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國 張 楠
當前,大學校園時尚文化由多元組成,相互競爭,良莠不齊,對大學校園產生了多種影響。大學生對時尚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當今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趨向。
傳統校園文化中圖書館就是最好的知識殿堂,幾乎所有大學都有屬于自己的“圖書館文化”,成為校園傳統文化的標志之一,并明顯區別于社會文化。傳統校園文化影響了一代代大學生。校園時尚中最具當今時代特征的就是網絡。信息技術在當今社會廣泛應用,電腦、手機上網等互聯網載體快速普及并滲入到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的誕生和快速普及使校園愈加數字化,互聯網深入高校校園,校園文化中的傳統部分逐漸在被代替或消失。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高校學生已經成為互聯網這個第四媒體的最主要受眾。大學生作為特殊的青年群體,對時尚文化的追求有著天生的敏感度,他們將網絡文化與傳統校園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大學生校園網絡時尚。相較于圖書館,大學生通過網絡可以更快更多地接受各種最新資訊。社會流行時尚、熱點問題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波及到校園。
我國經濟經過多年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大。這使大學生們能夠有條件越來越追求時尚的消費方式。過去的大學生之間相互聯系主要靠書信和固定電話,以寫信收信的多少為榮成為80、90年代大學的一種風氣。然而,手機和電腦網絡的普及,使大學生成為手機及電腦網絡消費的主要群體之一。以手機和電腦消費為首的時尚生活已滲入高校生活的各個方面。流行音樂、時尚期刊、網絡游戲、電影娛樂等這些以休閑享受為目的的消費方式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高校教學現狀調查課題組在2000年末至2001年初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生的著裝支出已經高于學習用于指出,占學生總支出的比例已經達到53.1%。大學生中大部分還是純消費者,能夠獨立或勤工儉學上學的人并不多,大部分大學生的生活費來源于父母,平均學費已經近萬元,生活開支近幾年也接近每年萬元,其中時尚電子產品消費更是重中之重:比如手機及電腦的采購、話費和網絡費用等。
走進當今的大學校園,可以隨時隨地感受到融入了當今社會最新時尚元素的校園文化。從過去的象牙塔里“天之驕子”到今天的“新新人類”,大學生群體的傳統元素正在迅速減少。2003年中國校園“20世紀中國十大文化偶像”評選活動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因為評選結果顯示很多青少年眼中的文化偶像既不是文學巨匠、也不是歷史名人,而是張國榮、王菲、趙薇等影視娛樂明星。網絡文化的傳播,更是使得一些網絡人物成為大眾尤其是大學生的崇拜對象。他們另類的穿著、狂傲的作風、一切反傳統的表現都為大學生所追捧,這些人所代表的另類文化成為大學生審美觀點的新準則。芙蓉姐姐所體現的一種粗俗文化居然為各大高校的大學生所接受并成為膜拜的對象。盡管有反對之音,但卻無力扭轉這種低俗文化超越大學校園應有的高尚文化的趨勢。而造成這種趨勢的領導者竟然是正在高等學府讀書的大學生。如今,不管學校是否愿意,這種個性化、感性化、低俗化的審美觀念已經成為校園文化組成的一部分。
現在大學校園仍是學習的主要場所,原來的大學生都以報國報家為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但是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和時尚文化的滲入,過分強調個人主義的理念正為大學生逐漸接受,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支配著大學生學習的動機。學術氛圍在時尚文化的夾縫中逐漸消退。英語四、六級、GRE、托福、資格證成為大學生競相追逐的目標。2002年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擇業標準更傾向于實際經濟利益,在待選的標準中,選擇個人收入達82.2%。
網絡其實本身是一種工具,只要合理使用,益處是很大的。通過網絡,大學生的視野不再局限于校園本身,他們主動的去汲取大量社會知識和熱點,為參加社會工作早做準備。社會在發展,校園文化的發展反映的也是一種社會趨勢。當前的校園文化中奉行的獨立、自主精神被作為校園主體的大學生所接受,對培養高素質人才有益。傳統的校園文化以學習為主,隨著時尚文化與傳統校園文化的融合,這種融合既有時尚活動的形式,又不失傳統文化的內涵,相得益彰,深受大學生的歡迎。隨著大學擴招和社會就業壓力的加大,使得當今大學生就業壓力與學習壓力陡然增大卻無處排解,很多學生患上心理疾病,這已經成為很多高校頭疼的問題之一。這時,時尚文化對緩解和排泄壓力的影響就很重要了。大學校園內時尚文化的傳播賦予了大學生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特別是寬松、自由、新潮的休閑娛樂時尚,既緩解了大學生學習的壓力,派遣了心情的郁悶,也增強了校同生活的時尚情調和氛圍。
大學生性格、思維尚不成熟,穩定性差。時尚文化進入校園并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時,他們更多地是盲從。其消費行為也一改傳統的實惠實用等傳統取向,而開始注重審美、新潮、個性化。新潮的電子產品、品牌產品等成為大學生首選的消費產品。時尚文化的商業性與傳統校園文化的嚴謹性相互之間的摩擦導致了大學生審美情趣的丟失。奇裝異服、怪誕搞笑、荒唐不羈的網絡紅人成為大學生的追求者。時尚文化在更多的情況下表現為一種大眾趣味文化,即使與高校的傳統文化相融合后仍保留了其世俗性。現今的流行用語如“郁悶、靠、牛、傻X”等都體現了大學生審美標準的改變。曾被譽為精英文化的傳統校園文化受到時尚文化強有力的挑戰。時尚文化中崇尚自我、張揚個性的價值觀,使不少大學生出現了人生價值目標上的偏離或迷失,集體主義、奉獻意識目趨淡漠。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越來越傾向于自我化、情緒化和功利化。作為有文化的知識青年,大學生所傳承的應當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精英文化,理當樹立起以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為核心的正確價值觀。
當代大學生俗稱80后、90后,容易接受新事物。世界多元化的發展促進了時尚文化的多樣性。校園文化固有的豐富性加入時尚元素后更加速了校園時尚文化朝多元化方向發展。從時尚手機、網絡游戲到看英文大片,再到戶外登山、追星看演唱會,無不體現了校同時尚文化的多元化色彩。因此,弘揚主流文化勢在必行。高校應該積極宣傳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樹立學生典范切實在引導校園時尚文化傳播中起到應有的作用,以愛國主義教育為載體,喚起大學生內心的熱情,使他們更清醒地認識到身為大學生的責任,進一步造就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大學校園時尚文化雖根植于大學校園,但已融入很多社會時尚文化的特點,其一就是社會性。時尚文化使當代大學生比以前象牙塔里的天之驕子更早地接觸和體驗社會,他們的社會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延伸和發展,提高了適應社會的能力。校園里各種招聘會、比賽、活動等隨著時尚文化進入高校后,逐漸形成了一種很深刻的影響力。與社會銜接的時尚文化一方面培養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又讓他們深入了解自己更早地融入社會。基于這方面的考慮,高校應合理利用優秀的時尚資源。對傳人校園的不良的時尚文化,高校可以加大宣傳力度,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抵制這種文化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