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荔 (云南省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云南昭通 650000)
隨著各高校紛紛增設開辦舞蹈專業,面對學生畢業就業形勢的嚴峻,如何大膽創新、改革教學方法,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實踐技能強、基礎知識寬厚、受社會青睞的專業技能人才,競爭和挑戰呈現給了各高校教師的舞蹈教學。然而在當前各高校欣欣向榮發展著舞蹈教育,盡管在規模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在舞蹈的教學過程中卻恰恰忽視了辦學的初衷,華而不實的舞蹈教學,忽視了舞蹈教學內容的蘊涵,片面的注重外在形式的追求,致使學生對舞蹈的理解過于膚淺片面,對傳統的民族舞蹈文化底蘊全然不知,缺乏了對舞蹈本身人文意蘊的認識。由于各高校舞蹈教育專業主要以培養從事大、中、小學舞蹈師資為主要目標,因而,舞蹈教學應以審美教育為舞蹈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專業性、綜合性兼顧,培養出既精通各項舞蹈技能,又要具備深厚舞蹈文化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作為藝術種類之一的舞蹈,是“經過提煉、組織、美化了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著重表現出語言文字或者其它藝術表現手段所難以表現的人們的內在深沉的精神世界。”[1]可見舞蹈是“動作的藝術”“情感的藝術”“時空的藝術”。因而,在舞蹈教學便不同于其他藝術,有著其特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但目前的各高校的舞蹈教學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束縛著舞蹈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在不少的高校的課程設置,均以入學前對學生制定的人才培養計劃表為標準,以此安排每學年的課程。在不少高校里,由于師資教學、研究的實際能力以及現代化教學設備不足,不少的課程無法按人才培養計劃中正常完成規定的教學進度,當與教務處等部門無法協調時,科任教師只有削減授課內容,片面的趕進度完成教學任務。另外,不少高校課程的設置上,開設的舞蹈課多是選修,部分舞蹈選修課也只是流于形式的存在,四年中只有一個學期開設該課程,每周兩個課時,根本無法為學生提供綜合的、系統的舞蹈教學,也導致一些學生對舞蹈學習流于形式。此外,在教學方法上,由于教學方法的守舊,只注重學生動作的傳授,忽視學生對音樂的領悟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對舞蹈的學習多是對教師動作的機械性模仿,缺乏對動作、音樂等方面的理解。因此在舞蹈學習上也就難以得到進一步提高。
師資,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在舞蹈教學里,教師的素質和能力直接決定著教學質量的高低,師資力量的強弱,更突顯其重要性。由于舞蹈專業辦學相對其它藝術起步較晚,師資力量相對匱乏,在各高校中,舞蹈教師從學歷以及職稱遠遠落后于其它藝術專業。此外,由于舞蹈教學課程設置的不科學、教學內容的刻板單一及其學校對舞蹈教師不夠重視,不少高校的舞蹈教師在自身素質提高方面缺乏動力。甚至有些師資力量嚴重匱乏的高校,舞蹈教師還需要擔任其它教務行政工作以及學校文藝匯演等迎新宣傳活動,繁重的工作量使得舞蹈教師難以有充裕的時間投入舞蹈教學,提高自身的業務技能。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知識體系的變更,舞蹈教師原有的知識儲備日趨匱乏,逐漸難以適應現狀課堂的實際需要。
在各高校的舞蹈教育,由于起步晚,師資力量的局限性導致沒有屬于本院系的教學模式與教程。因此,在舞蹈教學上,大都繼承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的課程安排及教學模式。如很多高校的舞蹈教學在大學期間開設的課程,芭蕾基訓、素質技巧、民族民間舞等課程的安排,授課均以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的考試視頻為授課教程。由于諸多高校舞蹈專業招進的學生多為普通高中生,他們為彌補高考文化分數選擇舞蹈,舞蹈的學習起步晚,底子薄弱。在很多高校的實際舞蹈教學中,并沒有根據生源的具體情況展開教學,授課內容無法適應課堂的實際需求,刻板地套用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的教程和教學模式,故而,導致學生達不到動作標準,教師不能按時完成教學進度,學生厭學,教師厭推新課,逐步形成惡性循環的教學模式。
在中國當前高校的藝術舞蹈教育進程中,各高校紛紛增設開辦的舞蹈專業,其舞蹈教學作為一個平穩的施教平臺,從整體上,為推動我國舞蹈藝術教育的快速發展,起了重大作用。誠然,在高校的舞蹈教育教學實踐中,也有成功的典范。如湖南吉首大學,舞蹈教學通過對教材、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方面的不斷探索、創造和完善,創造了適合社會主義舞蹈事業發展,富有特色的藝術舞蹈教育模式。其教學質量不亞于專業院校,并使舞蹈學院成為該校所有院系中的中流砥柱,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優秀舞蹈教育、舞蹈表演人才。
人才培養計劃猶如航海行駛的指南針,引領著教師、學生的方向,并起主導作用。故而在個高校里里,應該重視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而非空洞的、形式化的制定個規劃。從實際出發,根據生源的具體情況,完善人才培養計劃,改進課程的設置。隨著知識體系的更新,教學方法也應有所改變,對于不同學習階段、學習年齡的學生而言,其心理與生理特點存在著差異,舞蹈教學針對性的結合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學生的心理特點等,對其實施教學,通過口傳身授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進行合理的開發提高學生對音樂內在結構、旋律、節奏的感知與理解。
組建一支勤于耕耘、樂于奉獻、苦于專研的舞蹈教育師資隊伍,明確各教師職責范圍,在個高校的舞蹈教育中拭目以待。處于教學主導地位的教師,不僅需要不斷完善的專業知識結構,還需要注重自身綜合知識和素養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技能。此外在學校的教務管理、工委會等各部門應相互協調合作,合理安排課程、加大師資力量的投入、提高師資待遇,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解決后顧之憂。學校還應堅持提供舞蹈教師學習進修的渠道,為教師學習提升自身素質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在不斷提高師資素質的同時保持教師隊伍的穩定,提高舞蹈教學質量。
由于生源、師資等因素的局限性,各高校應根據自身的情況打造出適合自身發展的教學模式,打破惡性循環的刻板傳統舞蹈教學模式、更新知識體系。因而在舞蹈教學中,應當合理精煉安排教學內容,將審美認識、審美欣賞、技巧學習進行綜合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并非將一整套專業性的舞蹈訓練方法生搬硬套的搬到課堂。任何藝術的發展均脫離不了理論的支撐,舞蹈也不例外,舞蹈基本知識體系對舞蹈的學習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在舞蹈教學中,知識體系的更新,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動作技術,并加深對舞蹈內涵的理解。
總之,在個高校里,蓬勃發展的藝術舞蹈教育,應對快速發展遇到的種種問題進行反思、總結,并非一昧追求速度和規模。“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在了解自己院系的狀況和其他專業院校狀況,在借鑒、提煉和吸取的基礎上,加強師資隊伍、改進教學模式、完善人才培養計劃,提高舞蹈教學能力,才能使各高校的藝術舞蹈教育在發展立不敗之地,持續平穩的推動我國藝術舞蹈教育向前發展。
注釋:
[1]參見王克芬、劉恩伯、徐爾充主編:《中國舞蹈辭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第429頁.
[1]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2]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3]平心.《舞蹈美育與素質教育》[J].北京舞蹈學院報,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