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艷
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而音樂美學又是美學和音樂學相結合產生的音樂基礎理論學科。音樂美學是用美學的研究方法從哲學角度對音樂進行的分析。音樂美學涉及面十分廣闊,它對圍繞作品而產生的一切音樂現象都要作全方位的研究分析,并從哲學和美學的高度予以概括和總結。一切藝術最終的目的在于欣賞,音樂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繪畫、文學等不需要表演者這一中間環節。一幅畫、一部文學作品被畫家、文學家創作出來,直接就可以進入欣賞。音樂作品只有通過表演,才能使以文本形式存在的作品轉化為流動的音響而存在、才能把無聲的樂譜化為美妙的歌聲、才能將作品的情感特征能動的傳達到欣賞者的聽感中、音樂的審美價值才得到真正的實現。因此,音樂表演為音樂作品和音樂欣賞搭建了一座橋梁,只有通過這座橋梁,音樂作品才能被表演者進行二度創作,才能成為娛耳悅心的審美對象,欣賞者才能完成欣賞的目的。
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不同的表演者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生活經歷、文化藝術修養、性格氣質、生理、心理和習慣愛好等等主客觀方面條件,因此,必然形成不同的個人美學思想,從而也形成不同的個人風格特點。我們把表演稱之為“二度創作”,就是提倡表演者有解釋作品和進行再創造的權力。拾人牙慧、刻意模仿是創造性表演的大敵,是藝術枯竭的表現,是藝術家之大忌。創造性的表演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為作品錦上添花。每次表演都是一次藝術的再創造,為聽眾不斷地提供新的審美享受,使人百聽不厭,百唱不煩,生命永駐,經久不衰。
任何一部音樂作品都具有其特有的時代音樂風格和所屬固有的不可替代的特點,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每一位音樂表演者都應努力從歷史的角度把握音樂作品的風格和特點,并力求真實完美地再現那一歷史時代的特征。例如,巴洛克時期巴赫的音樂風格和莫扎特的音樂風格截然不同,二者在和聲的運用,旋律的走向,音樂結構的構成都有著各自多獨有的特點。
表演者在尊重音樂作品歷史性,把握音樂作品的時代風格,同時還應突出音樂表演的時代精神;表演者的審美觀念和個人修養不同,在表演中側重點也不同,形成多樣化的音樂表演風格;建立在尊重歷史、融合個人風格與時代性統一的音樂表演,有利于表演者的個性和特長的充分發揮。音樂表演中的美學原則之一就是將表演者的時代精神與音樂作品的歷史風格和特點相統一。
音樂表演通常是和形體表演相結合,創造出獨有的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相統一的音樂表演美。音樂作為音響的運動,有一次效應之特點。因此,要求表演必須嚴謹細膩,一氣呵成。眼神及手勢等形體動作要與音樂內容協調一致,都為表演服務。中國戲曲演員在這方面總結出了一系列好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所謂“一身之戲在于臉,一臉之戲在于眼,一眼之戲在于心”把臉、眼、心連結起來,每個眼神、每個手勢動作,都是匠心獨運、精心設計,不是孤立的、無目的的。古人云:“歌為心心聲”,意指表演者要全身心地投入情感,專注地表演。眼神及手勢動作、面部表情成為藝術表現的一個組成部分。蘇軾云:“傳神之難在目。”歐陽予倩云:“……眼睛所到的地方,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要跟著。”可見眼睛這“心靈之窗”在表演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傳神作用。演員一跑神,觀眾則喪神,再漂亮的音色、再輝煌的技巧也挽救不了失敗的厄運。匈牙利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說:“面部表情和手勢比之語言文字更是內在沖動的直接的反應。”黑格爾的評價則更加全面深刻:“能把個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現出來的是動作,入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過動作才見諸現實。”上述中外美學家都十分肯定手勢動作在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表演者正是通過面部表情和手勢動作的不同處理來揭示人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征的。成熟的表演者家對此也都十分重視,盡量做到一招一式都有特定的內涵和寓意,瀟灑自如的臺風與精湛的表演珠聯璧合,完美無缺,把音樂表演的藝術美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音樂表演時,我們強調表演者應該有獨特而深刻的感情體驗和嫻熟的技巧。音樂表演中的“情”,應產生于曲情和感情在同化和順應的原則下構筑起的作品情感特征之上。沒有感情就沒有藝術,所以古人說“未曾唱歌先有情”,從而達到情感與技巧的完美統一,聲情并茂,相得益彰,使聽眾產生情感的共鳴,得到審美享受。黑格爾認為:“靈魂中一切深淺程度不同的歡樂、喜悅、憂愁、哀傷、痛苦和悵惘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愛之類情緒都屬于音樂表現所特有的領域。”同一首歌,不同的人演唱可能有不同的效果。其原因首先在于情感是否深刻和真實可信,其次才是技巧是否嫻熟。好的歌唱者二者俱佳,完美統一。其表演才能真實地感知和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情感、意境,結合完美出色的技巧,表現出富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在音樂表演中,表演行為的特殊性質要求將技巧、感受力、想象力和真確性帶入有待于變為現實的音樂作品的內在表現。表演者在這一過程中既要把自己的需要融入音樂作品的需要中,又通過他們自己的音樂個性將音樂作品的需要進行過濾。正是這種雙重義務——作用于音樂,又要以個性賦予它生命——刻畫出所有藝術表演的特色。身為表演者的人獨特的作用于他們的藝術,藝術也獨特的作用于這樣的人。
成熟的藝術家都應該做到“目中無人”和“心中有人”。所謂“目中無人”是說表演者有堅定的自信心,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質和豐富的舞臺經驗、嫻熟的技能技巧,藝高人膽大,不怯場,不焦躁,充滿表演的激情與欲望。所謂“心中有人”是說表演者明確意識到這不是自我欣賞,而是為觀眾服務。要想自己的表演得到聽眾的歡迎,就必須緊貼時代的脈搏和聽眾的審美情感,使自己的表演真實生動、獨特新穎,使聽眾為之傾倒。要擺正“為人”與“為我”的關系。卡拉OK式的自我娛樂可以隨心所欲,但為聽眾的演出則要求藝術家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應該具備的職業道德。
音樂是抒情的藝術,音樂欣賞是一個有情有理的精神運動形式,音樂欣賞的過程毋庸置疑地要遵循先感性后理性——從低級到高級——最后達到情理交融、合情合理的境界。音樂表演者在表演中要始終吸引、召喚欣賞者進入音樂情景;要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緊扣欣賞者的心靈,使之產生美感的同時,也展開想象參與表演藝術的創造,使之同為創造主體。與此同時,表演者應時刻與欣賞者產生互動交流,不斷激起欣賞者得情感反應,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推動,形成表演和欣賞的最佳境界。再次,表演者應該通過生動的表演,塑造完美的音樂形象,使得欣賞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音樂表演者所表達的思想意境,激起欣賞者的熱情和展開想象的翅膀在音樂世界中共同升華。
總而言之,音樂藝術是船,藝術修養的積累、情感體驗及技能技巧等是水,水漲船高。創造性掣肘著音樂藝術的提高與發展,創造性是音樂藝術進步的推動力。音樂表演的創作者是表演者,但同時又必須依靠欣賞者,只有音樂美的創造和音樂美感的交融統一,音樂表演才算成功。音樂表演為音樂創作和音樂欣賞搭建了一座為傳遞音樂美感信息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