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會云
張家口歷來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區、多文化的融合區。各民族在張家口城市發展的歷程中都留下了獨特的印記,共同構成了張家口多姿多彩的文化。回族人民濃墨重彩所書寫的伊斯蘭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篇章。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紀初興起于阿拉伯半島,由麥加人穆罕默德所興傳。“伊斯蘭”一詞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順從”、“和平”,指順服宇宙獨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旨意。信仰伊斯蘭教的人被稱為穆斯林。唐、元兩朝伊斯蘭教已傳入我市并初步發展。明代,特別是明成祖朱棣掃北期間,回族大量遷入,我市伊斯蘭教有了快速發展。建于1403年的宣化南清真寺是我市有記載的第一座清真寺,之后又有涿鹿東關清真寺建于明成化年間。清朝是我市伊斯蘭教快速發展的又一重要時期,各縣區幾乎都建有清真寺,如建于康熙年間的張家口市西關清真寺、上堡清真寺、宣化北大寺等。民國初年,伊斯蘭教的發展進入穩定期,穆斯林多居住在清真寺周圍,形成了以清真寺為中心的穆斯林居住區。在中國,回、維吾爾等10個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有穆斯林約2100萬。河北穆斯林達60多萬。張家口地區穆斯林大約有5萬人。
伊斯蘭教的經典有《古蘭經》《圣訓》。其基本教義是五功,即念、禮、齋、課、朝;以及六信,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信使者、信末日、信前定?,F以張家口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為例來說明。
念就是誦念《古蘭經》。張家口市的清真寺,多開辦有阿語經學班,所以許多穆斯林都會用阿語誦讀經書、尤其是其重要章節。不會阿語的穆斯林,也至少會用漢語音譯背誦“清真言”和“作證言”。
禮就是每天五次沐浴禮拜,每七天一聚禮,逢開齋節、古爾邦節舉行會禮。以張家口市新華街清真寺為例,每天來禮拜的大約30人,星期五主麻聚禮約100人,開齋節、古爾邦節大會禮約500 人。禮拜讓人敬畏真主,是潔身凈心健體的好途徑,也是穆斯林長壽的秘訣之一。
齋就是封齋、把齋,要求凡成年而理智健全的穆斯林男女(男12歲以上,女9歲以上),必須在伊斯蘭教歷每年的九月(萊麥丹月)履行齋戒功課。齋戒的方法是,每天黎明破曉之前進用封齋飯,誠心立意,并從拂曉至黃昏,禁止飲食、房事、輸液,同時杜絕一切非禮的意念和不宜的行為,直到日落后方能開齋。齋戒的目的是使人憐憫疾苦、修身養性、鍛煉意志;培育人的惻隱心、憐憫心、自律力和愛心;鼓勵人們扶困濟貧,慷慨解囊。該月是最吉祥的月份,穆斯林封齋、禮拜,并向窮人施舍,以求真主襄助。一個月后見新月第一天就是開齋節,穆斯林慶?;顒舆_到高潮。
課即天課,就是把自己一年正常開支后剩余錢財的2.5%分給窮人,這是必須完成的義務。穆斯林通過繳納天課使心靈和財產得到凈化,也是伊斯蘭教行善互助、扶弱濟困的美德之體現。張家口市的清真寺在每年開齋節會禮時,都要組織“開齋捐”,在寺院子里放捐款箱,穆斯林群眾自愿捐獻。以新華街清真寺為例,近三年的數額七、八千元,前些年五、六千元,清真寺分文不留,全部分配給穆斯林特困家庭:一般的二、三百,多的五百、極困難的八百。這項做法,在新華街寺已延續二十多年。
朝指朝覲,《古蘭經》提倡凡理智健全、身體健康、財力許可的成年穆斯林男女終生應去沙特麥加克爾白(天房)朝覲一次。朝覲是全世界穆斯林一年一度的大聚會,是無與倫比的人文奇觀。每年幾百萬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國籍的穆斯林從世界各地來到麥加圣地朝覲,他們懷著同樣的心情、穿著統一的服裝、念著統一的應召詞、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做著一樣的功課,充分體現了伊斯蘭的平等、博愛和團結精神,顯示了伊斯蘭作為國際性宗教所特有的感召。張家口市的朝覲人數,2008年4人,2009年2人,2010年17人,人數的增長說明我市穆斯林經濟能力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
除了“五功”,中國穆斯林還崇尚“五典”,就是孝順父母,夫妻互愛,長幼互敬,兄弟和睦,朋友忠信。它是中國伊斯蘭教學者根據《古蘭經》和“圣訓”,吸收儒家思想而概括出的獨具中國特色的五條義務。
清真寺作為伊斯蘭教文化的載體,其豐富的內涵,使它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作為古代建筑的典范,其優美的造型,巧妙的結構,使它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作為建筑藝術的風格,大量獨特木雕、磚雕、石雕裝飾構件的使用,使其富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每一座清真寺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建筑風格和形制是隨著宗教職能的多樣化而發展的。從建筑外觀上看,布局對稱嚴謹,有明顯的中軸線,富麗堂皇,宏偉氣派。從建筑形制看,庭院數進,寬敞明亮,大門、大殿、配殿、邦克樓都是大木起脊,屬于中國宮殿式建筑。從大殿內的裝飾來看,則采用了中西合璧、豐富多彩的裝飾藝術,將精細的阿拉伯裝飾藝術風格與中國傳統建筑裝飾融會貫通,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的產物,突出了伊斯蘭教的宗教內涵,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清真寺文化。
清真飲食是中國飲食業的一道亮麗風景。因為回族人口較多,所以清真飲食服務業在張家口占有重要地位,包括飯館,糕點鋪,早點攤及沿街攤販等,既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伊斯蘭教是愛國愛教的宗教。2010年12月20日,由張家口市委統戰部、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在全市宗教界開展的“愛國愛教紅歌唱”歌詠比賽及“愛國愛教書畫展”中,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四大宗教團體參賽,伊斯蘭教代表隊榮獲“愛國愛教紅歌唱”一等獎和“愛國愛教書畫展”兩個二等獎、三個三等獎,展現了穆斯林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發揚了伊斯蘭教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
因為具有濃郁的伊斯蘭氛圍,張家口市在國際伊斯蘭世界也發揮著重大影響。近年,來自伊斯蘭國家的留學生是這座城市的一個獨特風景。以留學生最為集中的河北北方學院為例,現有留學生470名,其中30名是來自不同的國家,如非洲加納、尼日利亞等小國;但另440人都來自同一個國家、中國的友好鄰邦——巴基斯坦,其中除2人學習漢語言文學,其余都是學臨床醫學專業。巴基斯坦把伊斯蘭教作為國教,所以,有如此多的巴基斯坦學生來張家口留學,其原因,除了兩國友好、張家口有適合他們學習的院校、專業,最重要的就是城市所具備的伊斯蘭環境,能夠滿足他們宗教生活及飲食的需要。開齋節,清真寺參加會禮的人里有許多年輕的外國面孔,那就是巴基斯坦的留學生(男生。許多伊斯蘭教國家規定女人不進清真寺)。平常,尤其周末,穿著淺色巴基斯坦長袍的男生、穿著艷麗巴服圍著長長蓋頭的女留學生,那些南亞的異域風情就會飛揚在張家口的大街上、飄進蘭州拉面等清真餐館里。留學生的大批到來,大大提升了張家口的國際知名度,增強了其國際影響力。
總之,在過去的歷史記憶中,伊斯蘭為張家口城市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遺產、深刻的印痕;在當代的建設中,樹立了豐滿的形象;在未來的發展中,應充分挖掘伊斯蘭文化中的優良傳統、積極因素,使其為張家口城市發展助推加力,為城市建設服務,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內涵更加豐富,為我市經濟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使其在這個多民族地區,為促進民族團結、增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諸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