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自華,董發昌,楊保忠
(德宏州醫療集團 神經內科,云南 德宏 678400)
2009年6月~2010年3月我科共收住以發熱為表現艾滋病16例,14例資料完整,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全部病例均符合我國2006年《艾滋病診斷指南》中艾滋病人診斷標準。男12例,女2例;年齡25~40歲;漢族10例,傣族4例;農民8例,商人6例;中國藉10例,緬甸藉華人4例;有毒品吸食史2例,有冶游嫖娼2例,痔手術史1例,其中1例其妻死于AIDS。
臨床癥狀體征:全部病人以發熱為主要表現。熱程最短1周,最長超過1年。發熱伴消瘦11例,其中4例呈惡病質。發熱伴腹痛、腹瀉4例;伴腹塊1例;黑便1例;咽痛1例;咳嗽1例;頭痛嘔吐2例、神經精神障礙1例、抽搐1例、雙下肢無力1例、淺表淋巴結腫大1例、肝脾腫大2例、單獨脾大2例。外周血紅蛋白>120g/L4例,<90g/L 4例。白細胞<40×/109/L1例,>10.0×109/L5例。
典型病例:男患,25歲,漢族,中國藉,商人。其母代訴病史;近20d以來無明確誘因發熱,體溫38℃~38.5℃之間,患者表情癡呆,聲音低微,語言單調遲緩,甚而含糊不清。無特殊病史。無煙酒嗜好。否認冶游吸毒史。無血液制品使用史。入院檢查:T38℃。發育營養正常。神志清楚。表情呆滯,語言單調含糊。計數能力差,數數盡能數1~30。右側鼻唇溝變淺,露齒口角左歪,不能伸舌頭,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腦膜刺激征陰性。病理征未引出。發病近1月作顱腦CT檢查報告左顳葉不規則低密度影,無強化,無占位,多考慮腦梗塞局部腦軟化可能。給予腸溶阿斯匹林、復方丹參、胞二磷膽堿等治療病情無改善,轉省級醫院診斷艾滋病。
男患,39歲,漢族,農民,中國藉。因發熱頭痛嘔吐25d入院。發病后曾在當地醫院作顱腦CT檢查無異常。瓦特氏位X線檢查提示上頜竇炎。眼底檢查示視神經乳頭水腫。2次腰穿腦脊液檢查壓力、細胞數高。診斷“腦膜炎”、“上頜竇炎”,給予抗感染、降顱壓、上頜竇穿刺等治療,病情無好轉并2次抽搐伴視物模糊轉來我院。否認冶游史和毒品吸食史。入院檢查:T37.3℃,P80次 /min,R18次 /min,BP16/11KPa。發育正常,明顯消瘦,神志清楚。皮膚粘膜無黃染,淺表淋巴結不大。眼球活動正常,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光反射存在。口角無歪斜。頸項強直。肺心腹正常。腦膜刺激征陽性。病理征未引出。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139g/L,白細胞5.4×109/L,N75%,L25%。血沉30mm/h。血電解質、血糖正常。肝腎功能正常。入院翌日行腰穿,壓力280mmH2O,腦脊液無色微混,紅細胞(+),白細胞2.1×109/L,N61%,L39%,蛋白質0.32g/L,葡萄糖2.0mmol/L,氯化物119 mmol/L。墨汁染色查見新型隱球菌,診斷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經克霉唑、大扶康(氟康唑)、5-Fu等對癥支持治療,病情無好轉且持續發熱。入院第5d突然抽搐,雙眼上翻,意識喪失,嘆氣樣呼吸。急行氣管插管搶救治療。入院第9d,HIV抗體檢查陽性,家屬要求撤除治療。第10d,呼吸循環衰竭死亡。其妻HIV抗體檢查亦陽性。
男患,34歲,傣族,農民,中國籍。5d來持續性高熱、頭痛收住院。入院檢查:T39℃,各系統檢查及化驗未發現異常。腰穿腦脊液檢查、壓力、細胞數正常。頭顱CT:雙側大腦半球多發性低密度病灶。MRI檢查:雙側大腦半球多發長T1、長T2信號,DWI為異常信號。腦電圖見廣泛、散在性、持續性中、低幅δ波,左右對稱性差。按病毒性腦炎治療,給脫水,降顱壓、激素、阿昔洛韋綜合治療無效,隨后出現口腔真菌感染。復查CSF未見新隱球菌,經艾滋病監中心檢測HIV抗體陽性,病人自動出院。
討 論 一、關于現行診斷標準中的熱程與體重。此二項標準顯然與患者的文化素質、經濟狀況以及臨床醫生對本病的認識等多種因素有關。早期就診,早期診斷,熱程相對要短。本組農民9例,發病前均不可能對自體重作定期測量。近期(3~6個月) 體重減輕10%以上的指標雖然確切,但臨床工作中卻難于把握。建議將上述指標作為參考指標。
二、本組14例中,非高危人群發病明顯高于高危人群。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在本病高發地區,在加強對高危人群監測的同時,對非高危人群亦應予以關注。
三、本病臨床表現復雜多樣,缺乏固有的臨床特征,是造成識別困難,診斷延誤的重要原因之一。筆者以為應將本病列入不明原因長期發熱的鑒別診斷,對疑似病例應及時作HIV抗體檢查,以其盡早作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