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婧 (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浙江杭州 310012)
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小學美術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美術教育更是近年來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教育具有能協調發展青少年各方面的素質,進而起到促進社會文發展的良好作用。師范美術教育對中小學美術教育尤為重要,因為它擔負著為中小學美術教育培養大批專業教師隊伍的重要任務,是我國美術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礎。中小學階段對一個人個體發展而言是教育的萌芽時期,因此美術教育對學生初期的發展和終身的學習都有著很重要的促進作用,作為擔負著為中小學美術教育培育專業人才的師范美術教育,它重在培養師范美術教育學生的教學能力和全面的文化素質,這對中小學美術教育人才的素質水平的高低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中小學美術教師作為中小學美術教育的主要群體,美術教師不僅需要具有專業的美術技能和美術文化知識,還需要廣泛的文化素養;不僅需要具備系統的美術理論知識和技能,還需要高超的教學技能;不僅需要充沛的教育理論,還需要積累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無論缺少哪一方面,都會影響中小學美術教師技能與理論水平發展提高的平衡狀態。因此這對師范美術教育的要求可謂是全方位、高素質、專業化的。根據這樣的要求,師范美術教育在課程設置上更是重中之重,上述要求就決定了師范美術教育課程設置必須具有綜合性的特點。
師范美術教育課程的綜合性,是由人本身的特點和師范美術教育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人是一個客觀存在于世界的既獨立而又完整的個體,個體的人是大自然本身之一部分,其自身就是一個完整的、綜合的主體。因此對應的教育也應該是綜合的教育,由于師范美術教育本身即是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德、智、美育等復雜多樣的綜合教育,美術教育是其中一個綜合性的子體系,它傳授的不僅僅是美術知識和美術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書育人的大文化教育理念和較強的教學能力。正因為這一點,綜合的、多重的、全方位的美術教育應該重于它的專業技能性。
美術教育學科的綜合性與人的完整性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對應關系,因此美術教育能有效地促進個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雖然,我國目前普遍實施的應試教育設置了比較豐富的課程,但主要針對的是人的理性和智力提高方面,但是在單方面對人的完整性具有較明顯的破壞作用。這并不是危言聳聽的全盤否定應試教育,而是應該看到應試教育在我國具體的教育國情下仍具有其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同時也應該看到它帶來的明顯的負面作用,承認現實,這有利于我們采取有效的創新措施和適當的教育改革方式加以彌補。人類理想的教育雛形是古希臘時期的雅典教育模式。雅典教育非常重視包括在“繆斯教育”中的道德、智慧和審美教育。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教育,實際上與雅典教育有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主張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教育。自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首次提出“人的全面發展”概念之后,人類即開始在教育活動中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目標予以積極地追求。今天,要在師范美術教育體系中重視綜合性的課程設置,實際上就是要對學生實行一種真正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其核心即是保護和發展人的完整性。正如英國著名美術教育理論家赫伯?里德所指出的:“教育的宗旨,一如藝術的宗旨,應在于保存人類及其心理官能有機的完整,因此當他自兒童時期邁進成人,自野蠻邁進文明,他仍然保留著意識的統一。這種統一是社會和諧與個人幸福的唯一源泉。”
縱觀教育體系中的所有眾多科目,可以說美術學科是最具人文意味的學科,因為其學科本身如前所述的特點是具有非常強的綜合性,美術教育既作用于人的心理,又作用于人的生理,既針對人的理性,又針對人的感性和情感體驗。相比之下,科學理性教育主要影響人的理性,但是如果處理不當,會對人的其他方面造成影響。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蓋舉世唯知識之崇,人生必大歸于枯寂,如是既久,則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謂科學,亦同趣于無有矣。”②單純的科學理性并不能給人類帶來真正的幸福,作為著名科學家的愛因斯坦也承認這一點,他說:“生活的機械化和非人化,這是科學技術思想發展的一個災難性的副產品。”美國著名的美術教育家艾斯納也認為:“如果一項教育計劃忽略了理性的本質方面,或者回避了生命本身那充滿寓意和情感的一面,那么它充其量只是半個教育。而它導致的最壞結果是培養出一些對生活中悅目的詩意視而不見、無動于衷的人。”④這對我們如何進行美術教育是很有啟迪和指導意義的。
美術體驗活動一般必須與人的理智發生聯系,這是毋庸置疑的。文藝復興時期美術的大發展,在美術學科中融進了透視學、人體解剖學、光學等理性自然科學原則在美術領域的確立,從而產生了達芬奇等等一批藝術大家,就證明了這一點。但是這決不能成為我們忽視感覺、情感、情商乃至素質教育的借口,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結合才是人類理想的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美術教育特別是中小學美術教育,和社會大美術的發展存在有不同,具體而言,美術教育的對象不同,社會大美術的對象是大眾,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對象是年齡較小的中小學學生,特別是小學生在理智發育方面尚不健全,因此中小學美術教育不僅僅應訴諸于學生的理智,更要注意訴諸于他們的感覺和情感。另外美術主要是依賴感覺和情感的視覺藝術,而視覺是人的主要感覺主體。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證明了,從人們在日常獲取信息的方式上看,80%以上是通過視覺感覺所獲得的。視覺除了為人們提供信息外,也是人生樂趣與幸福的一個重要源泉。可以說,在目前學校教育大的教育體系之中,美術教育是最具獨特的部分,是對學生進行視覺訓練情感體驗訓練的最有效的科目。比如,肖像寫生時,先要對一個模特人物的感覺品質仔細地進行觀察,而平時學生是不會專門這么做的。著名學者阿恩海姆敏銳地指出,理性與感性觀察的相互依賴對普通教育來說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在很早的時候,人們就已發現美術能夠排解人的煩惱和憂愁,減弱人的心理壓力,保護人的健康。在現行教育課程體系中,學生對很多科目課程的學習都是通過抽象符號進行的。但是在美術活動中,學生的手、眼、腦卻是協調并用的,這既溝通了物質層面與觀念層面的關系,又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協調健康發展。這正是美術教育的獨特價值之一。
基于對上述方面的認識,可以說美術是一種綜合性的人類活動,由于它是綜合性協調性的,不依賴單一的心智,因此師范美術教育課程的設置必須順應美術教育的綜合性獨特價值。在綜合性方面予以足夠的重視。
我國師范美術教育專業目前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中最主要問題是課程設置問題。專業課程設置問題使我國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有所偏差,學生知識結構與教學能力都難以適應中小學美術教育對師資的要求。縱觀近幾年我國幾次課程改革不僅覆蓋面大,而且也更深入,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其突出的原因是師范美術教育理論研究的滯后,進而局限了對師范美術教育課程設置的正確認識。
大多數高等師范院校的美術教育體系在課程設置、教學要求、課程安排、教學運作方面卻盲目地仿效專業美院的教育模式,其弊病就是突出了“專業性”,忽視了“師范性”,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突破原有的課程設置結構,更注重教育理論、學科專業課、學科教學法和教學實踐的完整結合。改變教學計劃陳舊并與培養目標錯位,人才培養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脫節的現象,師范院校美術專業制定的教學計劃,往往以本校教師的專業特長為依據,而不是把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由于單一重視專業及繪畫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其他方面,比如文學修養、音樂修養和歷史知識內涵、美術欣賞體驗和美術史論等,這導致在師范美術教育中顯得十分重要的綜合素質無法全面提高。課程開設方面也主要集中在素描、色彩、油畫、中國畫等課程上,而在工藝設計、雕塑、手工制作、兒童畫等領域涉及很少甚至空白,導致了課程設置上的不平衡。我們經常只強調技能方面的意義,實際美術教育情感方面的意義應擺放在同樣重視的高度。這造成了教學時往往忽視了學生在感覺、情感、心智等方面的訓練。這樣的美術教育是不利于學生全面素質提高的。
師范美術教育課程設置需要改變課程結構,建立具有美術教育特色的師范美術教育課程體系;師范美術專業課程要促進和加強知識的綜合和創新以及相互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解決交叉學科和跨學科問題,要提高整體的綜合化水平;課程應當與相應的教育階段和類型相一致,盡可能使教育目標具體化;師范美術教育課程必須強調與中小學以致高職高專甚至是大學的美術教育教學的緊密銜接與聯系,提高學生對于未來工作的適應程度;要增加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比重,理論與實際實踐的緊密聯系,加強教學情境下的實地教育實習與見習,使高等師范教育的學生熟悉中小學美術教育,積極地有的放矢的研究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實際狀況,力爭在教育實踐中去提高美術教育、課程教學的能力。
師范美術教育課程強調綜合性的實施,可以更好的促進師范美術學生理論與實踐素質的全面發展,在面對未來的教育工作中,更有效的塑造出素質良好而又全面的教師隊伍,進而提高中小學美術教育的教育教學水平,促進美術教育的更好發展和有利于整體教育體系的完善發展。
[1]赫伯?里德著《通過藝術的教育》,湖南美術出版社.
[2]艾斯納著《兒童的知覺與視覺的發展》,湖南美術出版社.
[3]阿恩海姆著《對美術教學的意見》,湖南美術出版社.
[4]尹少淳著《美術及其教育》,湖南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