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敏華 李開能
流傳下來的民間手工藝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只瑰寶,民間藝術是現代設計創(chuàng)意和實現的重要源泉,她所涉及的民族心理、情感、思維方式,以及民族性格的各個方面,形成普遍意義的民間審美文化,表現在造型、材質、風格、寓意等方面。
青神竹編在2008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中(國發(fā)〔2008〕19號)中,青神竹編被列入傳統美術竹編之列。青神是蠶從的故里,“蠶叢故里竹青青,長見筍尖出土忙”,這里的先民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開始開發(fā)利用竹用于生產生活,從竹桌子、竹椅子到竹床,從捕漁器具到農耕器具,從花瓶到背簍、挎包無所不包。竹制品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用密切聯系,以物態(tài)形式反映生活、服務生活、美化生活。竹編因其自身形式蘊含的形式美與裝飾美而具有豐富的文化意味,竹編更是承載著中國傳統藝術強烈、細膩的民族態(tài)度與情感意味,滿足人們生活和審美的需要。
歷來詠竹贊竹的詩詞無數,竹被賦予了文靜、高雅、虛心進取、高風亮節(jié)、樂于奉獻等精神。“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鼻嗌裰窬幘褪墙柚爸瘛弊陨頋夂竦臍v史文化語義,通過各種應用形式:裝飾藝術品、包裝設計、生活用具設計等使其藝術化、裝飾化、商業(yè)化、日?;瘉韺崿F竹編產業(yè)的發(fā)展壯大。竹編制品作為消費體驗中的信息使者,使消費者對竹制品的消費不只停留在功能需求上,而且使竹藝文化影響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藝術,低碳,環(huán)保。在這種局面下,竹編藝術與當代藝術、設計建立了一種緊密、有機的關系。
“中國的竹編在四川,四川的竹編在青神”,這是對青神竹藝的盛贊。青神是國家文化部命名的全國唯一的竹編藝術之鄉(xiāng),國際竹藤網絡中心培訓基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權威人士評價青神竹編為“藝術中的藝術”、“罕見的竹編藝術”,青神竹藝,已成為了世界人類的共同文化財產。
據青神縣政府08年統計顯示,全縣竹編產業(yè)現有在職職工1018人,從事竹編生產的農戶主要分布在南城、西龍、高臺等鄉(xiāng)鎮(zhèn),戶數為3000戶,人數約6000人。
在整個青神竹編產業(yè)中,以精品平面竹編最具代表性和特色。青神精品竹編的產生和發(fā)展也離不開其他竹產業(yè)的帶動,大量慈竹的種植為精品竹編提供了可選可用之材;日常生活器具的編織是編織技藝的積累,從青神農貿市場,竹扇、曬墊、涼席、枕席等生活用品質地可以感覺到從選材到加工成型中的竹編技藝熟練度;各種造型的燈籠非常具有中國味道,是家居、茶坊中式裝修風格熱選的燈式;而像宮扇、十二生肖扇、字畫掛屏等竹篾已經較細,一般每平方厘米10-12片竹絲,編織技藝已經較高;竹編藝人進一步的探索,將竹篾進一步的細分成像發(fā)絲狀,再結合中國水墨畫黑白的特點,最終創(chuàng)造出精品竹編藝術。
竹包裝取向單純,清新自然,色彩純凈,沒用腹膜、燙金工藝,像詩意的散文,是與竹子的親近,與自然的親近。竹材賦予了包裝物質、精神雙重含義,體現了中國式的智慧、意境和精神。竹材包裝擁有除了機能、生產可行性等一般包裝材質的必要功能外,還擁有竹數千年來的東方文化特質,這是其它包裝材料不可取代的。竹材在包裝中主要有三種形態(tài):保持原始狀態(tài)直接取用的原始狀態(tài);局部雕飾或粗糙編織的簡單加工;細細竹篾編織成器的精心編制。無論何種手法,都與傳統美學相契合,是東方審美與自然的相融,無飾,取天然之美;飾不奪天然,文質彬彬的和諧之美;藝術造作于天然美之上,更美。一根竹子,從竹鞭、竹根、竹稈到竹枝、竹葉,甚至竹籜,都能用在包裝中,這也是竹材的優(yōu)勢。
竹材力學性能好,抗壓抗拉強度大,彈性強、韌性好。能加工成細如發(fā)絲的竹蔑,是很好的纖維材料。劈蔑的層數與竹材的容重量和含水量密切相關。容重量大,強度高,蔑絲韌性大,易編織;含水量低,糖分低,蔑絲耐用性好。通常使用的竹編竹種有毛竹、旱竹、水竹、青籬竹、慈竹和青皮竹。青神竹編包裝以使用毛竹和慈竹居多。常見的竹編方法有:底編,采用的手法有織編、簍底編、方孔編、六角孔編等;起腰;筒身編,花紋有磚花、畦花、千鳥花、石桓花、谷花、提花、波紋花、編孔插花;緣口加工等。人們利用竹編的透氣和光滑性編制蓑衣、斗笠;利用竹編的孔隙編織篩選洗涮器具,竹涮、涮箕;利用竹子的清涼透氣制作竹簾、竹枕、竹席等;利用竹編制作日常盛具,菜籃、提盒、竹蒸籠、背簍、炭籠、簸箕等。
竹編包裝是低碳環(huán)保的綠色包裝,是重要的一種植物纖維藝術。我國竹林總面積和竹資源蓄積量分別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竹材生長快、產量高,而且年年都可定量砍伐,只要合理開發(fā)利用,自然竹材資源可以說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寶藏。而且竹材具有資源廣、可回收的特點,是自然易降解的傳統材料。在四川的大多數鄉(xiāng)村都種竹。青神幅員面積386.8平方公里,一江五河三十二條溪,豐富的水資源,肥沃的土地,濕潤的氣候,滋養(yǎng)著桑果茶糧,也滋養(yǎng)著無處不在的竹。山上、山下、河畔、溪邊、道側、房前、屋后,處處有他們婆娑的身影。竹編大師在繼承傳統的編織技藝時,還借鑒紡織纖維的基本技法,如革絲法、緯編法、人字紋、品字紋、連珠紋等,改良傳統的竹篾處理手法,創(chuàng)造精美的竹編作品。
青神平面竹編字畫堪稱竹編里面的精品,是青神竹編之鄉(xiāng)最有特色的產品,其編織、材料、工藝、制作十分考究。竹編藝人精心選用優(yōu)質慈竹,經過刮青、啟蔑、分層、煮染、清洗、烘烤、分色、去毛等20多道工序,最后制作成薄如蟬翼、細如發(fā)絲、燦若云錦、不腐不蛀、永不褪色的竹絲,借鑒木刻、國畫的藝術表現手法,采用坐標編織法把名人書畫、名勝風景、碑帖移植到平面竹編上。竹編大師用挑、壓、破、拼等竹編絕技經過數十天甚至數年才能精編成一副作品,其巧奪天功的絕技與名家書畫的巧妙結合,使得竹編畫格調高雅卓絕,既體現了書法藝術和國畫的神韻,又體現了竹編藝術的絕妙,具有極高的收藏和觀賞價值,一經一緯,或分或并,精巧編織出的名家手跡、花鳥蟲魚、飛禽鳥獸、人物山水畫栩栩如生、神韻俱佳。隨著技藝的發(fā)展,青神竹編技師采用蒙格法編織,密度逐漸提高到每平厘米用絲24根、48根、64根,越發(fā)顯得精美絕倫。
把平面竹編由單一的扇面、餐席引入中堂、掛屏、對聯,從而使竹編藝術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登上了大雅之堂,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有用絲一百多萬根的大型精編長卷《清明上河圖》,48絲編織的《中國百帝圖》《百壽圖》《百龍圖》,素色精編《隱形觀音》最為考究,其編制技巧令人折服。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編織技藝精湛,世人嘆為觀止,堪稱世界民間藝術奇葩。
彩色竹編攻克了竹編工藝的難點,千百年來,沒人嘗試成功,幾乎是竹編行業(yè)不可能跨越的禁地。青神的竹編大師采用自創(chuàng)的“拓片”編法,先把白色的經絲編成“紙”或“布”,再一點一點的用已染色的緯線編字畫部分。過渡色是彩色竹編的瓶頸,由于竹編工藝的特點,漸變暈色極難。經過無數次的嘗試,竹編大師借鑒版畫的套色、工筆的點染、寫意的柔潤,甚至照片底色的微粒技術,終于掌握“柔色”技術,色彩自然融入背景,來的自然,去的飄逸,解決了竹篾極易串色、跑色的問題。彩色竹編的成功,翻開了竹編藝術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