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誠 吳靜
(黃誠: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副研究員。吳靜: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講師。)
傳統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開和順利進行的有效途徑,是全面把握新形勢下青年思想培育體系和社會創新型人才需求的平衡點。首先,傳統文化教育在青年思想道德養成中占主導地位,青年思想成熟的基點在于傳統文化的熏陶;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傳統文化教育與新形勢下思想道德體系成長的結合點,是適應知識和科技發展并結合新情形的深層次培養學習;再次,傳統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結合是在和諧社會體系下養成自我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因此,本文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進行探討,從而進一步研究新形勢下傳統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和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是反映社會或者社會群體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具有約束性和指導性。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社會主義全面健全發展精神動力培育的職責,關系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協調發展的大局。傳統文化教育是對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文明的沉淀和積累的學習和傳播,是認識和了解在特定歷史、自然環境、政治形態下人們對自身發展的理解,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繼承。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勢下對青年思想道德體系的養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結合傳統文化教育培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培養青年責任感和民族情懷的需要。
愛國主義是國家和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經過歷史洗滌依舊完整保留下來的優良傳統。從《禮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到梁啟超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種愛國情懷一直貫穿于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讓學生逐步全面了解愛國內涵,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是思想教育工作有效結合教育資源,合理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體現。同時,通過傳統文化教育激勵青年樹立愛國意識,并以發揚民族傳統、肩負歷史責任為己任,努力學習科技文化知識,為祖國的繁榮和富強而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正確的人生道德觀是青年人格體系培養健全的重要標志,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正確人生道德觀的樹立是基于對傳統文化知識的理解和繼承。在傳統文化中,誠實守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和價值取向,是做人的基本標準。我國傳統文化中把誠信作為“四教”(文、行、忠、信)中最重要的教育內容,近代的教育大師蔡元培也認為“信義者,實事求是,不以利害生死關系枉其道。人無誠信不立,家無誠信不和睦,業無誠信不興旺,國無誠信不穩定,世無誠信不安寧”。誠信是立人之本、為人之道,是國家和民族持續發展的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中“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體系的核心體現,是民族精神在時代環境下的積累和發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結合傳統文化教育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是將民族精神與個人理想信念培育相結合的過程,是個人養成開拓進取、積極樂觀生活態度的有效途徑。中國傳統文化中“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故事就是民族奮斗精神的體現,依靠這種不懈追求、堅忍不拔的精神,中華民族才得以繁衍生息。目前我國處于獨生子女較多的家庭環境,由于生活物質條件的充足,他們從小衣食無憂,適應環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都較為脆弱,大部分學生缺少社會責任感和頑強的意志,對周圍社會環境淡漠等。
傳統文化弘揚“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和諧相處。這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是統一的。首先,老子提倡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人與自然相互和諧相處,實現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念。正確認識自然環境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關系,有利于青年實現自我認識,樹立環保意識,加強道德修養,確立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意識。
思想政治教育是針對青年思想道德品格養成而進行的教育活動,是青年逐步成長為具有擔當社會責任能力和品德的重要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結合傳統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結合現實狀況,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全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校園的體現。首先,以人為本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就是宣傳和發揚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堅持以人的成長和發展為宗旨,堅持以人的培養為目標,使每個人得到全面的發展;其次,構建和諧校園是傳統文化理念在校園建設中的思想價值體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針對處理校園人際關系,校園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重要體現。和諧校園就是要構建老師與學生相處和諧、學生與學生相處諧和、校園主體與校園自然環境相處融洽;再次,傳統文化教育中以人為本、和諧相處的文化理念有助于校園主體的人形成一定的責任感,進而有助于校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其形式而言是單一的,就其內容而言是教條和枯燥的,受教育對象是比較反感甚至抵觸,教育效果極不理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結合傳統文化教育是政治教育工作創新型研究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具體體現,是探索適合于現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有效嘗試,是將直接教育方式改變為以知識多元化、教育轉變化、思想熏陶化為特征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有效研究。首先,傳統文化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提煉和升華,是結合青年思想政治水平的有益教學實踐,是正確理解傳統文化繼承和思想政治建設的關系,探討合理的教育模式的有效方法;其次,對于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使思想政治課程和傳統文化課程之間有機結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擺脫教條化,進而融入生活和傳統文化知識;再次,傳統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拓展和應用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有效過程,是調整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的有效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我國進行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培養的重要工作,是青年自身道德價值觀念形成與社會歷史責任感培養的重要環節。在教育的過程中,以傳統文化教育為引導,通過熏陶、逐步滲透、不斷理解的方式使青年重新自我定位,找到適合其自身發展的正確道德觀和價值觀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展開的最終目標。
張長勝.論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思政工作的意義[J].教育與職業,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