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松
勞動在經濟價值創造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江松
本文試圖通過對經濟學上諸種價值理論之間的爭論的簡要評述,重新核定勞動在經濟價值構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經濟學價值理論有三種基本思路:供給價值論、需求價值論、供需均衡價值論。
1.供給價值論
供給價值論,也可以稱之為生產要素價值論,大體上相當于哲學上從客體、客觀角度規定價值的理論。由于人們對于經濟價值形成過程起作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強調不同,供給價值論又可以分為自然資源價值論、資本與投資價值論、科學技術價值論、管理價值論、勞動價值論。在19世紀,科學技術和管理還沒有被當做獨立的生產要素提出來,生產要素價值論內部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土地、資本、勞動三要素共同決定價值論和勞動決定價值論之間。亞當·斯密的體系內已經包含了兩者之間的矛盾,在他之后,李嘉圖和馬克思發展了勞動價值論,而薩伊、托倫斯、詹姆斯·穆勒、凱里、巴師夏等人發展了要素價值論。到了20世紀,熊彼特、奈特等一大批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都把管理或“企業家才能”當成重要的乃至起決定作用的生產要素,而哈貝馬斯等人則把科學技術看作是第一生產力。
2.需求價值論
需求價值論,也可稱之為效用價值論,大體上相當于哲學上從主體、主觀角度規定價值的理論。由于人們對需求和效用的理解不同,這派理論又可分為同質需求論和客觀效用論與異質需求論和主觀效用論。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西斯蒙第最早明確地表述了他的效用價值論,用以補充勞動價值論:“人一生下來,就給世界帶來要滿足他生活的一切需要和希望得到某些幸福的愿望,以及使他能夠滿足這些需要和愿望的勞動技能或本領。勞動能力——是他財富的源泉,而愿望和需要則為利用這些財富指明了方向。”西斯蒙第所說的需要,是指人作為“消費實體”一生下來就具有的生理需要,而個人需要的總和就是社會需要。滿足這種社會需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決定的,即由“全社會的需要和足以滿足這種需要的勞動量之間的比例”決定的。在薩伊看來,物品的效用是物品價值的基礎,當人們承認某東西有價值時,所根據的總是它的有用性。對薩伊來說,決定價值的效用是商品本身所固有的。與西斯蒙第和薩伊不同,邊際效用學派則主張異質需求論和主觀效用論,因為人與人的需要是不同的,他們滿足需要時的主觀感受是不同的。門格爾說:“所謂價值,就是一種財貨或一種財貨的一定量,在我們意識到我們對于它的支配、關系于我們欲望的滿足時,對我們所獲得的意義。”龐巴維克則直截了當地把價值歸結為主觀價值即人們對物品的主觀評價,只有一個人主觀上認為商品對他有用處時,這樣的商品才具有價值。那么,效用的大小或價值量的高低由什么決定呢?由它的邊際效用量來決定。在不斷增加消費時,物品的效用是遞減的,最后增加的那個單位所具有的最低的效用就是邊際效用;邊際效用決定該種商品的價值量。
3.供需均衡價值論
供需均衡價值論試圖消除上述兩種價值論的片面性而提出一種較為全面的價值論,大體上相當于哲學從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角度規定價值的理論。第一個進行這種嘗試的就是薩伊。首先,他認為滿足需要的效用是價值的基礎,沒有效用的物品是沒有價值的;第二,效用是由勞動、資本和自然三個生產要素共同創造出來的,沒有資本的幫助和各種自然力量的作用,勞動無論怎樣巧妙和聰明,也不可能創造出價值;第三,價值決定于產生效用的生產費用,因為要獲得生產效用的勞動、資本和土地,就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即生產費用,于是產品的全部價值又分解為工資、利息、地租三種收入;第四,價值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因為沒有需要固然不可能有效用和價值,沒有生產要素和生產費用也不可能有效用和價值,雙方都不能單方面決定價值,于是只有供給與需求雙方的相互關系才能決定價值。或者可以反過來推論,既然供求關系直接決定了價格,而價格又是測量價值和效用的尺度,那么供求關系也就決定了價值和效用。到了19世紀末,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邊際效用論和邊際價值論取得長足發展的基礎上進行了第二次綜合,用邊際效用和生產費用分別說明需求和供給,認為邊際效用決定需求,生產費用決定供給,而兩者之間的均衡決定價值。馬歇爾的供求均衡價值論奠定了整個20世紀西方經濟學價值理論的基礎。
以上三類價值理論的關系可以圖示如下:

經濟價值具有多種來源,是各種相關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就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的動機和目的、沒有消費產品就沒有意義而言,需要乃是價值形成的起點和價值實現的終點。不過,對于價值的形成、生產和創造過程本身而言,需要及其滿足已經內化為生產的動機和目的,因此我們只要把影響生產過程及其結果的諸種因素一一列舉出來就可以了。
1.自然資源
土地等自然資源是重要的生產要素,是價值的重要來源,尤其是稀缺的自然資源。人類生產和勞動并不能從無到有地創造出使用價值,而只是改變自然物的存在形態,使之由人類不能直接消費的自在之物變成能夠滿足人類需要的為我之物。因為自然資源具有使用價值,所以也具有交換價值。從前,陽光、空氣、水,作為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非常充裕,以至人們無需付費就能獲得,但正因為人類以為這些資源是無限供給的,就掠奪性和破壞性地利用這些資源,結果導致對這些資源的污染,所以現在潔凈的空氣和水開始成為稀缺之物了,為了獲得它們,人們不得不以個人支出和公共支出的方式付費。可以設想,如果全球氣溫持續升高,自然的陽光也必須經過人工處理才能為人類所享用。許多不可再生的資源眼看就會被開掘完,它們的價格會越來越昂貴。為了重建已經遭到嚴重破壞的生態平衡,人類正在投入巨額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所有這些都強烈要求我們把自然資源看作是價值和財富的寶貴來源。
如何計量自然資源在價值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是一個具體的經濟學問題。在理論上,我們可以設定某種“自然資源的平均稀缺程度或平均豐裕程度”作為參考標準,而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由供求關系決定的自然資源的價格大體上已經反映了自然資源的價值量。
2.資本與投資
資本與投資是比自然資源更重要的生產要素和價值來源。如果人類永遠停留在用最粗陋的工具改造自然界的簡單再生產階段,資本與投資活動的確不會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如果擴大再生產是人類必然的選擇,那就必須把一部分生產勞動成果轉化為資本,以便為更大規模的生產提供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這種把剩余產品轉化為資本的活動就叫做投資經營活動。最初,這種活動是由原始社會所有成員集體進行的,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它逐漸轉化為一種由少數人專門從事的活動。應該說,資本與投資活動并不是到了資本主義時代才有的,嚴格地說,從人類歷史開端,它們就已經存在了,只不過在很長歷史時期內,它們是受到嚴格限制的,其他的力量,如自然界的力量、血緣和宗法力量、暴力和政治力量、簡單再生產的慣性力量、宗教和道德等意識形態力量壓倒了資本和投資活動的力量,直到近代,它們才成為一種主導的經濟和社會力量,才產生了一個叫做資本主義的社會。與其他許多人類活動不同,資本與投資活動不是一種保值活動而是一種增值活動,不是指向過去而是指向未來,不是瓜分現成的財富而是創造新的財富。它們具有強烈的開拓性、擴張性、超越性和創造性。設想一下,一個人自己積累或繼承了一筆錢,不是把它們用于消費而是用于投資(把這筆錢轉變為資本),用它們購買自然資源、生產工具等生產條件并雇傭勞動者進行生產,他當然為社會創造了新的財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繁榮昌盛正有賴于越來越多的人成為這樣的投資者。
3.勞動活動
勞動是比資本與投資更重要的生產要素和價值來源。在社會或人與人的關系層面上,是資本與投資活動把其他生產要素組織和連接在一起,但在技術或人與自然的關系層面上,卻是勞動把其他生產要素組織和連接在一起。沒有投資者的資本和投資活動,勞動者還可以在簡單和原始水平上進行生產,但沒有勞動,就完全不可能進行生產,或者說投資者不得不把自己變成勞動者進行小規模的簡單生產,從而使資本和投資活動失去意義。勞動就像一團永恒的活火,又像一個沸騰的熔爐,陶鑄萬物,把所有生產要素組合成為一種新的產品和使用價值。資本是死的,投資活動并不直接與自然界打交道,并不直接創造使用價值,只有勞動,才具有直接創造物質資料的功能。
勞動的價值量由馬克思所提出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也就是用“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來衡量。本文反對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作為商品價值量的唯一計量標準,并不否認它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實際上,馬克思所設定的“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正好包括前述自然資源條件、資本和投資活動以及后面還要提到的科學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在計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時可以而且必須把它們抽象掉,但這不意味著要把它們從整個價值形成和創造過程中抽象掉,就像計算其他生產要素的價值量時可以而且必須把勞動要素抽象掉(置入括號或隱為背景或設為條件),但決不可以把它從整個價值形成和創造過程中抽象掉一樣。
4.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最初并不是獨立的生產要素,而只是勞動的智力方面,或者雖然在物質生產領域之外得到獨立的發展,卻并沒有進入物質生產領域而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工業文明的出現意味著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直接的生產力,正像馬克思所說的,機器大工業簡直就是科學技術的物化。當然,說科學技術是一種獨立的生產要素,并不是說人類所有的科學技術成果都已經變成了生產要素,而只是指已經并正在進入物質生產領域的科學技術變成了強大的生產力,不包括那些暫時不能進入物質生產領域的科學技術成果。一般而言,科學技術通過三種方式轉化為生產力:發現和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發明和制造新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提高勞動者的知識水平和勞動技能。
可以用“科學技術的平均發展程度”來評價和計量這一生產要素對價值形成和創造的貢獻。
5.管理
管理原來也不是獨立的生產要素,而蘊涵在投資活動和勞動活動之中。進行比較簡單和小規模投資活動的投資者和資本家本身就是管理者,以自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獨立勞動者本身也是管理者。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了資本與勞動、投資活動與勞動活動的大規模的結合,簡單的管理已經不夠了,一種專業的管理活動和一個職業的管理階層應運而生。管理活動具有雙重屬性和雙重職能:一方面,要代表資本家和投資者的利益,保障資本的增值和利潤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必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勞動者的利益,保障勞動者收入的增加和其他勞動、經濟權益的實現。這兩種職能日益結合為一種職能:實現勞資合作。如果說20世紀上半葉以泰羅制為代表的管理,盡管也宣稱追求勞資合作,但實際上主要代表資方的話,那么二戰以后管理的主流就日益轉向人性化的即追求公正、雇員發言權和參與權的方向,勞資合作和雙贏日益成為管理的主題。偉大的管理者或企業家一定是能夠充分調動和發揮所有生產要素的潛能并使之達到高度融合狀態的人,而絕不是資本意志的簡單執行者或單方面的勞工利益代表。
同樣,可以用“管理的平均發展程度”來評價和計量這一生產要素對價值形成和創造的貢獻。
本文反對把勞動當做唯一的價值來源。把任何一種生產要素夸大為絕對的價值決定力量,都犯了一元論和本質主義的錯誤,都不能夠解釋豐富的價值現象,而且都會得出極端的社會政治結論。但是,本文也反對資產階級經濟學把勞動與其他生產要素等同視之甚至貶低勞動要素的做法,而堅決認為在上述五種生產要素中,勞動具有相對優先的地位和特殊重要的作用。
1.自然資源只有通過勞動才能轉化為價值
雖然對于整個人類的存在和發展而言,自然界具有本體論上絕對優先的地位,但就價值的形成和產生而言,自然資源卻只有通過勞動才能轉化為對人有用的價值。當然,某些自然資源如陽光、空氣和水,對人具有直接的生理學價值,但在這些對動物也同樣適用的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決定意義的乃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所以,從人類學的角度看,事情的順序就倒過來了:只有在物質資料生產的基礎上,陽光、空氣和水這些一般的自然條件才對人有價值,比如,不吃飯光喝水是沒有用的,不穿衣并住在比較溫暖的房子里,冬日的陽光和空氣對人也是無價值的。眾所周知,吃穿住所需的物質資料都是人改造自然的結果或通過勞動從自然資源轉化而來的價值。
2.資本和投資活動、科學技術和管理等人為的生產要素都是從勞動中分化出來的
從發生學的角度看,資本是積累起來的勞動,而投資活動最初是勞動的一個方面,后來才分化出去成為一種專門的經濟活動。同樣,科學技術活動和管理活動最初也是在勞動過程中孕育和發展起來的,后來才分化出去成為專門的職業活動。要是沒有勞動這一原始的基礎,后來的社會分工是不可能的。
3.只有活勞動才是唯一把所有生產要素熔鑄為物質財富的直接生產過程

有了自然資源、資本和投資活動、科學技術、管理這些生產要素,并不等于就能得到產品及其使用價值,進而得到相應的交換價值。只有把所有這些生產要素與一個更為關鍵的生產要素即勞動相結合,才能形成現實的物質資料生產。只有把這些要素投入到活勞動的熊熊烈火之中,才能夠鍛造出、建構出、制造出人類所需要的物質財富。這個論證還可以倒過來進行:我們在五種基本的生產要素中,首先去掉專門的管理活動,當然生產效率會降低、生產規模會縮小,但生產還可以繼續進行下去;進而我們又去掉專門的科學技術活動,生產水平會降低,產品質量會下降,但生產還可以繼續進行下去;進而我們又去掉專門的資本和投資活動,整個生產的確會倒退到原始社會的狀態,但生產仍然會繼續進行下去。在所有非自然的生產要素中,只有活勞動及其直接擁有的生產工具(最直接的生產工具就是雙手)是最后的、不能再簡化的要素。
由以上三點可知,只有活勞動及其直接制造和使用的工具才是聯結、填平、打通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鴻溝的絕對中介,才是維持人類生存的最深層的基礎。人們平常可能會忽視勞動的這種特殊地位和作用,但一旦抽掉勞動這塊基石,整個人類社會大廈就會轟然倒地。
強調勞動的這種優先地位,并不是要貶低其他生產要素和社會力量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而是要提醒人們飲水思源,對勞動和勞動者抱有足夠的尊重和敬意。人們常常說,往上數三代,幾乎所有的城里人原來都是農民。我們把這句話做一點引申:往上數二百代,所有的人都是勞動者。今天有那么多不必從事直接物質資料生產而占據較高經濟、政治和文化地位的人,全都要感謝人類勞動的恩賜,全都要感謝那些默默無聞的勞動者所做出的犧牲和貢獻。
強調勞動的優先地位,也不是要讓每一個勞動者都取得比其他社會成員(投資者、經營者、管理者、知識分子、政府官員等等)更高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地位。迄今為止,勞動者仍然是人數最多的社會群體,因此,就算這個群體作為整體擁有最大份額的社會財富(在發達國家,勞動收入已經占到國民收入的75%以上),分攤到每個人頭上,其人均財富占有量仍然是最低的;而人數不多的其他社會群體,就算作為一個整體只占有社會總財富中較少的一塊,其人均占有量仍然是較高的。但是,只要財富的分配是遵守公正原則即按貢獻分配利益的原則,這種經濟上的差距就是合理的。此外,一個公正的社會制度還要保證社會的上層結構向所有的勞動者開放,讓勞動者能夠上升到更高的社會地位,而讓身處上層結構卻不稱職的人到基層去老老實實地做一名合格的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