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燦
(宣威市格宜衛生院 云南 宣威 655400)
顳下頜關節脫位是指髁突滑出關節窩以外不能自行回復原位者,以急性前脫位最為常見,是口腔科的1種常見病。關節脫位后必須予以及時復位,常用的復位方法為口內法及口外法。但作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常規的口內復位法通常較為費力,有時難以復位。作者在臨床應用肌肉按摩法先對參與顳下頜關節運動的相關肌肉進行按摩,再以常規的口內復位法復位,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8年4月~2010年5月我科就診的顳下頜關節脫位患者共計87例,選擇其中50例單側急性顳下頜關節前脫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病例中,男7例,女43例,年齡16~40歲,平均年齡28歲。脫位后就診時間:最短為1h,最長為2d。就診時X線片顳下頜關節張口位和閉口位均示髁突位于關節結節前上方,頦點及牙齒中線偏向健側。所選病例均有1年以上隨訪。
治療方法:①顳肌按摩,患者取仰臥位,術者面向脫位側顳頜關節,張開雙手握住患者的頭,將雙手拇指放在顳肌的前部,用拇指緣緊壓肌肉,向兩側反方向分開滑動拇指,使每個拇指滑動2~5cm距離,重復上述操作3~5次,顳肌治療完成。②咬肌按摩,患者取仰臥位,術者面向脫位側顳頜關節,將拇指尖放在咬肌肌肉上部即同側外耳道口的前方,沿著肌肉纖維向下滑動拇指至下頜角,開始稍輕,依次向深處按壓,直至肌肉松弛緩解。③翼狀肌按摩患者取仰臥位,術者面向脫位側顳頜關節,一手托住患者頂枕部,一手將拇指或兩個手指放在下頜角正下方,向下頜骨內側面上方按壓,輕輕緩慢移動按壓翼內肌;用拇指尋找顳下頜關節正前方的間隙,向上、下和前方按壓,沿顴弓內側緩慢移動按壓翼外肌,翼狀肌的按摩可視按壓效果重復多次。上述肌肉按摩過程需連續完成,其間停頓時間不宜過長,整個按摩過程結束后可囑患者休息5~10min,以利于患者精神放松,配合手法復位的治療。
復位方法:均采用口內法復位,患者無需采用單一的端坐位,可側臥或仰臥。術者面向患者,雙手戴無菌手套,拇指伸入患者口內,放在下頜磨牙合面上,磨牙缺失者,也可放于前磨牙上或磨牙后墊區,其余4指握住下頜體,并盡量靠近下頜角處。以患側髁狀突為中心,患側下頜升支為杠桿,作上下前后滑動和水平向的旋轉運動,動作輕柔、緩慢,囑患者作閉口動作,其下頜呈水平位,術者向下壓患者后磨牙。脫位關節即被拉開,其余手指將頦緩慢上推,同時將下頜向后推動,即可聽到彈響聲,此時復位成功。囑患者以吊頜繃帶固定下頜于半開口位15d。以防復發[1]。
結 果 選取的50例患者中有3例在肌肉按摩過程中脫位的顳下頜關節自行復位。余47例患者肌肉按摩后口內手法復位完全成功。所有病例經至少1年隨訪均未發現再次脫位。
討 論 顳下頜關節由下頜骨的髁狀突、顳骨的下頜窩、顴骨的關節結節以及關節腔內的軟骨盤組成,能使下頜骨做開合、前后左右移動等動作,與咀嚼、語言和表情功能有關。其關節囊上附著于下頜窩和關節結節的邊緣,向下附著于下頜頸部,關節囊前壁比較薄弱并且松弛。咬肌呈長方形起自顴弓,向下止于下頜支外側;翼內肌起自蝶骨翼突,向下止于下頜支內側;翼外肌則起自蝶骨翼突,向后止于下頜頸;顳肌則以扇形起自于顳窩內,向下止于下頜骨的喙突。從力學上分析四條肌肉的合力運動方向為向上向前。因此就自身構造而言,顳下頜關節并不穩定,存在著1個以顴骨的關節結節為阻力點的向前滑脫的趨勢[2]。而在張口過大,或咀嚼硬物,或肌肉松弛的情況下,由于髁狀突的位置下降,在咀嚼肌的合力作用下,髁狀突就很容易越過關節結節這個阻力點而移至結節前方而出現脫位。骨骼肌運動的基本單位是肌節,按順序排列起來的一串肌節形成肌絲,多個肌絲組成肌細胞,也就是肌纖維,肌纖維構成肌束,肌束最終構成骨骼肌。而包繞肌纖維的肌內膜、包繞肌束的肌束膜和包繞骨骼肌的肌外膜等筋膜均由膠原纖維組成,膠原纖維存在于膠體基質中,后者黏度是各種各樣的,可以從凝膠狀態向溶膠狀態轉化。當向凝膠狀態的基質施加能量如按壓摩擦等,它向溶膠狀態轉化。筆者通過此原理對顳下頜關節脫位后緊張、痙攣的肌肉進行按摩,使膠原纖維的的分布更有彈性和柔順,從而解除骨骼肌筋膜對骨骼肌運動的限制和破壞組織間相對自由移動的筋膜層之間的粘連,不僅有利于使痙攣的顳下頜關節運動肌群松弛而易于復位,還能緩解關節周圍的疼痛。刺激骨骼肌肌感受器,調節周圍肌肉和韌帶的張力,刺激關節囊內滑膜分泌滑液,使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再者肌肉按摩后術者不一定采用端坐位,使術者在操作上便于用力,同時有效減少了患者的緊張情緒和減少了坐位復位時患者的躲閃而引起的無用功,使復位應力更為集中,因此復位比較容易,成功率高。
終上所述,肌肉按摩是1種治療急性顳下頜關節前脫位有效的方法。隨著目前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臨床上需作局部浸潤麻醉或全身麻醉復位的情況已不多見,如何1次復位成功,減少再次脫位,避免急性脫位轉化成復發性脫位或陳舊性脫位,以及如何減少復位后關節炎、關節強直等并發癥已成為首先應解決的問題[3]。肌肉按摩簡單無創,便于實行,為1次復位成功創造良好的條件,為解決上述問題打下了基礎,是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的方法。
[1]王君鰲.巧用手法口腔外整復顳下頜關節脫位的臨床應用[J].中國民間療法,2008,3:16-17.
[2]羅偉民,楊玉茹,龍星.顳下頜關節前脫位口外法復位的臨床觀察[J].口腔醫學,2006,26(5):394-395.
[3]陳安勇,米方林,龍海林.全麻下行顳下頜關節脫位手法復位[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