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旭
陜北秧歌是陜北地區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內容廣泛,與山東膠州秧歌、東北大秧歌并稱中國三大秧歌。陜北秧歌在語言形式上精煉且形象生動,具有濃郁的民間口頭性、文學性的特征。其主要的演唱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傳統演唱法,一種是即興編唱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秧歌也逐漸由一種村落間的民間文藝漸漸發展成為城市化的群眾廣場文藝,甚至搬上舞臺,成為陜北人民過年過節喜慶活動中的大型文藝活動。其演唱在延續傳統形式的基礎上又增添了一些新的音樂元素,形成了多種唱腔形式,使傳統陜北秧歌唱腔更加豐富多彩,可以分為獨唱、對唱和齊唱三種形式。
獨唱是陜北秧歌演唱中最具代表性、最核心性的一種演唱形式。一般不單獨演唱,而是在鬧秧歌之中穿插演唱。獨唱者大多都由秧歌隊伍中多才多藝、嗓音洪亮、出口成章的傘頭來承擔。這種領唱式的獨唱往往在謁廟秧歌、排門子及九曲秧歌中出現。謁廟秧歌中它往往是由眾演員雙膝跪地,傘頭站在神位前演唱,可稱作“祭祀秧歌”,一般較神圣和莊重。
排門子秧歌它往往表現一些吉慶、慰問、祝賀等方面的內容。這類曲調生動活潑,曲式方整固定,歌詞一般不固定,由傘頭根據所拜對象不同的身份、地位、職業、場地等觸景生情、即興編唱,往往形成了一曲多詞的秧歌唱腔。例如排門子秧歌中唱到:“走了一家又一家,這是一家好人家,為人正派人人夸,勤勞致富發”。給人以親切、自然、生動之感。新時期的秧歌獨唱不一定由傘頭擔任,可以由具有演唱才能的民歌手演唱,內容具有很強時代氣息,其唱腔無論從唱法、語言方面都有所改變。方言改為普通話,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相當專業水準的表演唱。
對唱多用于彩門秧歌或小場子秧歌表演中,是陜北秧歌最具典型性、最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對唱一般是兩個秧歌隊之間問答式的演唱形式。演唱者一般由兩個秧歌隊的傘頭擔任,根據固定的曲調,采取現場編詞的形式,題材廣泛,曲調豐富。例如彩門秧歌中問者唱到:“二道彩門接親朋,打上燈籠問長兄,秧歌起源什么人?為啥鬧了這么火?”答者回應:“咱們都是陜北人,種田唱曲解乏困,又唱山歌吼道情,逢年過節求吉慶。”這類精彩的對答將秧歌表演推向高潮。還有一種對唱則多出現在在對子秧歌中男女二人間的對唱表演。例如《打花盆》中唱到:“相公今年一十八,二老爹娘都在家,今年進的新秀才,單等來年中舉人。”對者唱到:“女孩三六一十八,自到如今沒婆家,算命先生算一卦,命里該尋舉人家”。這種對唱形式大大提升了秧歌演唱效果,推動了秧歌表演的氣氛,其音樂極富表現力。
齊唱在秧歌演唱中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傘頭領唱后其他的隊員接唱,形成“一領眾和”的形式,這種接唱往往是重復傘頭演唱的第四句,形成一種天然的“回聲”,主要起烘托氣氛的作用。例如《秧歌調之一》傘頭共四句唱詞,其第四句的重復則往往由隊員齊唱,使音樂氣氛得以烘托,將陜北人民期盼來年好收成的熱切心情表達的十分準確,其音樂表現效果鮮明。另一種則出現在秧歌即將結束,轉場前由眾隊員的齊唱,在此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
陜北秧歌的這三種唱腔形式有時以一種形式獨立存在,但多數以多種形式交替并存,它們是陜北秧歌唱腔音樂的載體,共同構建出陜北秧歌唱腔音樂的獨有特征,體現了陜北秧歌音樂獨特魅力。
陜北秧歌唱腔音樂的典型音樂特征是五聲為主,六聲為輔。陜北秧歌唱腔音樂以五聲音階占絕大多數,兼有六聲音階,偶見七聲音階。我國傳統的五種五聲調式在陜北秧歌音樂中都有所折射,但最具代表性的是徵調式,其次是商調式和宮調式。例如《十對花(1)》就是典型的五聲徵調式。由于徵調式從色彩的角度他傾向于大調,音樂明快,將陜北秧歌音樂唱腔的那種熱情奔放體現的恰如其分。又如《十對花(3)》在五聲徵調式的基礎上加入一個偏音“F”形成六聲徵調式唱腔。
陜北秧歌唱腔音樂的行腔特點是四句成段,加襯行腔。加襯行腔是我國民間聲樂體裁中常見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由于秧歌歌詞多為七言四句體,為了充分表達秧歌人物所表達的情感,往往在“正詞”中加入“襯詞”,而這些襯詞在秧歌中所對應的無疑就是“襯腔”。如《十對花(5)》此曲中大量運用“襯腔”,使旋律的跌宕和曲調進一步活躍,用象聲字“咿、呀、呼、嗨”附屬在正詞樂句后起墊襯和華彩作用來進一步突出與豐富正詞樂句的音樂形象,將那種溢于言表的興奮之情表現的十分貼切。在陜北傳統秧歌唱腔音樂中正詞部分往往唱的細膩、連貫,襯詞部分則唱的輕巧、短響,對推進秧歌唱腔效果十分奏效。
陜北秧歌唱腔音樂的典型節奏特點是切分節奏、延長音。切分節奏、延長音是陜北秧歌唱腔音樂的典型節奏。這種特性節奏充分體現了陜北人民憨厚樸實、開朗樂觀的性格和大膽追求幸福、熱愛生活的精神風貌。例如《進的大門仔細看》此曲前后八次運用了大切分節奏、改變了原節拍的強弱規律,產生了新的節拍重音,將陜北人民鬧秧歌時的那種風趣、純樸豪放的性格表現的淋漓盡致。又如《跑旱船》該譜例第二及第四小節尾音都運用了臨時延長音,它改變了樂句的內部結構、形成新的句逗,大大推進了秧歌音樂的抒詠性。如去掉這兩處延長音原樂句的獨特神韻便消失殆盡,無論采用哪種速度演唱都顯得平庸、呆板。
“以字行腔”是陜北秧歌最基礎的演唱手法。而今隨著時代的變遷,陜北秧歌的演唱在繼承傳統唱法的基礎上不斷吸收現代新的音樂元素,逐步形成了陜北秧歌現有的行腔手法。
直音的發聲借助民歌演唱的方法,聲音宏亮、給人高亢、空遠之感。這種音樂表現上的直暢與自由是陜北秧歌演唱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演唱方法。例如《跑旱船》歌中第一句“e2”對應的延長音“來”字采用的就是直音唱法,為表現熱情詼諧的情緒,往往將這個直音做氣息方面的漸強處理,使其音色明亮通暢、灑脫奔放。
假聲是演唱時部分聲帶振動發出的與真聲相反的高而透亮的音色,往往運用在演唱高音時真聲所不能及的高音,并根據歌唱者的聲音條件來做靈活運用。例如《曲十一》中句首大切分節奏的“d2”轉入“g2”就運用了小假聲演唱,這種自然協調的真假聲過度,在顯示陜北地域特色的同時,將秧歌人豪放、寬廣的胸襟表現的十分貼切。
甩音是從直音滑向假音的一種演唱方法。陜北人在叫人或平時說話時有拉長音的習慣。這樣唱法與音調相聯系就形成了假聲上甩腔的演唱特點。例如《秧歌調之二中的“是”、“個”兩字所對應的“g2”就是從直音“a1”甩上去的。這種尾音的上揚多出現在拖腔后給人以優揚之感。
倚音唱法既可唱準聲調又可美化唱腔,使聲音高亢而圓滑,有烘托氣氛之感。例如《一圪嘟秧歌滿溝轉》倚音依附在正音前,其音高走勢與相對字的音調十分吻合,起到了強調語氣的作用,將秧歌人那種自然灑脫的表演神態刻畫的惟妙惟肖。
隨著陜北秧歌的不斷發展,陜北秧歌的唱腔也在繼承傳統唱腔的基礎上,不斷吸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歌小調的不同唱腔及演唱技巧,逐漸形成了具有傳統性、時代性、藝術性、多元化的秧歌唱腔體系,為陜北秧歌踏出國門走向世界奠定了一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