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素霞
電影音樂在世界文化寶庫中這門獨特的藝術形式,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不少有規律性的東西,成為人們用以表達思想感情,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形式,并且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過不同的積極作用,直到今天,仍給人們一種美的享受。
著名的音樂理論家愛德華·漢斯立克于1854年就在他的《論音樂的美》一書中作出了一個古典式的宣言,他說:“音樂是美的自我生存形式?!崩斫膺@位音樂家的思想是困難的,但可以看出,“美的自我生存”應該是音樂在“形式”上,也就是節奏、旋律、和聲等一系列要表示的表現形式在人的感覺因素里產生的藝術效果。不能否認,音樂的效果是由感覺直接察覺并吸收的。離開了感覺等諸心理因素,音樂的效果就不存在了,音樂的美也就無所依從了。概言之,音樂欣賞是人們的感知、體驗和理解音樂藝術的一項心理活動。電影音樂的欣賞則更直接、更形象、更快捷。我們常說的“心理共鳴”就是指音樂作品在欣賞的同時所產生的心理效應。電影音樂的欣賞是使音樂由聽覺走向視覺,由單純的想象理解進化到想象與感知、接受多軌制并行消化形式中。20世紀以來的心理學,尤其是現代實驗心理學的飛速發展,為我們對音樂欣賞的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理論背景。朱光潛先生在他的《文藝心理學》一書中的開頭即唱:“近代美學所側重的問題是——在美感經驗中我們的心理活動是什么?”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能發現的心理學成果與藝術欣賞的結合莫過于格式塔心理學了。它指出,事物的運動或形體結構與人的心理、生理有相類似之處,因此這些事物的運動或形體結構本身就應該被認為是一種表現。比如風吹垂柳,傳達了一種在結構上和人的悲哀感情相似的東西。那么在聲音的運動形態和感情的運動形態之間是否也有某種相同的結構關系呢?當然有。音樂中上行的音調常被用來表現興奮昂揚的情緒,而下行的音調則常被用來表現悲哀低沉的情緒。這也是一種同構關系。音樂為什么能夠表現情感,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音樂欣賞是以音樂作品(通過表演)為對象,對作品的正確感受與理解就成為音樂欣賞的首要問體。電影音樂的欣賞除具備了以上條件外,還獨具視覺感官的特殊條件。電影音樂,作為藝術的一種,它不僅有音響的外部形式、情景的烘托、情緒的渲染、畫面的美感,而且還有人類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豐富內涵。通過對音樂表層的感知,進入音樂里層的體驗,才能領會音樂的感情內涵。人們通過對電影音樂表層的感知,進入電影音樂里層的體驗,領會電影音樂的感情內涵和思想意境。所以電影音樂欣賞不僅僅是從音樂感知入手,然后進入感情體驗與想象聯想,直至通過理解認識領悟音樂的思想內涵,更是借助情節畫面等直接感官條件,快速理解,瞬間接受。在電影音樂欣賞這一過程中,各種要素各自擔負一面,它們之間不是各自孤立、毫無聯系的單獨活動而是在整個過程中彼此相互影響,相互作應的。
音響感知,是對音樂作品表層的感受,它是整個音樂欣賞的前提和基礎。所謂前提,是指人們從音樂和電影畫面中直接接觸到的,也就是說音響及其結構形式是音樂欣賞者的直接對象,必經的前提。所謂基礎則是指音樂的表現內容都要經過音響來引發,電影音樂欣賞中的一切感情體驗、視覺畫面的輔助與形象聯想都要以音響感知為基礎,如果離開了音響感知,音樂則不存在,更談不上對音樂的進一步欣賞。
在電影音樂欣賞中,由于欣賞者對音樂的認識不同以及欣賞者本身所具有的音樂知識的不同,對電影音樂作品的理解不同,使得欣賞者欣賞的角度與層次不同。大致可分為直觀欣賞者與理性欣賞者兩類。直觀欣賞者所能領悟的就是這個畫面、這組劇情、這段音樂所說的是什么事情,描寫的是什么場景,從自己的主觀愿望出發認為“好看好聽”或“不好看不好聽”。而能理性欣賞者由于本身所具有的音樂知識深,能把自己的想象真正的建立在畫面與音響感知的基礎之上,除直觀欣賞者所領悟到的內容其同樣領悟到外,同時對電影音樂的旋律、和聲、配器及曲式結構等感知與辨析,對這段配樂更進一步了解。理性欣賞者對欣賞音樂的目的更明確,了解作品的內涵更深奧。
電影音樂與非電影音樂都是如此。因為電影音樂通過劇情的發展和畫面的呈現只是預先告知了配樂的概括性的主題,具體的音樂形象和音樂過程的發展,則必須通過音樂感知來理解。例如管弦樂曲《我心永恒》(電影《泰坦尼克號》主題曲)。通過對歌曲的標題及故事作背景的了解,知其是根據上個世紀初發生在大西洋上海運事件的一個真實故事所創作。歌曲的名字表現出在危險境地所體現的人類真情。然而這只是對音樂作品題材內容的淺表認識,具體感知還必須通過對音樂本身的欣賞來完成。
這首歌曲速度舒緩,4/4拍,開始是管弦樂吹奏的主題前奏,音樂構成開放排列,描繪了空曠、遼闊的大海背景。在這背景中優美的人聲唱起了優美的主題,前四個樂句音樂平緩,旋律沒有大的跳躍,跟人一種浩瀚平靜的海面,漂浮著優美纏綿的真愛。第一樂句和第三樂句相同,好似在夢中憧憬品味著甜美的愛情。第五句開始音樂出現八度大跳,使人聲與伴奏連綿不斷,一幅美麗心動、蕩氣回腸的愛情景色展現出來了。
從歌曲的歌詞中知道其表現美麗永恒的愛情主題。這只是文字上的印象,只有當我們通過視覺聽覺具體的感受這個由管弦樂襯托,人聲主唱的音響形象,才能體會到在茫茫的大海上主人公那純真無瑕的真情,那種好似展翅飛翔的愛情。欣賞全曲后得出這樣的結論,作者經過細膩的配器,精心處理,塑造了兩個具有鮮明個性的音樂人物形象,豐富了電影故事情節發展的表現力,既通俗易懂,專業性又很強的歌曲。事實上在歌曲沒有出現以前,其音樂主題片斷已經在電影中反復出現,在音響上給觀眾以先期導入。隨著劇情的發展,主題歌曲一出現,人們便已經自然而然的接受了。
為了便于感受與理解音樂作品,有些音樂學家提出了音樂作品結構層的理論。德國現代音樂學家哈爾特曼創立音樂本體論的層次學,指出“音樂是由非常真實的背景與感官的前景兩個層次構成。只要感官的前景被充分造型,即可將非真實的背景也帶到感官的現象中使之呈現”。從中我們可以理解出兩大層面:音樂作品的結構層和音樂欣賞的心理要素。
以上可以看出,電影音樂欣賞的總趨勢,即是音樂欣賞一般從音響感知入手,然后進入感情體驗與想象聯想,直至通過理解認識領悟音樂音樂的思想和生活的意境。在音樂欣賞過程中,音響感知、感情體驗、想象聯想、理解認識這四種主要心理要素各自擔負一面,但他們又不是各自孤立、毫無聯系的單獨活動,相反在整個欣賞過程中,這些心理因素始終是彼此影響,相互作用的。
以上兩個例子均為上個世紀電影音樂的主題曲,但欣賞者的欣賞層次各不相同。有些欣賞者雖然通過畫面對音樂產生的情緒有所反映,但在音響及其形式結構中只能聽辨出很少一部分。及能感受到音樂的形象、情緒變化、力度速度變化,但對發展手法、配器、和聲設置則知之甚少或一概不知。他們所領悟到的只是一般反映樂曲的內容,模糊的輪廓,而不能深入具體的把握樂曲的命脈,這屬于音樂感知的粗淺。雖然有圖像導入和劇情發展為前提,音響感知這一條件也受多方因素的制約,如文學水平、音樂理論等。只有正確的音樂感知,才能進一步引發出對音樂的感情體驗與印象聯想,進而達到對音樂內容與思想感情的具體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