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是喜歡拿數字說事的。有詈數,如二、三八;有不確指的數,如三、九泛指多。至于形成的原因,似乎沒有西方人不喜十三有宗教典故。
五、十、百是吉慶的數。但百年略有不同,除了實指和虛指、極言時間長之外,它還是死的委婉說法。《禮記》說:“百年曰期。”古人大概以為人的壽命不過百年吧。
而數字作為時間節點,委實是個用于總結的不錯的借口。于是乎,逢五遇十到百,必大慶特賀隆重紀念。慶祝紀念有很大的成分是現實的需要。但有的人從中找到希望,總結出需要弘揚的精神,有的人則因不滿現實生出今不如昔之感。
最近,作家梁曉聲的一句話就被誤述并轉發。“如果十年后的中國還像現在這樣,我要么移民,要么自殺。”梁接受采訪時澄清原意是“十年后中國如果回到文革,我要么移民要么自殺”,對現在不滿就想回到過去是二百五!
的確,雖有曲折,但時代是向前發展的。時間能讓有的東西永恒,有的東西消亡!
以傳媒為例,我們何曾想過,微博能領風騷?網絡興起到博客、微博,手機從通話到短信、視頻,短短幾年,瞬間變化;而從報刊到電視、網絡、手機,從金石竹帛、紙質閱讀到視頻閱讀,又何其漫長。其中,有一點沒有變化,即人類對自己創造出來的傳媒的依賴。
人類這樣被傳媒異化:有了報刊,歐洲人每天早餐后閱讀報紙成了習慣。黑格爾稱之為“晨禱”,即人們把讀報培養成了固定程序,如果哪一天無報可讀或沒時間讀,這一天就相當于沒有禱告一樣,生活沒有意義。有了電視,電視把一切變成娛樂。美國傳媒文化研究專家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批判說,迷戀當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就是娛樂。通過電視能夠迅速知道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事,其中絕大多數與我們的生活毫無關聯。我們好像并不感到痛苦,反而在信息的泛濫中感到虛假的滿足。有了互聯網,美國學者尼古拉斯?卡爾在《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中發問:在盡情享受互聯網、博客、微博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正在犧牲深度閱讀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是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我們要做的是,以積極的心態面對!
據說,英國有本叫《你真的很有錢,只是你還不知道》的書,它說如果把正面思考的能量變成錢,每個人就是百萬千萬富翁。百萬元以上的有:健康的身體、我愛你、活在一個安全的國家、有孩子、和家人相處、笑、度假、讀書和看電影。
歷史是生活的老師!人生百年又如何,笑著適應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