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偉 四川省簡陽市教師進修學校
新課改下提高信息技術課教學效率的途徑
湯偉 四川省簡陽市教師進修學校
新課程改革對教材、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根據新課程改革綱要和新課標的要求,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緊緊圍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就怎樣在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反饋及教學小結等方面作探討,達到不斷提高中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質量的目的
信息技術課; 教學; 效率
新課改背景下的信息技術是為了適應技術迅猛發展的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而設置的一門必修課程和多門選修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操作能力為主要目標,以操作性、實踐性和探究性為特征的指定學習領域。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時代不僅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信息技術本身也對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多媒體計算機的出現,網絡技術的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融圖、文、聲于一體的認知工具,改善了認知環境,先進的網絡技術使得人們關于教育、教學的傳統觀念受到了沖擊,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正在發生改變,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思想、教學理論的變革,隨著計算機走進學校、家庭,教育也象經濟一樣走向“全球一體化”,我們必須努力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提高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質量,跟上信息時代的步伐。
教育部規定,在21世紀初,全國范圍內的高中、初中和小學都要逐步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今后,凡是受過義務教育的人都要懂得計算機、會用計算機。但有些領導,教師和學生認識模湖。有的人認為,有了高性能計算機和卓著的操作系統等軟件,人們只需拖動鼠標、點擊菜單就能達到目的,而計算機核心尖端技術的研究是科學家的事,在中小學設信息技術課沒有必要;有些學校電腦設備陳舊,信息技術專業教師缺乏,又加之中考,高考不考信息技術,故在課表上開設了信息技術課,但實際上變成了其他的課。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能適應信息時代激烈競爭的高素質的建設人才不僅要會操作和使用計算機,而且要懂得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具備計算機軟硬件維護的基本能力。所以,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很有必要,一定要在師資、設備上給以保證。實現信息技術教學正規化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
夸美鈕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計算機教育專家譚浩強先生憧憬著這樣一個理想狀態,那就是讓計算機學習者輕松愉快、興趣盎然地步入計算機世界。學生愛上信息技術課,但這種愛好往往表現在愛玩游戲,或者上網聊天、看Flash動畫。而對一些基本的知識、技能卻不愿認真地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入,誘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對青少年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首先來源于興趣,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它促使學生追求知識,探索科學的奧妙。教師能“寓教于樂”,善于運用生動形象、具體鮮明,準確精練、妙趣典雅的語言進行教學,從而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要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讓學生把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聯系起來。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設計一個或幾個現實問題的情境,以此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強烈求知欲望,讓學生在最佳的狀態下進行學習。信息技術課中有些內容比較抽象,不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教師應化繁為簡,將深奧的理論講得通俗易懂,將難懂的理論用現實中容易理解的事物形象化,在教學中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化難為易,使學生容易接受,加深印象,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直觀演示可使學生對所學信息技術課程內容有感性認識,使他們能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概念、原理、規律等基礎知識,通過演示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發展學生觀察力和思維能力。多媒體教室、多媒體投影儀是上好信息技術課程的硬件保證。在多媒體教室,教師可以很方便地采用演示法,使學生看到教學內容,從而更容易接受所學的知識。要搞好信息技術課的直觀演示,除了學校在硬件上給以保證之外,教師還要注意邊演示,邊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引導學生抽象思維,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演示對象的主要特征上。上機實踐是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形成計算機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徑。我們絕不能搞無機學習,因為無機學習無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無法發展學生的反應能力和手、眼、腦協調的能力,也無法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
信息技術的應用已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其應用的廣泛性是任何其他工具所沒有的,掌握計算機和網絡的使用,具備信息的獲取、加工和應用的能力已成為新世紀人才必備的素質,學會用信息技術處理信息是21世紀每個公民應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我們中學所學的信息技術是一門工具學科,如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能起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效果,也是目前的大勢所趨。所以在平時的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要將學生所學的知識盡量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和聯系起來。教學中,可以以為某學科設計一個教學課件作為學生練習題材,文字處理中的字體的效果練習中,可與化學中的分子式相聯系,這樣既讓學生學到了信息技術知識,又讓學生學了其他學科的知識,畫圖時色彩的搭配和美術知識相連,程序設計中的算法和數學相結合等等,這樣間接地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思想,認識了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明白了信息技術的用途,對課堂效率的提高就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新課程標準提出,為了使學生經歷應用數學的過程,教學應采取“問題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釋、應用與拓展” 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一定要進行課堂小結。不要小看只占用三五分鐘對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進行小結,它對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上課內容,對教學能夠很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對幫助學生全面理解課堂教學內容并與以前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有機的聯系,都是很有好處的。而所有這一切,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對促進學生不斷積淀、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都是很有作用的。
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科知識日益更新,現代教學理論的不斷發展,以及學生與時代的要求不斷提高,信息技術課教師在努力提高自己信息技術業務水平的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把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靈活運用到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線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培養學生對問題主動探索、獨立思考、親自動手的積極態度,不斷探求,不斷總結我們的教學,達到不斷提高中小學信息技術課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