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梓燕
自然教學法是交際法的一種,注重語言的溝通與交流功能。文章對自然教學法的理論基礎進行簡述,并且將其運用到大學綜合英語一年級的教學實踐中,嘗試探討此教學法的實踐意義。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西班牙語老師Terrell在《第二語言習得與學習的自然教學法》一文中首先提出自然教學法(the Natural Approach)這一概念。后來,Terrell和Krashen于1983年聯合出版《自然教學法》一書,詳細闡述了這一新興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及課堂實踐步驟。自然法是“交際法”的一種,強調語言的首要功能是交流與溝通。大學綜合英語是針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課程,它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并且強調技能的靈活運用。文章根據自然教學法的理論嘗試探討它在大學綜合英語實際教學中的應用。
教學法的理論指的是“為語言教學提供原理與實踐基礎的關于語言的理論,以及關于語言學習的理論”。自然教學法中涉及到語言的理論較少,它是基于Krashen的第二語言習得的理論發展起來的。相關理論概括起來有以下五個。
習得-學得假設主張第二語言的學習有兩個途徑:習得及學得。“習得”指的是一個潛意識的過程,學習者理解語言并在實際的交流中使用語言。“學得”是一個有意識的學習過程。這一假設主張第二語言學習者可以跟母語學習者一樣,通過習得掌握語言,并且鼓勵用這種方法掌握語言。在大學綜合英語課堂上,我們可以要通過課堂活動的形式及內容,為學生的習得提供可能。課堂活動的安排盡量地貼近學習、生活。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起著引導及輸入語言的作用。除此之外,還要鼓勵學生課余時間多閱讀相關名著、聽錄音、看電視節目等,盡可能為自己創造與所學語言接觸的機會。
習得-學得假設說明語言的學習可以通過習得及學得兩個方法。通過學習得到的知識可以作為監控器,改正之后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它受到三個因素是制約:充足的時間、以語言輸出的正確性或形式為中心、學習者必須懂得規則。在實際的教學中,特別是口語教學中,我們應該多鼓勵學生開口說話,培養語感,鍛煉語言的流暢性。這個階段的學生剛通過高中學習,語法基礎較好。在保證流暢性的同時,也要讓學生注意表達的正確性。
這一假設認識到語法結構的習得過程是固定的,是可預見性的。根據一定先后順序,語法或者詞素逐漸被掌握。在這過程中,錯誤的出現是必然的,因為即便是母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也會犯錯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習得順序安排教學內容,并且對學生出現的錯誤采用包容的態度,不要糾結于學生的發音或者語法的錯誤。
自然學習法中,輸入是掌握語言的關鍵因素。Krashen和Terrell認為,對語言習得最好的輸入是“i+1”,“i”指的是語言學習者目前有能力理解的知識,“1”指的是在自然順序下,接近i的那部分知識,也就是學習者最有可能掌握的知識。將這一假設運用在教學中時,要特別重視輸入的質量。先了解學生大體上的水平,再根據自然習得順序,安排教學的內容及相應活動。
此假設認為,學習者的情感狀態及態度對語言的學習至關重要,它像過濾器一樣,決定著輸入內容被吸收或者被排斥。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相關的情感態度因素有:動機、自信心、緊張等。在授課的過程中,老師應該利用積極的情感因素,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還要多給學生鼓勵,幫助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自然教學法是“基于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些理論都是以眾多科學實驗結果為支撐”。將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有利于學生語言的掌握。但是,在此過程中,也要注意這一方法的副作用,比如說,表達的準確性不夠,授課效率低等。我們要合理地利用此方法,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它。
[1]Krashen,S&Terrell,T.The Natural Approach: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Oxford:Pergamon.
[2]Richards,J.&Rodgers,T.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Terrell,T.D.A Natural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61(7),1977:325-337.
[4]Terrell,T.D.The Natural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An Update.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66(2),1982:12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