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成華
作為前蘇聯重要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的鋼琴音樂體現了西方美學“悲劇美”與東方美學的“意境美”與的統一。并且他在鋼琴音樂創作中表現出濃郁的抒情氣息和浪漫主義的詩情畫意,把俄羅斯音樂傳統與浪漫主義的音樂風格相結合,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本文從悲劇和意境的角度來分析肖斯塔科維奇鋼琴音樂風格中的美學特征。
悲劇從一誕生起,就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悲劇”一詞起源于古希臘,因此我們如果從古今中外對悲劇一詞的理解來看,可以概括為三種含義:首先是指一切能引起悲的感覺的事件;其次主要反映一定的精神境界,是指一種美學范疇;最后是指一種描寫悲劇故事的戲劇種類。一般來說,審美意義上的悲劇范疇所注重的在于它作為一種藝術或藝術作品,不在于藝術作品是不是有特定的戲劇形式,在于是否具有悲劇性的矛盾沖突,以及其中所反映的實質性的內容,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悲劇性的矛盾沖突,無論是詩歌、小說和音樂,還是繪畫、電影和雕塑等形式,都同樣可以反映出這種悲劇性的美學意義。音樂有喚起形象的能力,而且音樂表達情感的直接性特點,直接促成了這種悲劇快感的形成,因此來說,悲劇是音樂情感的形象體現。分析肖斯塔科維奇的鋼琴音樂,他的鋼琴音樂具有這樣的美學性,下面我們來仔細分析。
音樂反映悲劇沖突沒有文學那么容易,而悲劇強調的則是由人物的悲劇性格導致的悲劇沖突,由于鋼琴音樂的非概念性,通過調動了一切可能的表現手法,肖斯塔科維奇在鋼琴音樂中激起戲劇性的審美體驗,雖然它不能直接描述人物的性格沖突,但它卻通過更直接地觸動人的情感來喚起類似的感受。他在力度與音區上產生巨大的對比,形成強烈的反差,既戲劇性的表現因素,又是造成強大的張力,仿佛不同性格的人物之間形成的矛盾沖突,引起音樂情緒的極度變化;他用織體對比具有矛盾的內在性,這種對比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對比,使類似的旋律產生出截然不同的效果,不僅反映了這種沖突與社會的有機聯系,也反映了矛盾的不可調和。使悲劇的發展具有必然性,并且以達到最強烈的感情頂峰。
肖斯塔科維奇在不同高度的音的數量,用音的總量,都使音樂作品的音響表現出復雜性,特別是織體密度及不協和音程的數量等等的運用上。如《第一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的開始主題,高音半音使人產生了緊張感,低音首先使人產生了“沉思”、“深奧”的聯想,隨后用很多的分解音型織體逐漸加強復雜感。音樂是否“深刻”也就往往表現在以上因素所形成的復雜性上。他使用的分解和弦是“深刻性”的主要原因,也是和弦外音極多,低音深沉的典型。由此可見,肖斯塔科維奇音樂中在文化精神的照耀下凝聚了時空深度的巨大能量,張力場形成的實質與其深刻的戲劇性緊密結合在一起,這樣一來就直接為他的音樂悲劇美的形成進一步奠定了基礎。在肖斯塔科維奇的作品在美學上實現的中西方美學精神的融合正是通過壓抑的悲劇氣氛中透著優美的意境來表現的。意境美與悲劇美一樣,最終走向追求理想的光明,走向超脫虛幻的浪漫境界,走向了實現生命的超越。這種融合不是實質相同,是一定程度上精神追求的統一,這種融合在音樂表現手法上是客觀的,并且融合明顯帶有著個性特征和民族特征;在肖斯塔科維奇音樂風格形成上又有其歷史現實和深刻的文化背景作為基礎,是真實的,要是在理解肖斯克維奇的鋼琴音樂中所要表達的真正思想,就必須去聆聽和感受到這一點。
悲劇美的產生要構筑一種張力場,這是毋庸置疑的。這種張力由三個維度造成:音量、音高以及節奏、速度等構成,從而形成音量張力、音高張力以及時間張力。庫克認為,音樂作品正是由音的張力構成的,而且音樂的基本原材料是有固定音高的音。在這個表現整體中,起決定作用的是音高—即音與音之間的張力。這些張力構成了音樂的全部的表情因素的整體,又是由音色和織體所潤色和渲染的,,肖斯塔科維奇的旋律特征所表現的卻是忍受命運的悲劇。其次,“只有當音高被注入了獨特的節奏生命時,它才真正地被重新創造。”也就是節奏的穩定性和流動性特點使音樂的音與音之間展開的時間受到限制,使旋律音型獲得了節奏生命,一種令人激動的節奏沖力。節奏張力與旋律張力彼此影響,相互融合,使音樂形象具有典型性。
音樂主要作為一種用音響表現境界的時間的藝術,鋼琴音樂不僅作為純器樂形式抽象而多義,而且更易于超出空間的有限而無形,并且這其中也包含為數眾多的無標題音樂,西方藝術也有“意境”,把“意境”肯定為一個普遍的美學范疇的前提,特別是在創作“意境”上更是無限豐富和廣闊的。正是源自于這樣一種特殊的理解和認識,肖斯塔科維奇的鋼琴音樂具有了迷人的意境美特征。
肖斯塔科維奇鋼琴音樂的意境美是風格化的意境,同時也是是他的精神個性風格化的體現。風格化的意境,是一種宣泄情感的精神狀態,也是一種表達美感的抽象形式。肖邦多愁善感,具有民族精神,而貝多芬音樂意境崇高而風格獨具,其追求的是人類自由、平等以及博愛的理想,因此音樂意境表現出比較濃郁的抒情。在這一點上,人們的精神境界往往來源自意境的情緒感染力的提升,肖斯塔科維奇受肖邦音樂的影響更大,《第一鋼琴協奏曲》就是肖斯塔科維奇心路歷程的寫照。從第一樂章由鋼琴奏出既沖動又安靜的段落,開始便突破了協奏曲由樂隊開始的常規形式,而改成極富有哲理性。肖斯塔科維奇鋼琴音樂之意境非情景交融的簡單相加,顯然是一種風格化的意境,而在深度、廣度以及高度上都進入了一個相對詩化哲學的較高審美境界。特別是意境也必然表現出作曲家自己的精神個性,當作曲家傾注全身心的力量去創造音樂意境的時候,其思想氣質和審美追求也表現無疑。最終,以審美的形式支配作曲家選擇意象的取舍,而人格滲透進理想和風格滲透進想象,創造意境的深度,都是運用音樂材料的方式。
真實的情感具有典型化的氣質,它直接決定著創作者進行的藝術思維活動,是否能夠產生一定的審美化的意境。作者的真情實感一般都會呈現在有意境的藝術作品中。藝術形象正是客觀的物與主觀的情相統一的產物,而音樂藝術的情景交融,就是作曲家客觀自然景物與主觀情思相互融合的結果。鑒于此,我們不難發現肖斯塔科維奇的鋼琴音樂富有民族風俗畫的意味,是表現情景交融的典型,他以鋼琴音樂的形式抒發對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并且懷著詩人一般敏銳的情感發現了自然的美,因此較少使用那種非主題化的一般性進行,而相對運用主題特性和音樂材料較為鮮明。構成的特點及相同的構成,實際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藝術形象,同時也是那么意境的情景交融之形態。由于意情景交融才會使音樂與人渾然一體,才會產生與主題情感體驗相投合的境界,因此肖斯塔科維奇的鋼琴音樂能直接動人心靈,正是這樣展現富有風格化的哲理性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