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勝 河南省泌陽教師進修學校 463700
寫作源于生活
王順勝 河南省泌陽教師進修學校 463700
生活中,不少同學感到寫作困難,每逢作文課,總有一些同學抓耳撓腮,兩節課下來一紙空白,痛苦之狀溢于言表。究其原因,是“肚里無貨”——視野不廣,內存不夠,積累不多。這就要涉及“寫作之源”問題,葉老曾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這充分說明了生活于寫作的重要性,要寫出好文章,就必須貼近生活,從生活中廣泛獲取資料。葉老還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這表明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
“勞于讀書,逸于寫作。”“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關系。”
“閱讀得其法,寫的能力亦隨之增長”。從閱讀中感悟到的思想的深度,素材的廣度,取舍的法度,語言的效度,“凡作文,須要胸中有萬卷書為之根柢”,“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從讀書中積累,古人寫作的一條重要經驗。
廣于關注生活,勞于擴大閱讀,勤于積累,善于思考,才能長于作文,這個理誰都懂,關鍵是能否做到,能否落實。對此,簡單談一下個人的看法:
關注我們周圍的人和事,組織學生逛書店、看展覽、演課本劇,組織小記者團進行采訪和社會調查。開展并不能環保宣傳等社會活動。只要留意,每天的生活都在上演一幕幕話劇,只要善于思考,周圍的小事都蘊藉著生活的真諦。倡導學生做有心人,思而頓悟,多思多悟,心悅神爽,歌之頌之。不知不覺中學生的觀察、思考、表達能力提高了。
關注電視,使學生每晚堅持“看”新聞聯播,每周“看”實話實說、今日說法、焦點訪談、辯論賽等,從形、聲、色全方位攝取信息。
關注報刊,資料以《中國青年報》、《青年參考》、《語文報》、《雜文報》、《中學生閱讀》、《讀者》、《青年文摘》等為主要陣地,強化開拓思維的無題式真實自由閱讀和有題式訓練閱讀。電視語言,犀利獨特,展示著社會的赤橙黃綠;報刊文字,文采飛揚,傳達著生活的平平仄仄。教師應多從電視、報刊上選取新鮮的事,讓學生討論,然后再作文,以便有效激發學生的靈敏度、廣度、深度以至速度。
倡導鼓勵每周背誦一首詩詞,并鑒賞訓練,落到實處;每兩周開設一次閱讀欣賞課,教師指路子,打場子每周開設一節閱讀課,讓學生到閱讀室自由閱讀古典名著、暢銷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童話、文學評論等,同時做好筆記、心得。廣泛閱讀,它所起的作用就仿佛日常吃飯,不經意間自己“變胖長高”了。閱讀是手段,寫作是目的。在閱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每周評兩篇好文,內容篇幅不限,關鍵要精要發自內心;每周寫一篇隨筆,不限體裁,鼓勵創新,倡導真情。力爭使學生通過閱讀化于內心,達于筆端。
根據教育大綱規定,高中學生應“擴大閱讀視野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關注社會進步和不少于300萬字”了解高中生名著閱讀現狀并進行分析,有利于我們對之進行科學的教學指導。
通過與學生的交談調查了解,發現課外閱讀名著沒有引起學生的重視,大都分學生的閱讀尚處于原始自發狀態。此現狀令人擔憂,可歸納以下幾個方面:
1.盲目性。學生課外閱讀相當一部分是在讀言情小說、武俠小說、卡通漫畫、肥皂劇,外國名著少有人問津,中國名著只看自己有興趣的有限幾部,大部分不去看。
2.無計劃性。有興趣時讀,沒興趣時不讀,一曝十寒缺少計劃性與持久性。
3.不平衡性。(1)興趣所系,閱讀興趣濃的學生看的課外書多;沒閱讀興趣的學生看的課外;沒閱讀興趣的學生看的課外書少,有的學生基本上沒看過一部名著。(2)條件所限。盡管有閱讀興趣,卻無書可讀。
4.低效性。由于缺少指導,指導學生閱讀不得法,吸收少,效果差。
每學期開展一次語文知識競賽、讀書知識競賽、對聯競賽;每學年開展一次作文競賽、演講比賽、辯論比賽、背誦比賽、詩歌朗誦比賽等,級別形式可以靈活多樣。教師對于活動結果要及時公布,及時獎勵,及時加油,及時總結、指導,讓學生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以成功感育人,學生學習便有了激情。
1.會讀:課內重點抓新閱讀方法的養成和熟練操作。讀課文訓練“悟感+悟境”法,學會綜觀課文,掌握瞻前顧后、析清層意、審準題干,抓牢關鍵、細節等閱讀方法,而后在閱讀訓練中強化,力爭讓學生在課外運用中得心應手。
2.會寫:重遷移。讀中遷移寫,寫中密切讀,兩種互相遷移。實行快速作文教學,教師當堂讀類型文,定評改標準,等級、分數,以學生自評改為輔。當堂批改,小組評選推薦好文章,當場請作者朗讀,評說創作思路、立意方法等。然后教師再精選典型文章,出版報,以給模式、指路子。
3.以“說”促讀寫。堅持每節課前三分鐘口頭作文,大家抽簽,輪流上臺,內容上限制和自由結合,表達形式、體裁靈活求新。這樣促使學生爭先恐后比閱讀、比領儲存,既培養了表達又訓練了思維,更鍛煉了心理素質,極大地調動起學生課外廣泛涉獵閱讀的積極性。大家都在讀,你便不能不讀;大家都在說,你便不能不說。這種帶點競爭性質的唇槍舌劍又慢慢把學生“逼”向思考的空間。
“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文章是生活的再現與反映。讀文也好體察生活也罷,對于學生來說,都是積累寫作素材的有效途經。作為語文老師,自當指導學生為此而努力。讓廣大學生既熱愛生活,又勤奮讀書;既學會作文,又學會做人,使之在語文的人文教育中全面發展,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