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南海本田”的又一個啟示
本刊評論員
在中國勞動關系制度構建與完善的進程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立法工作已經從2010年下半年至今在諸如深圳、天津、無錫等城市逐步展開。中華全國總工會也在十五屆四次執委會上強調要把工資集體協商工作擺上工會工作更加重的要位置,到2012年,將力爭在已建工會的企業全面實行集體合同制度,全面推行工資集體協商。然而,這項制度在全國的建立、推行以及實施,并非易事。由于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的企業的勞動關系異質性非常強,所以真正能夠讓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成為與西方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集體談判制度一樣發揮有效調節勞資矛盾,解決勞動爭議問題的制度,則需要從理論和現實中汲取可以借鑒的經驗,從而使該制度更加行之有效,并具有可持續性。
2011年2月到3月第二次本田工資集體協商便是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南海本田案例之所以備受關注,主要還是因為去年的罷工事件及其得以平息罷工的第一次集體協商。這為更加規范化的第二次工資集體協商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土壤,即在中國勞動關系系統中,工人主體的變化導致其他主體的變化。也就是說,趨近真正意義上的集體談判的第二次協商已經能夠得到企業中勞、資和工會三個主體的接納和確認。這種機制的初步形成,一方面能夠使勞資之間的矛盾通過較為平穩的方式解決,另一方面也為中國工會在集體協商中應該如何更具代表性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應該說,中國工會的特殊角色和特殊作用形成了中國目前的集體協商、集體合同制度尚處于一種非常不成熟的階段,因此該制度也就很難擺脫表面化、形式化的窘境。本田第二次工資集體協商的成功至少能夠給予人們三點啟示:其一,中國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必然要以勞資力量對等作為前提,特別是要承認工人的團結力量是工資集體協商得以運行的必要條件;其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是原則,而真正能夠在企業內部實現集體協商或集體談判的機制,還需要企業和工會共同完成內化的過程;最后,工會在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中只有完全站在勞方的立場上,才能夠確保這個機制切實有效地調節勞資矛盾,而非激化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