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常識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一定時期內城鄉居民所購買的生活消費品價格和服務項目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通過CPI可以觀察和分析消費品的零售價格和服務項目價格變動對城鄉居民實際生活費支出的影響程度。CPI是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當CPI大于3%的增幅時,稱為通貨膨脹;當CPI大于5%的增幅時,稱為嚴重的通貨膨脹。
隨著我國消費結構的變化,食品消費在支出中的比例在下降,相應食品類商品在CPI統計中的權重必將下降,而居住等項目權重將提高。2010年食品類在CPI中的比重約為32.8%,居住類的比重約為14.7%。2011年國家統計局對CPI權數構成進行了相應調整。其中,居住提高了4.22個百分點,食品降低了2.21個百分點,煙酒降低了0.51個百分點,衣著降低了0.49個百分點,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降低了0.36個百分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降低了0.36個百分點,交通和通信降低了0.05個百分點,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降低了0.25個百分點。
由于我國食品在CPI中的權重偏高,如不及時調整,可能造成以下兩方面的負面效應:一是食品價格的上漲對CPI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CPI高漲時政府采取的措施往往是從食品類商品著手。國家經常出面干預農產品的價格上漲,長遠看會造成農民增收困難,影響農業的正常發展。二是可能導致對宏觀經濟走勢的誤判。食品價格上漲本身周期性非常強,現行CPI統計指標包括了受氣候和季節因素影響較大的產品。只有剔除這些不可調控的自然因素,才能更科學地反映物價上漲情況和導致物價上漲的真正原因,提高宏觀調控的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