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鳳
思想政治課是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主要渠道,時事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有著重要作用,可以不斷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為提高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效果,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時速資源,精心設計生動的教學情境,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
時事政治風云變幻,瞬息萬變,思想政治課應充滿時代氣息,把時事引進課堂,讓課堂有民眾的聲音、社會的聲音、世界的聲音,還有學生自己的聲音,有學習共同體的“對話”“協商”“思維的碰撞”,這種課堂教學,才會處理生機盎然。為此,文章結合近幾年來教研工作的體會,談談時事在思想政治課上的運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要改革課程內容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這就從課程內容的角度確定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同學生學習興趣相聯系。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呢?通過把鮮活的時政熱點帶入課堂的方式應該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之一。時政教育的內容豐富新穎,有的就是幾天前發生的國內外重大事件,十分適應中學生求新、求變、求活的心理特點。信息的新穎性自然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優質。例如,在講授“經濟全球化的影響”這一問題時,我先讓學生觀看迪拜債務危機以及這場危機對世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視頻片斷。這時,我問他們:迪拜一個如此小的國家發生債務危機卻引起整個世界經濟的動蕩,說明了什么問題?由于迪拜債務是時事熱點問題,報紙、電視新聞、網絡都有報道,通過材料的引入,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七嘴八舌紛紛發表自己對該問題的看法。事實證明,這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就像美國一句諺語所說的:“我聽到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時事政治中包含了許多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教師在課堂引入一個時政熱點,引導學生圍繞時政材料進行討論,互相交流,在討論交流中發現問題,然后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課本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形成文字。把對材料的分析和原理的說明有機地結合起來,不顯露斧鑿的痕跡,使聽者聽后有所感悟,有所啟發。同時也能進一步對教材的理解、消化、吸收和升華。
例如,在講授“全國人大的性質和職權”時,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了解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我向學生展示了2008年3月召開的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相關材料和圖片: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的圖片;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的材料及圖片;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5日上午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胡錦濤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選舉吳邦國為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選舉習近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的材料及圖片等材料。根據教學需要,選用了剛剛結束不久的“兩會”的相關資料,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的內容,達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
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要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近幾年高考試題中不難看出絕大部分試題都是以“時政”為素材設計的。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進行時事教育,并加以運用,使“觀點材料化、材料學生化”。教師可以在課前搜集內容新穎,能夠反映社會熱點或對學生有啟發意義的時政資料,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運用所學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學生活的有關知識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加以分析,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書本理論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2009年高考第二輪復習時,我首先播放了一則大約十分鐘的“手機掃黃”的視頻,視頻中介紹了有些學生通過手機看黃片而導致沉迷于色情片難以自拔,深深地震撼了課堂上的每一學生。接下來我分別提出三個問題。(1)運用《政治生活》有關知識說明國家有關部門為什么要繼續開展打擊手機網站傳播淫穢色情信息專項行動?(2)材料體現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選取一定的社會熱點問題作背景材料,讓學生進行練習或作業,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既能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同時也適應了高考的要求和人才的培養。
總之,在教學利用各種媒體搜集整理時事資料,精心選擇適當的時政內容,將其巧妙滲透到政治課程的教學之中,能夠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課程教學效果、促進師生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