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紅
巴赫出生于德國圖林根省愛森那赫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一生平平淡淡,雖然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同時代的作曲家中至少有六人比他名聲更大,他在生前和去世后的百年里,基本上默默無名。他那博大精深的音樂隨著歐洲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興起和早期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的誕生,被新的潮流所淹沒,人們漸漸淡忘了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發展,他的音樂價值逐步顯現出來:他的音樂吸收了18世紀初流行的眾多體裁、風格和形式,并且使其得到前所未有的發揮。和聲與對位、旋律與復調,在他的音樂中保持著緊張卻令人滿意的平衡。今天,走到世界地,到處都能聽到巴赫的音樂,諸多作品被列為學習曲目和比賽曲目的典范。
巴赫的音樂作品浩如煙海,他的創作涉及到了當時所有的除歌劇之外的體裁,下面分別概述。
第一,清唱劇。巴赫創作的清唱劇包括宗教清唱劇和世俗清唱劇兩種。宗教清唱劇是巴赫作品中比重最大的部分。200首完整的流傳至今,還有20首殘缺不全??梢哉f清唱劇的創作貫穿了巴赫的整個創作生涯,從1707年的《悲劇》到1747-1748年的《正義之士隨時會有一盞燈為他亮著》第二版。清唱劇的樂器編制各不相同,寫作風格近似于抒情歌劇,詠嘆調部分尤為相似。在教堂里的作品敘述性的部分占據較重地位。
宣敘調的清唱劇為巴赫清唱劇創作的大多數,它們運用了許多不同的結構。1730年寫于萊比錫的作品最為重要。是用極其數學規律的作曲技法結合新教圣詠的歌詞和當時的“教堂歌”創作而成。代表作為《歌頌上帝》《上帝是我好牧者》。
此外,巴赫還創作了許多沒有宣敘調的清唱劇,比如《祝福歸于天上之王》《眼淚,嘆息,顫抖,悲傷》《歌聲,揚起,琴弦,響亮》等等。
世俗清唱劇這部分作品保留的最不完整,如果這部分資料能夠收集齊全,或許會給我們展現一個嶄新的巴赫形象:對當時流行風格、生活樂趣十分敏感。“世俗清唱劇”并沒有把宗教完全排除在外,只要不用于彌撒演出使用都可被看作是世俗的。如《悲之歌》是為薩克森公爵夫人克里斯蒂安.愛伯哈丁喪禮而創作,《愉快的普萊森城》是為婚禮而寫,現只有人聲部分得以保留下來。
巴赫的世俗清唱劇大多為祝賀生日、命名日或新年所寫。當然也有例外,1734年創作的《咖啡清唱劇》就是一部不為儀式所創作的作品,是為紀念在萊比錫一家咖啡廳演出而創作的。與之類似的作品還有1726年創作的《決裂的復合》。
第二,宗教作品。在巴赫的創作中宗教作品如彌撒曲、神曲、受難曲的分量略次于清唱劇,作品構思宏偉,極盡了當時演奏的可能性,寫作風格較平易近人。如果說清唱劇是巴赫種種藝術意念的實驗室,那么這些宗教作品所展現出的技巧、意味、實驗性就沒有那么強烈,表達比較直接,易于接受。受難曲尤為如此,其歌詞取材于新約《圣經》,加上宗教詩文和圣詠,可以讓信徒做個別或集體的沉思。巴赫共創作了四五首受難曲,保留下來的只有兩首《馬太受難曲》《約翰受難曲》?!恶R太受難曲》戲劇性較強烈,其中有一段感人至極,如《滿是鮮血和傷痕的頭》?!都s翰受難曲》略顯嚴肅、樸素,不過也有極具表現力的女高音詠嘆調。其中的合唱團是整部音樂的中心。受難曲是用來感動信徒的,為此,巴赫有意回避在創作技巧上做文章,而是選用簡單的風格,即使使用賦格和對位段落,也是借表現力為樂曲增添色彩。
在巴赫創作中,路德教派圣詠的改編曲和宗教歌曲的數量也很可觀,這使得巴赫圣樂作品更加完整,其中代表作有6首為合唱所寫的無伴奏經文歌。
第二,器樂作品。巴赫為管風琴創作的音樂作品多半用于教堂,而以鍵盤練習曲為標題的作品集是給他孩子練習用的。有些作品是專門用大鍵琴來演奏的,如《創意曲》,巴赫將這些短小精致的作品集中成冊;還有根據歐洲各地的舞曲連綴而成所創作的一些組曲,命名為《英國組曲》《法國組曲》。
1742年完成創作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在當時歐洲反應很好。兩冊各有24首,巴赫在每個調性上都寫了前奏曲、賦格兩首曲子。這套作品成為了現代和聲的基礎?!陡甑卤ぷ冏嗲肥亲钪匾淖髌罚撉?0段性質不同的變奏,技巧從最絢爛到最幽暗沉思都有。
在管風琴創作中,除早期創作的前奏曲和賦格外,還有一首《卡農變奏曲》。它來源于路德教派的一首圣詠,是巴赫晚年作品中結構最嚴謹、最精彩的一首作品。
除鍵盤樂創作外,巴赫也寫了一些其他樂器的獨奏曲。可以說器樂作品的創作傾注了現代技法和表現力?!稛o伴奏小提琴組曲》是首小提琴獨奏曲,演奏難度極大,其中的《b小調組曲》因《恰空舞曲》而著名,當下,有很多改編版出現,深受歡迎。6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也非常好聽,一件樂器演奏出許多聲部,充分展現了巴赫寫作復音風格的深厚功力。巴赫將這兩首作品改變成琉特琴彈奏的曲子,后又增加長笛、低音提琴和大提琴,成為了一首室內樂作品,演奏至今深受歡迎。
第三,管弦作品。巴赫所創作的管弦作品流傳至今的幾乎沒有,特別是1729年之后在萊比錫創作的那些作品,當時他在當地指導音樂社,但那段時間他創作了哪些作品無人知道。流傳至今的只有1729年之前所創作的作品,多數是為科騰宮廷樂團創作的。1720年巴赫從中挑選出6首最好的作品獻給勃蘭登堡侯爵,命名為《勃蘭登堡協奏曲》。作品中包含了巴洛克時期協奏曲的特色并展現了巴赫在華麗風格領域的領先程度。每一首《勃蘭登堡協奏曲》所擔當的樂器都不相同。第五號作品的主角是大鍵琴,作者寫了一段很長的,技巧很艱深的獨奏樂段,整個管樂團好像都停下來聆聽獨奏者的演奏,這項技巧叫做華彩樂段,日后在莫扎特、貝多芬等古典時期協奏曲中經常能聽到。
第四,理論性作品。巴赫向來把秩序和比例視為絕對美的要素,以嚴格的幾何數學法則為原則進行音樂創作。他在晚年更加強調這一點,所創作的作品非常抽象、學術性很強,他把創作技巧提高到了很高的程度,以至于將當時所注重的悅耳的要求退居其次。這些作品精彩所在就在于結構的嚴謹、對位的凝練以及和聲的大膽。
為管風琴創作的《卡農變奏曲》《音樂的奉獻》《賦格的藝術》這三部作品就是此類的典型代表。但是,三首作品在概念上是不同的。《卡農變奏曲》是用管風琴把由一個主題加以即興變奏的技法再做擴充發展而來?!兑魳返姆瞰I》是1747年巴赫根據波茨坦以腓特烈二世御賜的主題在大鍵琴上即興演奏,后來用各種對位法加以充實發展而來。這首作品是由管弦樂重奏,所使用的樂器可以變化?!顿x格的藝術》巴赫生前沒有演奏過,并且后人對此作品進行了不同版本的修改,由各種不同的樂器組合演奏。這首作品有著最復雜的賦格也有單純的圣詠。巴赫生前沒有完成這部作品,這首作品成為了他所有作品中最為晦澀難解的一首。
巴赫一生是書寫音樂的一生,雖然起初他像一位孤獨者默默無聞的進行音樂創作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但是今天,巴赫已經成為照耀世界的巨星,閃爍著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