮節并掌握學問。因此她必須知識淵博并且應該能夠進行“貴族文化”的宣講。當簡意識到自己對羅切斯特的感情時,她深深懂得自己所處社會地位的雙重性。精神上她們兩者統一,但是現實社會地位上卻相差懸殊。在小說某些特定章節,簡自己也公然抗議這種等級偏見。
第二,經濟地位的相似性。維多利亞女王時期,女人在政治和經濟上無法享有與男人同等的權利。當時社會普遍認為女人應當由男人來保護和關愛。女人被看作是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群體。若是女人想得到更好的生活,她們必須依附于男人,而婚姻被看作是實現幸福的唯一途徑。一位現代女權主義者報告宣稱: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家庭理論被認為是非生產性的中心,因此,一位完美的女人應當是以平靜無為的角色來加強家庭和外界間的互補關系。較之于男人的強壯,女人的神經質和脆弱也被普遍認為是女性的弱點。一系列身體上,社會上和意識形態上的因素逐漸將女人不論是從理想還是現實都塑造成了弱勢群體。
當時社會所賦予女人最佳的特征就是脆弱性和敏感性。女人缺乏所應享有的政治權利,身體上則是隨時間的推移逐漸衰弱,以及女人生產時所面臨的健康問題都被集中于女人這一概念上。她們需要特別的關愛和保護。然而,夏洛蒂卻并不完全認同此種觀點。她在小說中描述出了女人較之于男人的脆弱性,但是另一方面她們也努力爭取克服自身的脆弱性來實現獨立平等。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夏洛蒂堅持主張女性應享有完整而充實的生活權利。夏洛蒂通過簡在無家可歸和饑腸轆轆時所表現出的堅忍展現了她強大的自尊和力量。雖然簡的性格看起來比較脆弱,但夏洛蒂努力爭取在自己的思想上和讀者的心目中塑造女主人公堅強和獨立的性格。
第三,宗教意識的相似性。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被稱為是“在19世紀文學作品中與基督教《圣經》有密切關系的典范”。在《簡·愛》中,可以看到夏洛蒂的宗教意識在作品的字里行間、人像形象、故事情節甚至在一種情緒上得以體現;同時還可以看到夏洛蒂的宗教意識是與眾不同的,以簡·愛的宗教態度便說明了這一點。在海倫方面,完全放棄現世,如一超凡的天使,達到浩渺高遠的精神境界,有著難以比擬的忍耐精神,簡·愛雖深受其影響,吸取忍耐的精髓,撫慰自己無助卻又不安的靈魂,然而她卻無法踏入海倫的精神殿堂。另一位深深影響著簡·愛的是清教徒員約翰。他以其宗教獻身精神震撼著簡·愛。然而他奉行的禁欲主義,以令人窒息的宗教狂熱壓抑人性正常之愛,在他的觀念中,愛情不過是用以殉教的。他泯滅性愛的宗教野心,簡·愛是不予肯定的。由簡·愛對海倫及圣約翰兩者宗教觀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有著肯定亦有著否定;肯定仁愛、寬容和忍耐,卻不能企及全然放棄現世的境界。只可仰視;不否定宗教熱忱和獻身精神,卻驚駭于那種泯滅性愛的狂熱。她崇敬宗教中的神性,同時把人性也放在其中,給予肯定。因此夏洛蒂·勃朗特從簡·愛的態度中表達了人性與神性統一的宗教觀。既符合上帝的意志,又滿足了人性的需要。
第四,感情生活的相似性。《簡·愛》的主題是對愛情的追求,這一主題源自夏洛蒂·勃朗特自身對愛的熱情和追求。夏洛蒂·勃朗特于1842年到布魯塞爾學習法語,在那里她遇到了創辦學校的海格夫婦。海格先生不僅學識淵博,還有一種對年輕女子深具吸引力的男性氣質,即容易激動,有點粗魯,但十分率直、爽快。夏洛蒂內心已然愛上這個有婦之夫,但她始終沒有明確表露,她把這種微妙的情感一直壓抑在心底。什么導致了夏洛蒂的憂愁?一些傳記作者認為她深深的愛著海格先生,她寫給海格先生的書信也飽含著深情,但卻被看作是師生之間的正常愛慕。雖然上天賦予我們愛和生活的權利,但是愛的失去卻不能免除人們生活的責任。不管夏洛蒂·勃朗特對海格先生的愛是多么的深沉,她依然必須面對現實。當她返回到家鄉的時候依然得繼續她的現實生活,為了生計而奔波勞碌。
夏洛蒂·勃朗特對海格先生沒有回報的愛在《簡·愛》中被淋漓盡致的抒發并升華。書中女主人公簡·愛上了已婚的羅切斯特先生,當得知自己受到欺騙,自尊心被戲弄時,簡·愛做了非常理性的決定,雖面對愛情的誘惑,卻毅然選擇了離開。同時作者安排一個戲劇性的結尾,讓簡不必在愛與尊嚴的矛盾中孤老一生,最終簡愛和她的摯愛走到了一起,夏洛蒂·勃朗特對愛的愿望在小說中理想化的實現。她壓抑的愛情通過簡得到了宣泄,對自尊和愛的主張進一步的升華。小說中對于愛情的處理無疑是一場顛覆性的革命。
總之,《簡·愛》是夏洛蒂·勃朗特理想化生平的寫照。她通過簡·愛來闡述自己追求男女平等的自覺意識和忠于愛情的高尚情操。《簡·愛》的情節雖飽含著她夸大的情感,但它表述出了夏洛蒂自己對自由和自我的追求與實現以及對愛情的美好向往。她所賦予簡的偉大靈魂其實是她自己人生信念的閃現。她所創造的不屈于世俗壓力,獨立自主,積極進取的女性形象將被世代傳頌,因為她創造的是一種非比尋常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