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海
(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常州 213164)
高等院校作為人類社會中知識生產與傳播的主要基地,作為先進文化與思想的重要源泉,作為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及創新思維的神圣殿堂,必須牢固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學生管理中充分尊重學生,樹立為學生服務的理念,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以人為本”一詞對于大家并不陌生,現在的廣播、報刊等各種媒介常提起該詞?!耙匀藶楸尽?,是在對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中人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種發展理念。
縱觀人本主義思想的發展歷程,在西方哲學中,智者學派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提出了著名的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保?)從當時的思想斗爭狀況來看,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命題體現了一種新的反傳統的思想傾向,即人本主義和相對主義。此時的人本主義就是反傳統神學。普羅泰戈拉的反對神學權威,樹立人的權威的精神體現了一種人本主義精神。到十五至十六世紀,歐洲人本主義思想涌現,其基本精神就是抬高人的地位,貶抑神的地位。在當時各個學科領域,特別是文學、藝術,都貫穿著以人為中心的基本精神。但由于時代的局限,人文主義運動有著其局限性。
而后,費爾巴哈在《哲學原理》中說:“神的主體是理性,而理性的主體是人?!保?)他把人看作是有血有肉的存在者,是感性的,否定黑格爾的理性主義,把哲學研究從抽象的思辨感念轉向具體的人,第一次提出了“人本主義”的哲學口號。于是人們把費爾巴哈看作是人本主義創始人并稱他的哲學是“人本主義”。
在中國,雖然我國古代并沒有確切的以人為本的思想,但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本主義思想?!耙匀藶楸尽币辉~最早見于《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強,本亂則國危。”除此之外,如孔子提倡“貴仁”,強調了對人的重視和尊重。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指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的“以民為本”傳統思想一直主導著我國古代傳統文化,形成了一種“民為貴”的強調人的價值的優良傳統。中國傳統的“以民為本”思想可稱為“以人為本”思想初始形態的一種,與“以人為本”思想在尊重人的價值、關心人的命運上有著深刻的內在一致性。但是,它是不成熟的、不完全的人本思想和理論。
馬克思主義繼承了以往哲學關于人本的思想的積極成果,科學的揭示了人的本質。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保?)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人的發展的最高階段,認為只有當社會關系的發展達到某種全面性時,人才能獲得全面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既強調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強調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即強調尊重人、解放人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首先,堅持“以人為本”是高校管理的時代要求。
當代世界發展呈開放式,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人們的價值取向、人生追求也呈現出多元的態勢。大學生這一群體思維最為活躍,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對高校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即倡導和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學生管理改革才會有新突破,才會有新舉措,教育才能開創新局面。
其次,堅持“以人為本”是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當今的大學生視野開闊,思想活躍,樂于接收新鮮事物。他們自我意識強烈,對自由、民主充滿向往,他們不喜歡高剛性的管理制度,不愿屈服于權威,這使得傳統的高校管理制度頻頻失范。大學生在學校中不僅希望獲得知識,而且渴望得到來自學校的人文關懷。而傳統的高校管理模式較為倚重規章制度的強制性,體現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主張對學生的管理整齊劃一、絕對服從。這種制度化的管理形式過于簡單化和模式化,這種僵化的制度顯然已經不適合社會的發展。當今的高等教育不再強調專業技能的學習,更追求學生個人價值的實現。在高效管理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觀念已經得到共識。
再次,堅持“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校園的要求。
2005年2月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專題研究會上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作為培養高級人才的大學校園,應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起到先鋒作用。校園能否和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管理是否科學,是否具有人性化的特點。在構建和諧校園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進行學生管理,就是要關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健康發展,為師生創造一個充滿朝氣、誠信友愛的和諧校園。
最后,堅持“以人為本”契合了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是什么?大學精神并不是一個僵死固定的專有名詞,而是一個內涵穩定、外延模糊、蘊涵極為深廣的概念。正是由于它外延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才使得它本身具有無限的發展可能性。從而也就使人們對大學精神具體包含哪些內容見智見仁,眾說紛紜(4)。筆者認為,人文精神應蘊涵在大學精神之中。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學生個人價值的,把人文關懷注入日常管理之中,給學生更大的自由空間,充分發揮民主原則,調動學生自治積極性,這無疑和大學精神非常契合。
首先,建設優美的校園環境,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
既然要實施以人為本的管理,那么建設一個令學生感到輕松愉悅的環境優美的校園環境是必要的。在校園環境建設上以陶冶情操為目的,注重人文環境的建設,讓學生生活在藝術的和文化的氛圍中。但更為重要的是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在具有良好校園文化的學校里,要學風優良。優良的學習風氣會時刻滲入和影響著教育管理活動的全過程,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良好的學風不僅是完善教育過程必不可少的條件,同時也是對學生精神世界和良好行為習慣施加影響的手段。良好的校園文化還包括優質的管理。學生管理工作是一個復雜的工程,需要多部門協調配合,這需要高校管理者們具有較高的素質,并且有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精神,除此之外,優質的學生管理還應包括一定程度的學生自治。大學生已經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他們對制度的約束具有抗拒性,他們渴望自主的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和未來,雖然這個過程中會走些許彎路,但在這種磨練中能養成獨立自主的堅強個性。在學生管理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僅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更會提升管理質量。
其次,改進管理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意識。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重申的一個基本原則是:“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應該使每個人借助于青年時代所受的教育,能夠形成一種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確定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保?)這充分表明教育要把實現人的發展放在重要位置,要根據青年的特點,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的管理理念應隨時代進步。樹立以人為本的意識就是要在學生管理中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人格、保障學生的權利,維護學生的利益,了解學生關心的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真心為學生服務,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教育是一種具有服務性質的實踐活動,教育服務就是教育活動的產品,或者說是一種服務形態的產品,教育產品是教育服務?!保?)作為消費者,學生有權利要求高質量的教育,學校也更加有義務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服務。因此,能否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服務,最大限度地促進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質的發展,己經成為高等學校學生管理理念現代轉變的鮮明特點之一。
最后,提升管理者水平,組建一個有良好管理能力的隊伍。
在學生管理中,管理者的水平對管理效果起著關鍵作用。“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對“師者”的理解讓我們對教師這一職業感到責任重大。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教師的工作職責已經不僅限于此,在教授知識以外,還要承擔相應的管理職責。提升學生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是保障“以人為本”管理方式的重要一環節。
因此,在學生管理者選拔工程中要嚴格把關。首先,學生管理者要有較高的思想境界,教師應有奉獻精神,要有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其次,要有一定的個人魅力。管理者不應該是只有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而應該具有自己的個人魅力。在彰顯個性的年代,大學生對傳統的高高在上型的管理者的懼怕感已經逐漸減弱,而更樂于與親近隨和、有著個人魅力的管理者溝通交流。在招錄到高素質人才后還要注意對其進行持續的培養,保證其持續的高素質。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要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培訓課程應該包括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專業知識,還應包括黨的方針政策的學習,使高校管理隊伍成為一支業務水平精湛,思想覺悟的管理隊伍。
注釋:
(1)《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第54頁。
(2)[德]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427。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108。
(4)劉寶存.何謂大學精神[J].高教探索,2001,(3)。
(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編著.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85。
(6)靳希斌.論教育服務及其價值.教育研究,2003,1:44-45。
[1]李興山.現代管理學[M].北京,現代出版社,1998.
[2]趙平.美國高校學生工作[M].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出版社,1996.
[3]馮培著.中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模式創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漆小萍,唐延編:高校學生事務管理[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5]陳洪宗: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的幾個問題[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6]包秋燕: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優化高校學生管理[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