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 楠
心系工人的畫家李琦
丹 楠

2009年9月4日上午,細雨綿綿。著名畫家李琦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舉行。在莊嚴肅穆的告別廳中,在胡錦濤、溫家寶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賀敬之、周巍峙等知名藝術家敬獻的花圈一側,首鋼書畫院的挽聯上一行“工人喜愛的畫家”和燕山石化老職工網站挽聯上的“深切緬懷情系燕化的李琦老師”格外引人注目。
從不滿9歲隨父母奔赴延安,投入抗日戰爭的洪流,到新中國成立后成為享譽國內外至今最為優秀的人物畫家,新中國美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李琦始終執著地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方向,不失自己是人民藝術家的本分。深入到工人群眾中,反映工人的生活,歌頌工人,是他不懈的追求。
天津解放后,李琦作為解放軍天津軍管會美術工作隊的成員,被分派到華北最大的紡織企業——中紡公司從事宣傳活動。在工廠,他努力接近工人群眾,了解他們的思想感情,堅持要與工人同吃,不搞特殊化。在1949年2月3日的日記里,他寫道:“跟工人去交朋友,這將是第一次。我參加革命以來的十多年所交的朋友,差不多都還是農民。體驗工人的思想感情,了解他們的生活,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往后文藝的主流,將從他們中發源。”根據當時的需要,李琦畫出許多為工人喜歡的宣傳畫。
全國解放以后,李琦同很多工人交了朋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李琦就到北京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為工人業余美術班輔導畫畫。1953年,他前往人民大學工農速成中學,為全國勞動模范、紡織女工郝建秀畫速寫像。
1964年,李琦因為要創作《同志——劉少奇和時傳祥》,到時傳祥所在的崇文區清潔隊體驗生活。他跟著淘糞工人一起干活、一起吃飯。作品創作出來后,他贈給了北京市環衛局。他的平易近人、高尚品德讓時傳祥家人這么多年都一直記得李琦。得知畫家過世的消息后,已經是北京市總工會副主席的時傳祥的兒子時純利發去唁電,并幾次給家里打電話表示慰問。
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李琦任教的中央美術學院宿舍附近成為東方廣場的建設工地。李琦看到,夏天由于工棚悶熱,有的建筑工人就睡在馬路邊上;由于沒有開水供應,不少工人就著水龍頭飲生水解渴。于是,他拎起家里的兩個暖瓶,要給工人送水。家人認為那是杯水車薪,不能解決問題。于是李琦決定拿出自己的三幅畫送給工人。在送畫儀式上,李琦說:“我經常站在我的窗前,看東方廣場的建設者們。烈日當頭,汗如雨下,看著這些建設者我非常感動,建筑工人多辛苦啊!他們睡在那個帳篷里,那么熱的天……我心里總有一句話:偉大的勞動人民萬歲!”借這次儀式,他吁請有關領導和媒體關注建筑工人的情況。
當北京公交職工李素麗的先進事跡被報道后,李琦深受感動,決定為她畫像。為了親自體驗李素麗的服務,感受她熱情為乘客服務的精神,年過七旬的李琦和老伴馮真坐上了李素麗當售票員的那輛公交車。經過細致觀察和反復斟酌,李琦創作出《灑遍人間都是愛——李素麗》。在李琦的遺體告別儀式上,李素麗特意趕來為這位畫家送行。
李琦一生去過很多工廠、礦山、碼頭、林區、油田、建筑工地,或體驗生活,或帶學生實習。每到一地,他總是和工人打成一片,常為工人畫像、寫字。光是油田,他就去過大慶、勝利、大港、長慶等大油田。李琦去世后,女兒從他的柜子里發現一個裝有《人民功臣》資料的紙口袋,里面有王進喜等勞模的照片、有油田的圖片,還有題為《人民功臣》的一組畫稿。畫稿中,幾位石油工人手拿獎狀、胸前戴著大紅花正從慶功會上走下臺來。李琦生前一再表示:“要用手中的畫筆為人民功臣樹碑立傳。”在他的心目中,那些為人民做出貢獻的工人勞動模范就是人民的功臣。可惜,他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幅作品。
20世紀70年代,李琦就到過北京石油化工總廠,為工人畫像。1988年,李琦與延安文藝學會的同志又來到該廠,送給總廠一幅畫。當時總廠領導對他說,歡迎你隨時再來。這年底,李琦真的又帶著家人來到這家大型石化企業參觀。 2009年1月,李琦畫的表現胡錦濤總書記在農民家包餃子的年畫《拉家常》告一段落后,本來他打算將這幅新作的高級仿真品(總印數只有100張)和夫人馮真創作的新年畫在春節前送給燕山石化。可是,后來由于他對自己的畫作仍不滿意,以及生病住院,并于同年離世,最終無法實現這一愿望。在李琦遺體告別儀式上,北京燕山石化公司敬獻了花圈;該廠的一些老職工在挽聯上寫著:“深切緬懷情系燕化的李琦老師”。
是啊,李琦始終情系廣大工人。數十年來,李琦不計外界的毀譽,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熱情而認真地為廣大人民創作,為工人創作,用手中的畫筆,反映和謳歌人民的革命、新中國的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在他的筆下,一個個栩栩如生、神形兼備的普通老百姓、英雄勞模、人民領袖、中外偉人的形象被塑造出來,給人民留下了眾多的藝術財富。
欄目主持:胡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