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華 (梧州學院 廣西梧州 543000)
長期以來,我國高師聲樂教育是以歐洲體系為中心,教學體系基本上建立在西洋美聲“科學的”發聲方法基礎上,教學目的是解決學生歌唱的技術問題,內容基本上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的創作歌曲和歐洲古典藝術歌曲以及歌劇詠嘆調為主,而我國優秀的民間傳統聲樂資源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同時,廣西乃至全國各地的民間歌曲由于種種原因,正在迅速消亡。民間歌曲是我國音樂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本土民歌是我們勞動人民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是最優秀的民族文化。在高師聲樂教學中引入本土民歌元素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筆者以廣西為例,就高師聲樂教育中引入本土民歌元素的作用進行全面的析。
廣西高師聲樂教學發展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從1938年徐悲鴻、滿謙子等資深藝術家,在桂林倡導成立的“廣西藝術師資訓練班”至今,廣西各高校相繼成立音樂系或藝術系,并開設了聲樂教育課程。教學模式及教學內容也逐步完善。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各高校的聲樂課程更是有了規范的教學大綱、教案、教學計劃、授課計劃、教師的自編教材等,從而有力地推動了聲樂課程的發展。同時,以廣西藝術學院為首的一些院校,在保證正常授課的同時,又組織老師進行廣泛的科研探索,近些年來,廣西更是涌現出一批享譽區內外的優秀聲樂教育家,如:龔小平、揭冰、陳進賢、金北鳳、翁葵等。他們將廣西特色的民族音樂元素進行整合并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大批的優秀歌唱家及歌手。如:被譽為第三代劉三姐的唐佩珠、被譽為壯鄉百靈的陳春燕以及國內優秀歌手李衛紅、唐彩媚、肖燕、、林曉佳等。廣西各地方高校雖然以廣西藝術學院為榜樣,但是由于師資力量及辦學條件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可歸納為:
1.演唱方法過于單一,歌曲表現過于程式化。主要表現在聲音缺少個性,一味的追求高音。在許多的演出及比賽上,我們的選手們不但聲音很接近,甚至連動作都一模一樣,選手們就像是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一樣,完全丟失了個性,造成了觀眾的審美疲勞。
2.演唱曲目過于單一,與觀眾需求脫節。許多高師院校的聲樂教學還一直沿用的歐洲的教學模式,曲目也是一程不變的照搬過來。唱的全是國外藝術歌曲和詠嘆調,而且大多是不正宗的演唱。曾這樣的戲言評價:“唱外國作品外國人聽不懂,唱中國作品中國人聽不懂”。
3.教學方向的偏失,導致學生的民族音樂知識匱乏,動搖了基礎教育的根基。長期的“正規”訓練,使得學生接受的音樂形式越發單一,知識面越來越窄。他們沒有條件接觸、學習多民族、多風格、多唱法的民間音樂。而我們高師的畢業生大多是從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在教學的過程中自然地把歐洲音樂教學體系層層滲透到中小學音樂教學之中,使得中小學生在初級階段就對民族音樂產生偏見。
1.經濟全球化給包括廣西本土民歌在內的中國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全球化是經濟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原有的國家之間,區域之間、民群之間的界限被打破和淡化。原有的制度,文化、思想、意識的界限被逐漸取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先進的體制及生活方式沖擊著古老的傳統文化。本土民歌所依賴的傳統土壤越來越貧瘠。
2.信仰的弱化和傳統習俗的改變使一部分廣西本土民歌喪失了原有的功能。圖騰信仰及婚喪嫁娶占據著廣西本土民歌內容的很大一部分,但是現代社會多元化的發展,新的意識觀念,新的價值觀的產生,使人們遠離傳統。祭祖、廟會、婚喪嫁娶等傳統儀式逐漸減弱,伴隨著這些儀式的一些本土民歌也逐漸被人們淡忘,甚至已經消失。
3.現代化的生活及娛樂方式擠壓了廣西本土民歌的生存空間。隨著時代的進步,當今的社會已經發展成一個文化多元化發展的社會。“電視、錄像、VCD、網絡等越來越多的新生事物的傳入,給了人們一種全新的娛樂、生活方式。人們的思想不再集中于一種方式上,這些方式不像傳統歌舞一樣,受時間、地點、人數、規矩等眾多因素的制約”。①在生活及娛樂多元化的背景下,廣西本土民歌從原來的主體娛樂被弱化為了一個細小的分支,甚至可以忽略 ,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4.“學院派”演唱標準也是壓制原生態民歌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原生態民歌的最大特點和價值,不僅體現于音樂風格的多樣化,也體現于演唱風格的多樣性。它不可能,也不應該有一個統一的唱法,它的個性化和不可再生的特點就是它生命力的最大體現。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學院派強調唱法的專業化、標準化(追求的是共性),是現代聲樂教育的主流,占據著主流音樂舞臺和強大的宣傳媒體。原生態民歌唱法得不到“學院派”專家的認同,得不到社會的重視,資金支持更是少得可憐,人才培養得不到扶持,也不產生經濟效益。這些造成或變相造成了對原生態民歌的否定,極易挫傷歌手們的傳唱積極性,原生態民歌手的創造力也被壓制。
5.廣西本土民歌在傳承方面后繼乏人。廣西本土民歌的傳承后繼乏人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在工業化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廣西區內的青年越來越多的離開祖先世代居住的部落和村寨,出現“人走歌走”的情況。二是許多民族地區的青年對本土民歌缺乏興趣,不愿繼承。三是傳承人的地位弱化,民歌傳承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等等。這些因素都對廣西本土民歌的傳承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1.能夠豐富當前單一的演唱方法。廣西本土民歌不僅形式多樣,體裁多種,而且演唱方法也非常獨特。如黑衣壯山歌唱腔中的“直腔”唱法,這種唱法的特點是:以鼻腔為主、喉咽腔為輔、胸腔支撐,三個共鳴腔貫通,無論發聲、咬字還是行腔基本不往后倒,并且擁有較深的呼吸以及穩定的喉頭。通過“直腔”唱法的訓練,“黑衣壯”族群的發聲擁有高、中、低三個統一寬廣的音域,并且高音飄逸、中音自然、低音厚實。再如京族民歌的唱腔中的“立音嗓子”,這一唱腔雖然音量不大,但氣息通暢,中聲區溫柔抒情,高聲區清脆秀麗。京族歌手的訓練一般是通過“張嘴音”和“進嘴音”來完成的,其實也就是我們學生練聲事的開口音和閉口音。廣西還有許多優秀的演唱方法,這里不再一一贅述,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優秀的歌唱技巧并未被我們高師聲樂教學所重視,如果我們將這些優秀的演唱技巧加以整理并運用于教學,高師聲樂教育中演唱方法單一的問題將迎刃而解。
2.以本土民歌演唱技法輔助高師聲樂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快的掌握正確的演唱方法。廣西屬于少數民族地區,由于語言習慣,許多學生很難掌握標準普通話的發音要求,在咬字、吐字以及吸氣、換氣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針對受方言影響較大的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用他們比較熟悉的本土演唱技法訓練,來引導學生逐步體會,有利于學生逐漸掌握正確的演唱方法。
3.能夠豐富教學曲目,使學生接觸更多的作品。現在高師聲樂學生在學習中可演唱的曲目無外乎幾本常用的聲樂教材,加之演唱技術不到位,能供拿來作為練聲曲的作品更加稀缺。廣西本土民歌浩如煙海,有大量優秀的聲樂作品存世,這些聲樂作品是有別于創作歌曲和詠嘆調的。它們一般比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作曲技法也不受西方框架的制約。比起我們常用的西方古典藝術歌曲及詠嘆調,學生更愿意演唱民歌聲樂作品。在聲樂教學中先使用一些優秀的、學生喜歡的地方民歌來過渡,等學生的演唱技巧逐步提高以后,再演唱難度偏大的西方歌曲,這對高師聲樂學生的學習將起到很大的幫助。
4.能夠使學生學習更多的舞臺表演。高師聲樂教學不同專業音樂院校,由于教育的針對性以及學生專業素質的差異,高師聲樂教學更多的是演唱技術方面的訓練,而表演方面往往比較薄弱,據筆者了解,廣西許多高師院校甚至沒有表演課。演唱外國藝術歌曲雖然對學生的發聲技巧很有幫助,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語言障礙,學生很難去理解歌曲內涵,更談不上表現了。而地方民歌恰恰能彌補這一方面的不足。民歌一般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具有非常強的表現性,大多數民歌都是集演唱于表演于一身的。高師院校的教師完全可以利用民歌的這一優點對學生進行表演方面的訓練。
5.將逐步扭轉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偏見,進而帶動更多的人認識民族音樂。將本土民歌元素引入高師聲樂教學,能夠使學生進一步的了解地方民歌,能夠看到地方民歌的優點,體會地方民歌無窮的魅力,從而改變對本土民歌的看法,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高師院校的教學目的很明顯,就是為社會培養中小學教師。這些畢業生將被分派到廣西各地區從事音樂教學工作,而他們的教學將會影響到下一代甚至幾代人。當他們正確的認識了本土民歌,并將這一觀點傳授下去,那么民族音樂將會逐步的走出人們的誤區,對現在舉步維艱的民間音樂保護工作十分有利。
綜上所述,將本土民歌元素引入廣西高師聲樂教學不但能解決高師聲樂學習中的諸多實際問題,同事也將對廣西本土民歌的保護提供有力支持。其作用一目了然,可謂功在當下、利在千秋。
注釋:
①安學斌.《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7.
[1]徐寒梅、黑衣壯山歌唱腔析論《中國音樂(季刊)》2010年第4期
[2]毛艷、京族民歌研究 《民族民間音樂研究》2010、3
[3]張天彤、高師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傳承《中國音樂學》2004年第1期
[4]全捷、原生態民歌進入高師聲樂課堂的探索《藝術教育》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