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博士生 雷曉天
機制的進步
——向真正意義集體談判轉化的集體協商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博士生 雷曉天

去年5月,廣東南海本田汽車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海本田”)工人因不滿薪酬而停工,后在多方協調下,該事件得以平息,成為勞動關系領域的標志性事件。2011年3月1日,“南海本田”勞資雙方舉行第三次工資集體協商會議,商討2011年度的工資漲幅額度。在經過幾番激烈的討論和談判后,雙方各自做出讓步:最終決定在去年增長500元的基礎上,今年再上調611元,其中工資部分增加561元,獎金增加50元。這一事件使得集體談判制度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關注的焦點。
集體談判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調整勞動關系的主要手段和國際慣例,它不僅確立了集體勞動關系調整的正式規則,而且本身就是解決沖突的一種重要機制。通過集體談判規范勞動關系事務,構成了市場經濟國家勞動關系制度的核心。作為調整勞動關系的基本制度之一的集體談判,是指工人通過自己的組織或代表與相應的雇主或雇主組織為簽訂集體合同進行談判的行為。
按照國際勞工公約和建議書的規定,集體談判的定義為:一名雇主、一些雇主或一個或數個雇主組織為一方,同一個或數個工人組織為另一方,就以下目的所進行的談判過程,這些談判通常涉及以下內容:(1)確定勞動和就業條件;(2)調整工人與雇主之間的關系;(3)調整雇主與雇主組織同一個或數個工人組織之間的關系。集體協議的定義為:“有關勞動與就業條件的書面協議?!?/p>
集體談判在西方工業化國家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實踐證明,集體談判制度在維護勞工權益、穩定勞資關系、促進企業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集體談判制度承認勞動關系的雙方在談判中的法律地位和權利是平等的。在集體談判制度出現之前,協約自由原則主要體現在勞動者個人與雇主簽訂的個人勞動合同當中。但在這種個別的勞動契約中,由于雇主占據絕對優勢的地位,勞動條件、勞動標準的確定基本上是由雇主單方面決定的,勞動者憑借個人的力量很難與雇主抗衡。集體談判和集體合同使這種勞資關系不平衡的狀態發生了變化。在集體談判制度中,勞動者不僅在一般法律意義上,而且在實際關系的處理上,取得了與雇主權利平等的地位。其次,集體談判制度體現了勞動關系調整中的勞資自治。在市場經濟國家,勞動關系的法律調整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制定勞動基準,規定雇主義務,保障勞動者權益,并通過國家監督予以實施;再一種是通過促進工人加入工會并與雇主進行集體談判,以確定彼此的權利義務,這屬于國家指導下的勞資自治??梢?,在市場經濟國家,集體談判制度在勞動關系的調整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國新時期開始實行的集體協商制度,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不斷推進的。由于我國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實施集體協商制度的,因此我國的集體協商制度在以往的實踐過程中與世界上其他工業化市場經濟國家的集體談判制度相比還存在顯著差異。如我國集體協商制度自上而下的推進方式與工業化市場經濟國家勞資雙方自由交涉的方式不同;我國的集體協商制度主要在企業范圍內建立和推行,而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中,集體談判則是在全國、產業和企業三個層面上實施的;另外我國勞動關系雙方主體及其組織都有待成熟。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集體協商制度還不能稱為完全意義上的成熟的集體談判制度,我國國情所具有的特殊性決定了集體談判制度的實踐將經歷一個艱辛的探索過程。然而,“南海本田”工資集體協商的成功以及其在協商主體、協商程序和協商策略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新特點,為集體協商制度的推進帶來了曙光。
仔細分析“南海本田”的這次工資集體協商,人們可以看到,從協商主體、協商內容、協商程序和協商策略等方面已經越來越接近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國家的集體談判了。
1.協商主體
根據集體談判的一般理論,集體談判的主體不同于一般民事合同的主體,集體談判的主體為勞動關系中的雙方——勞方和資方。集體談判的主體在勞動者方面一般是指勞動者代表或勞動者組織工會。集體談判的另一方主體是雇主。在企業層面一般指企業行政一方。作為企業層面的集體協商,“南海本田”的第三次工資集體協商,參加會議的人員有“南海本田”日方管理層、地方工會代表、企業工會代表以及旁聽員工共40余人??梢?,這次集體協商具備完備的協商主體,各主體成長得日益成熟,使得勞方與資方在地位上保持了平衡,且各主體均發揮了各自角色應有的作用。
首先,雇主一方面對工會提出的集體協商要求改變了以往的強硬態度,也并未一味拒絕,而是針對員工提出的加薪要求,積極應對,提出了管理方的方案?!澳虾1咎铩笔聵I管理部部長伊藤代表日方管理層給出的方案是:普通員工1級工資總體上調531元,增幅為27.7%,較之公司最初方案提高了近6個百分點,其他各等級進行相應調整。這實際上切實履行了雇主的集體談判義務,是對工人和工會集體談判權的一種保障,體現了雇主管理層對集體協商這一機制的認同和接受。
其次,工會盡最大努力代表工人利益,表達工人心聲。工會干部在“南海本田”這次集體協商中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如去年底剛剛當選為“南海本田”工會副主席的王超群針對日方管理層提出的漲薪方案做出的回應是:“如果接受企業方案,將會產生以下負面影響:一是員工工作士氣受挫,公司產品品質會受到不利影響;二是從公司長期發展來看,不利于留住熟練工;三是員工對工會會非常失望,不利于工會開展活動?!绷硗?,在這次協商中,談判曾一度陷入僵局。日方管理層在經過退場討論后,再次拋出一個新的方案:總體工資上調561元,獎金增加33元,即在原來方案的基礎上增加63元,并強硬地表示:“這是最后的方案!如果工會不贊成,前期所有談判成果將清零,最終將提交政府有關部門進行仲裁!”在這關鍵時刻,省總工會副主席孔祥鴻介入,當即表示反對“最后方案”的提法,并要求勞資雙方相互尊重,互相讓步以達成最終方案。最后,在他的緊急斡旋下,企業方答應將獎金增加為50元,即總額度達到611元,這也是令企業工會方滿意的結果??梢?,工會干部在集體協商中的立場、態度和行為對勞方是否能夠讓自己的意見得到充分表達,是否能夠讓談判進行下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工人內部意見溝通并與工會積極互動。工人內部意見的溝通得益于工會重選之后實行的車間小組長機制。“南海本田”共有7個車間,工會在每一個車間設一個分會,每個分會的小組長作為工人代表,負責收集工人意見,并及時向企業工會匯報。這些小組長在普通工人之間比較有威信且盡職盡責。一位小組長說:“他們挺信任我,對我很認可,平時有什么話都愛和我說。所以,這次他們覺得我去(參加談判)可以?!绷硪环矫?,這些小組長也成了工會與工人之間,甚至雇主與工人之間溝通的橋梁。
2.協商程序與協商內容
集體談判是一個勞資雙方討論談判事項,達成集體合同的過程,也是雙方互動的過程。通過互動,雙方的談判目標相互接近,最終達成一致,簽訂集體合同?!澳虾1咎铩钡倪@次集體協商正是經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在幾番交鋒后雙方最終達成協議。與普通民事合同不同,集體合同的主體、內容、程序都有嚴格的法律規范?!澳虾1咎铩钡倪@次集體協商,從談判代表、要約承諾、雙方談判、合同簽字、報送審查等所有環節都嚴格按照規定操作,可見其程序日益步入正軌。
根據一般理論,企業范圍內的談判,主要圍繞著改善勞動條件,改善醫療和養老保險待遇,爭取提高教育、參與公共事務和獲得閑暇方面的社會地位,提高工資水平等內容展開。提高工資問題是集體談判的核心內容?!澳虾1咎铩钡募w協商始終圍繞這一核心問題展開,以后如何擴展協商內容,將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業技能培訓和獎懲等內容均納入到集體協商的框架中,值得人們思考。
3.協商策略
為了使集體談判更加卓有成效,取得的結果更富有建設性,而不致陷入激烈爭吵和互相威脅的僵局,需要創造有利于集體談判取得成功的條件。談判策略是談判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澳虾1咎铩惫と说牟呗砸庾R在此次協商過程中,變得更加成熟。
首先,工人更加重視對談判相關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員工小A認為:“這次談判需要總結的經驗很多,其中,我們應該掌握并分析公司的方案,同時也了解公司方案的不足,并對方案的不足之處進行對未來的不良影響的預估。與公司協商,數據需齊全,有理有據才行。”員工小B說:“我們從周邊的企業收集了一些信息,問了一些認識的和玩在一起的朋友。我們拿到了一些工資單,這些都是我們收集的資料。公司當然也和周邊的企業、公司的供應商做了對比?!边@些收集來的資料,為工人提出自己的要求提供了支持,使得勞方與資方進行協商時有理有據,增強了工人的信心。的集體協商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越來越趨近于真正意義上的集體談判,但仍要看到其與西方市場經濟國家集體談判制度之間存在的差距。政府作為勞資關系中的第三方,有責任推進集體談判制度的發展,通過建立健全集體勞動爭議的相關法律體系與制度安排,逐步完善集體談判制度。

其次,勞方閉門討論,工會與工人充分溝通。在“南海本田”的集體協商過程中,工會三次要求資方離開談判現場,同員工代表進行閉門討論。這一策略有利于工會與工人利益的內部一致性,為堅定己方立場,爭取協商目標的達成起到了關鍵作用。
再次,在協商中考慮到雙方未來的目標。在談判的過程中,工會代表和管理層多次提到一個“共同目標”:即到2013年,一線工人工資要達到3500元,從而能與競爭對手——一汽大眾相抗衡。這一策略使得勞資雙方著眼于公司未來的整體發展,對打破談判僵局,最終達成一致意見起到了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南海本田”的這次工資集體協商,無論從協商主體、協商內容、協商程序還是協商策略上,較之以前
勞動關系具有從屬關系的屬性,勞動者處于相對弱者的地位,使得勞動者個人難以在勞動力市場上與雇主相抗衡,而勞動關系具有的人身關系特點更加重了這種失衡。勞動力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行,依賴于市場主體力量的相互平衡和制約,依賴于建立規范的程序規則。集體談判制度的建立,可以使勞動者個人意志通過勞動者團體表現出來,由團體代表勞動者個人交涉勞動過程中的事宜。這有助于克服個別勞動關系的內在不平衡,增強勞動者一方的力量,有效地促使雙方互相讓步,達成妥協,簽訂協議,降低諸如怠工、辭職等沖突產生的副作用。因而,集體談判是勞動力市場機制運行的必要條件,是現代民主社會中每一位勞動者都擁有或應當擁有的特定權利。
集體談判是一種具有多重功能的制度。一方面,通過集體談判,勞動者在經濟地位方面的相對弱勢得到扭轉,勞動者個人意志通過勞動者團體進行集體表達,也改善了勞動者在談判地位上的不平等和談判能力上相對欠缺的現狀。另一方面,長期成功的集體談判還會帶來勞資雙方的相互信賴,形成相互理解的局面,改進勞資雙方關系,維護勞動關系的穩定。同時,集體談判暢通了勞動者的利益訴求表達渠道,使勞動者的意愿可以在談判中得到代表和表達,這不僅是對處于相對弱勢的勞動者話語權的尊重,而且有利于緩解勞資雙方的對立程度、防止極端狀況的出現,是緩和與疏導勞資矛盾的最佳方式。
集體協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以人為本、富民優先政策落到實處的重要舉措,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完善企業工資管理制度、理順企業內部分配關系、保障勞動關系雙方合法權益、解決勞資關系矛盾和沖突的有效手段。加強立法和政策保障,提高集體協商相關法律法規的完整性,是推進和完善集體協商的首要前提。當前迫切需要加大對集體協商工作立法的力度,盡快制定專門的集體協商法律和法規,提高立法層次,對協商的內容和形式細化,增強可操作性。明確集體協商中的經營者責任,對違反集體協商制度、不實行集體協商的企業,應明確其法律責任和懲罰細則,增強法律的強制力。
欄目主持:胡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