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承治
(文山州人民醫院 兒科,云南 文山 663000)
新生兒顱內出血是新生兒時期常見危重急癥之一,起病突然,病情來勢洶猛,有些可在短時間內危機生命,病死率高,存活者多有明顯后遺癥。故如何提高對該癥的認識,力爭做到早期診斷,早期合理治療,以提高治愈率,減少病死率與后遺癥,已成為兒科的重要課題。我科1996~2002年共收治新生兒顱內出血33例,現報道如下。
對象資料 33例中,男22例、女11例;早產兒2例、過期產兒1例、足月兒30例。發病日齡為生后1~2d5例,~7d3例,~30d25例;本組分娩助產創傷所致6例,窒息2例,診斷為維生素K缺乏癥25例。均為母乳喂養,起病前因腹瀉或呼吸道感染,曾應用嬰兒素、小兒安或廣譜抗生素類藥物8例。
臨床表現:33例患兒起病至入院數小時~2d內。表現為嗜睡、反應低下、拒乳23例;嘔吐、煩躁、驚厥17例;哭聲弱、呻吟、尖叫、前囟飽滿24例;兩眼凝視、瞳孔不等大及呼吸不整、青紫2例;肢體強直或屈曲9例。
實驗室檢查:查33例紅細胞及血紅蛋白2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除8例正常外其余均顯著升高或偏高,血小板全部正常,查凝血時間12例,查凝血時間延長9例,出血時間均正常。
頭顱CT檢查:33例均有顱內出血,其中蛛網膜下腔出血19例;硬膜下出血10例;腦實質出血5例;腦室內出血1例(以上病例有重復)。
治療與預后:入院后立即給吸氧,靜脈注射維生素 K15~10mg,連用 3~5d,輸全血 (10~15)ml/kg,1~3次;并給予安定或魯米那鎮靜止痙;并發顱內壓增高,腦水腫患兒應用甘露醇、速尿及地塞米松等治療。有發熱或合并感染者給抗生素,并給予積極支持治療。病情穩定后適當加用能量合劑、胞二磷膽堿、腦活素等改善腦細胞功能。轉歸經積極治療后治愈20例,好轉3例,放棄治療4例,死亡6例,對存活患兒中11例進行1年后隨訪,共有5例出現神經系統后遺癥,占45.4%,主要表現為智力低下,腦性癱瘓、癲癇。余6例正常。
討 論 本組顱內出血的主要病因,由分娩產傷引起6例,窒息2例,維生素K缺乏癥25例占首位。維生素K缺乏之所以導致出血是由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相應位點上的谷氨酸殘基必須在維生素K參與下才能羧化為羧基谷氨酸,具有更多的鈣離子結合位點,才具有凝血的生物活性,而這一羧化過程需要一種依賴維生素K的羧化酶參加,故這4種凝血因子又名維生素K依賴因子。缺乏維生素K,上述4種凝血因子只是無功能的蛋白質,不能參與凝血過程。新生兒出生時維生素K貯存量僅為成人的25%~70%,加之肝臟功能發育不完善,進食量少,腸道菌群少,在未及時補充維生素K的情況下,生后2~3d即可出現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活性低下。因此新生兒出生后都有發生出血的傾向。母乳中維生素K很少(15μg/L),遠低于牛乳中含量(60μg/L)[1],所以純母乳喂養兒更易發生維生素K缺乏癥。本文患兒起病前有8例口服小兒安或廣譜抗生素等,抑制了腸道菌群,致使維生素K合成不足,加重了維生素K的缺乏。
本病的預防首先要加強對母乳喂養指導,在沒有母乳的情況下盡量以鮮牛奶喂養,改進奶粉加工、調制工藝,最好應用維生素K強化奶粉。關鍵的還是提高對本病的認識,改變對新生兒預防用藥看法:①全部活產新生兒生后都應常規肌注維生素K10.5~10mg,連續3d。②生后1~2周重復注射維生素K11次。③孕母產前兩周常規口服維生素K,每天20mg,新生兒后期適量進食綠葉蔬菜、水果,可有效預防低凝血酶原血癥及提高母乳中維生素K含量。④長期慢性腹瀉或脂肪吸收不良患兒應每天肌注維生素K11mg。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主編.實用新生兒學[M].第2版.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