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董曉航 高翔宇
(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81)
1937年7月,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引起國際社會前所未有的廣泛關注。在抗日戰爭這場關系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戰中,國際紅十字會的人道援助給予了中國人民物質上與精神上的鼓舞,對于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積極作用。然而,學術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很少涉及這一時期的國際紅十字會與中國的關系①,目前尚無專門的論文論述抗戰時期國際紅十字會對華援助這一問題。本文梳理《申報》相關報道,對全面抗戰時期國際紅十字對華援助活動進行初步考察,以期填補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研究的空白,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國際紅十字會”準確名稱是“國際紅十字會與紅新月運動”。這一組織包括三個組成部門: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各國紅十字會或紅新月會。紅十字會是一個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組織,以“人道、博愛、奉獻”為宗旨,在戰地救護中,無分敵我,一視同仁。在中國全面抗戰期間,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國際紅十字中國委員會、美國紅十字會、德國紅十字會、意大利紅十字會及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國際委員會等紅十字組織紛紛對中國展開人道援助。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美國紅十字會隨即對中國展開積極援助。到8月3日美國紅十字會“已捐助美金一萬元”救濟華北戰區各國難民[1];11月2日美國紅十字會決議“募捐美金一千萬元”,資助中國醫院[2];1938年5月6日,美國紅十字會舉行年會,決議于6月15日前“募集一百萬元”援助中國[3],但結果“僅募集十七萬美金”,由于募集的資金太少,所以決定繼續募集[4]。為了更有效的募集資金,美紅十字會長達維斯發表演說介紹中國受災慘狀,呼吁美國人民踴躍捐助,截至6月18日,“已收到各界捐助救濟中國難民捐款,共美金七十五萬元”[5];到1939年12月止,美國紅十字會及美國基督教會所捐濟中國難民暨慈善事業費用“總共美金179.697.33元,中國法幣793.025.93元”,這些費用在安徽、廣州、山東、湖北、江蘇、北京、天津、湖南等22個省市發放[6]。
中國長期處于戰爭狀態,醫藥物品消耗數量龐大,全國各地醫藥品短缺現象嚴重。上海“二十四傷兵醫院,醫藥用品,均感缺乏”[7]。在難民所里,由于食物不宜,營養不良,許多難民們發生腳氣、麻疹、天花等病癥。此外還出現了因為人體構造缺乏甲狀軟骨所引發甲狀線腺踵癥,需要碘化鉀才能治愈[8]。各國獲知中國內地藥品缺少,治療困難的情形,紛紛送來醫藥品,以減輕中國難民的痛苦。
美國紅十字會捐贈救華物品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進行:
1.陸路運輸。滇緬公路是為了搶運中國政府在國外購買的和國際援助的戰略物資而緊急修建的,隨著日軍進占越南,滇越鐵路中斷,滇緬公路竣工不久就成為了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系的主要運輸通道。美國紅十字會陸路運輸主要通過滇緬公路這條國際通道進行。1938年10月12日美國紅十字會捐贈“藥品罐頭食品七千包”,救濟中國難民[9]。鑒于滇緬公路瘧疾猖獗,需要大量金雞納霜藥物,美國紅十字會在11月7日運來“金雞納霜一千五百萬片”,指定運往滇緬公路及云南一帶應用,以保證滇緬公路運輸暢通。此次運華物品中還有“阿司匹林二千萬片,蘇爾凡尼刺米地(snlfanilamide)一百萬片,重量碳酸鹽二萬磅,硼酸三萬磅,麻醉藥二千磅,紗布五百萬碼,藥水棉花四萬磅”[8];1940年11月28日美國紅十字會又通過緬甸路運來二百噸醫藥品,“其中包括防腐劑、麻醉劑及治痢劑等,共計約值美金三十萬元”。這批藥品將輸入中國內地,交給中國醫院及美國醫院等應用[10]。
2.海上運輸。1941年1月19日美國紅十字會派“塔虎脫總統輪”將十萬粒維他命藥丸運到上海[11];6月29日07:30美國郵船公司又派遣capeflattery號到達上海,“載來大宗藥品及美麥一萬包”,贈予上海美國紅十字會救濟上海難民[12]。
3.空中運輸。1940年12月20日美國紅十字會派“飛剪號飛機自舊金山運出維他命藥丸一批,計兩萬粒”[13]。截至此時,美國紅十字會救濟中國難民的費用,已達美金一百萬元。
紅十字會是國際性的組織,本著公正原則,不因國籍、種族、宗教信仰、階級偏見和政治見解而有所歧視。盡管德國是發動法西斯這場非正義戰爭的國家之一,但是在人道主義旗幟下,該國紅十字會義不容辭的對中國展開援助。中國政府向歐洲各國發表宣言,呼吁救濟傷兵難民后,德國紅十字會積極響應,在國內展開募捐,“收集大量醫藥器材痘苗,以及其他救濟用品”,捐贈中國紅十字會[14]。1938年2月4日德國紅十字會鑒于我國兵災嚴重,“為救濟中國受傷軍民,募集大宗藥品”[15],此次捐贈物中有“貴重藥物二十一箱,四百包,共重二百噸”[16],“其中多為防疫藥品”[17]。此外,還“賑送我方救護傷兵及貧民醫藥品及外科儀器等物”[18]。醫藥可以減輕戰爭帶來的痛苦。德國醫藥,世界聞名,此次所贈送的藥品又是拜爾廠出品,我國傷病兵民,受惠匪淺。
在戰爭救護中,中國獲得的糧食援助主要來自美國紅十字會。美國紅十字會連續捐助米麥兩批,支援中國救濟工作。第一批由美輪“沙華克拉號”載運,1938年12月18日到達上海,有“碎麥五萬六千籮”[19],“約合一千八百噸”,如果每月消耗三百噸,這批碎麥可以維持難民半年生計[20];第二批美麥由“美載波脫輪”運輸,1939年4月15日運到中國,救濟難民,“數量達一萬兩千袋”[21];鑒于天時奇寒,同情被難災民,1938年12月30日,美國紅十字會特別“捐贈美麥二萬四千袋裝由薩胡克拉輪來華”,其中一部分作為賑濟在華南一帶受災的難民,另一部分交付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委員會[22];1940年1月25日美國紅十字會總部經貝克博士呼吁,派美輪“柯林斯華斯”由西雅圖運往上海,“載來米麥兩萬包”[23],其中“有米六千包,麥一千四百包”[24],在淪陷區發生災荒之處放賑,這批米麥計“食米一百五十噸,及小麥三百五十噸(價值約四十五萬元)”,足以應付上海分會的需要[25]。
首先,派遣人員考察。1937年9月26日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派遣人員調查中國紅十字會工作情況。特派員華特羅爾大佐在上海查明日內瓦能用什么方法濟助中國紅十字會,并將調查詳情報告給國際委員會,以便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在物質與精神上給予中國紅十字會幫助[26];國際紅十字會1937年9月“遣派代表瑞士人華脫維爾上校,前往遠東視察戰區”,華脫維爾上校離開中國時,委托瑞士人高朗醫師留在漢口繼續為中國紅十字會服務[27]。
其次,派醫師來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不僅缺乏醫藥品,在醫療人員與醫藥技術上也急待友邦增援。1938年3月11日德國紅十字會派醫師搭“郵香霍斯特號”抵達香港,“有醫師陶德曼,浦革斯,苗爾亞,巴度等”[16],“浦先生是外科專家,陶先生是防疫專家”[28]。此次德國來華的醫務員,在中國停留4-6個月,從事救濟中國難民工作。自古兵災之后,都會出現瘟疫,這是讓人類感到可怕的事情。然而德國醫師不惜遠道來華救濟我國被難同胞,彰顯了人道主義和正義精神;1939年4月,瑞士紅十字會派遣伯爾樂醫生、何爾姆(又譯稱賀木、霍爾曼)醫生,攜帶藥品來到中國紅十字總會駐香港辦事處,23日起程前往貴陽圖云關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部,后分配到長沙士兵醫院中服務。
國際醫療組織的加盟,壯大了中國紅十字會的救護力量。其無私的奉獻和可貴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在中國人民心中樹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美國紅十字會捐款一萬美金在重慶建筑房屋,收容難民。美國駐華大使詹森主持奠基典禮后,美國紅十字會按預定計劃“建造平房十幢,轎夫休息室,及公共食堂各一處”,此外,還在揚子江南岸渡船碼頭建造平房,使難民生活得到改善[29];國際紅十字會在上海“設殘廢傷兵醫院:有傷兵七十余人。”[30]該院為各殘廢者裝配假肢和假腿,方便傷兵日常生活;英國紅十字會聯合美國醫藥助華會在中國捐建衛訓所實習醫院,設有病床20余張,經費及設備主要由林可勝從國外募集,減輕了中國的救護壓力。
雖然紅十字會是民間組織,但其人道救援工作得到官方的認可和大力支持。政府的支持與國家領導人的呼吁,激發了社會各界踴躍捐助的熱情,極大的推動了民間的捐贈。
在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利用個人聲望,函請美國紅十字會,“向全國人民捐款百萬美金”,以救濟中國戰區難民[31]。羅斯福的呼吁取得很好效果,各界均紛紛解囊,“三星期內即收到捐款五十萬元”[5];美國海軍當局也支持紅十字工作,“下令亞細亞艦隊由港滬與馬尼拉各處,為紅十字會運輸糧食”[32];美國財政部,“向全國人士捐募中國災民基金五千萬元”,由美國紅十字會隨時支取購買糧食藥品及衣服等物品,運往中國各地救濟災黎[11]。
在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國際委員會呈請孔財長由政府撥款支持救護事業,孔財長大力支持,“撥給救國公債八十萬元現幣二十萬元,共計一百萬元”[33]。
國際紅十字會長期從事社會救助工作,在社會上有良好的信譽,動員民間力量開展捐贈有較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國際紅十字組織積極動員民間力量參與援助工作,捐助者絡繹不絕,取得前所未有的效果,不僅體現了國際紅十字會捐贈救援的能力,更表明了民間對紅十字事業支持的廣泛性與群眾性。
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籌募捐款,團體個人紛紛響應,踴躍捐助。“計有美國華災協濟會四萬元,美國紅十字會一萬五千元,中國紅十字會一萬元,招商局一千元,顏志慶大使一千元,元字洋行一千元,信記君一萬元,H Boyack君八十三元1角2分,謝靜權女士六十元,田伯烈君兩元,連同財政撥款共計一百零六萬八千零四十五元一角二分”[33]。其中謝靜權女士的熱心救濟最值得敬佩。謝女士是小學教員,月薪不過三十元,此次將兩個月辛苦所得的工資全部捐獻出來。
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國際委員會向國內外廣募捐款,應募者眾多,“計有美亞保險公司各部合捐三千元,逸園跑跑場一千二百一十元五角兩分,荷蘭治港公司一千元,駐墨芝省輝埠抗日救國會九百七十四元七角四分,無名氏君五百元,薛克倫君一百元,卞納德君五十元,及田伯烈君二十五元,連同前收捐款,共計一百零七萬六千二百六十四元九角”[34]。
通過何種方式傳播救濟的宗旨將直接影響到募捐的效果,國際紅十字會的募捐在形式上大膽創新,呈現出多樣化與現代化的特點。
其一,尋求國際友邦援助。
戰事發生,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主席顏惠慶博士,籌募及宣傳主任施肇基大使,總干事貝克博士等,“電請駐美大使王正廷博士,通知美國各慈善機關,華僑團體”,將各地捐款匯寄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以便集中分配,救濟各地[33]。此外,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也將集中各地捐款的內容發送至駐英法等國大使處。
其二,舉行紅十字募捐周。
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國際委員會,于1937年12月1日開始舉行紅十字募捐周,征求贊助員,“分年捐一元,普通捐五元,贊助捐十元,補助捐二十五元,特別捐不等”;12:30國際友誼社在靜安寺路國際飯店招待中外慈善家,表示謝意。席間開始由主席劉湛恩致詞介紹,然后是顏大師饒神父顏院長等演講;下午五時到七時,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國際委員會舉行紅十字募捐周茶食,委員長顏大使報告募捐意義,總干事貝克博士報告辦理救濟經過,饒神父報告南市難民區情形,還有海軍司令演說,護士表演救護等,喚起在座嘉賓的惻隱之心。為了推動各項募捐運動的進行,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國際委員會在南京路一二九號特別設立征求辦事處,并將電話18954公之于眾,以便各界咨詢接洽[35]。
其三,舉辦音樂會。
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為能獲得很好的募捐成績,“邀集有各藝員演劇籌募,已得梅蘭芳博士同意”[33],籌備就緒后,立即公布節目,開演募捐。
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國際委員會為擴大募捐救濟,由唐士煊夫人負責籌備一切,12月8日20:30“假座虞洽卿路大上海戲院舉行中西音樂大會”,參加演奏者都是著名音樂家,極為精彩。公開售票所得款項用以救濟事業[36]。
其四,出售紀念品。
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國際委員會舉行紅十字運動周期前,“制就紅十字寶銀小圓形中英文徽章,作為紀念”[37],在靜安寺路國際飯店聚餐期間,“派四女士到場發售紅十字紀念徽章”,所得捐款,完全用于救濟難民[35]。此外,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國際委員會還“印有一種日歷出售,中西文均備,每份國幣一元,售得之款,悉充救濟”[38]。
其五,舉行街頭募捐。
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國際委員會“分派護士五百名,衣白色救護服裝,手持捐筒,在南京路等處,向往來中外人士勸募,并有中英文說明書請求贊助,”捐款者十分踴躍[35]。
國際紅十字會不僅在資金、醫藥、糧食、醫務人員等物質和技術上對華展開援助,還在精神上給予了抗戰中的中國人民必要的精神支持。
國慶紀念日是現代民族國家的一種特征,是伴隨著現代民族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它是一個國家獨立的標志,對于加強本國人民的愛國意識,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尤為重要。1938年10月在中國國慶節來臨之際,美國紅十字會捐助碎麥五萬六千籮,醫藥用品及罐頭食物七千箱,“作為饋贈中國之國慶日禮物”,且鄭重聲明,“是項饋贈之碎麥與中美政府現在談判中任何錦麥借款,絕無關系,而純為捐助”[19],讓中國遭難區中的平民能有一個稍微愉快的國慶節,堅定中國軍民抗戰的信念。
每年12月25日是全世界大多數基督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也是一個家庭團聚和喜慶的節日,在西方國家眼里圣誕節的重要性不亞于中國的除夕。戰爭時期,圣誕節的紀念意義更為重大。1938年12月20日美國紅十字會會員“捐贈圣誕禮物六千二百六十六匣”[39],“其中盛有鉛筆、炭筆、玩具”[40],“此外尚有干果與糖果若干,將分贈中國難童”,使中國難民在圣誕節時能稍微快樂。美國紅十字會女會員,也曾運送大批圣誕禮物袋贈與駐北平、上海、天津等地的美海軍陸戰隊,以及揚子江艦隊中的海軍士兵。1940年美國紅十字會再次捐贈圣誕節禮品“玩具六千盒,”趕在圣誕節前運到上海,分送兒童[41]。圣誕禮品的贈送,使中國的難童在戰亂紛紜的年代能擁有美好回憶,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
紅十字會中“十字在西文中寫為cross,是表示四通八達的意思,也就是普遍廣大的意思,紅色是表示熱烈而博愛的意思。‘十’字在我們中國近為‘十’字,因此用‘十字’兩字表示之。十字而用紅色,就表示用熱烈的博愛的情感施于普遍廣大的領域,是一種仁慈救濟的意義。所以凡屬于救濟性質的團體或個人常用紅十字作為他們的標記。”“依照萬國紅十字會的規則,這種工作都是超然的,不論任何交戰國都不能損害或阻止他們的工作,因為他是神圣的工作,是為人道主義而努力,所以應該為全世界人士所愛護”[42]。
盧溝橋事變以來,中國方面難民流離失所,饑寒交迫,傷亡慘重,“使當局對于罹難者之處置,感受非常困難,傷者呼號途中,死者曝尸街頭”[43],“各醫院之院舍器械,均被炸毀,以致受傷兵民之醫治,殊感棘手”[44]。
國際紅十字會充分利用其組織功能,動員社會救護力量,在1937-1945年間源源不斷的對中國進行物質上與精神上的人道援助,給身處戰爭災難中的人們帶來了光明與希望,“中國戰事范圍,日益擴大,故急需捐款與醫藥品,美紅會援助和繼續救助消息,聞之令人感謝”[2]。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反法西斯陣營中,中國軍民得到國際道義支持,國際紅十字的援助與支持堅定了中國軍民團結抗戰,保家衛國的決心與信心。
國際紅十字會對中國進行醫藥物資與醫療技術的援助,使中國各地醫院得以維持正常運轉,救助更多的傷兵難民。在國際紅十字會的幫助下,受傷軍民得以及時治療,減少了無辜傷亡。國際紅十字會中國委員會還津貼全國各地醫院達80家,足容傷兵四千人,陜西、山西、河南、湖南、江西、四川、貴州各地之空襲難民,感受其惠。此外,國際紅會還對受傷病人發放醫藥補助費用,“總計每一病人,每日所得紅會委員會之捐款有五角之多,而出院之病人亦能獲得每日一角之醫藥補助費”[45]。醫藥補助使患病難民能盡快恢復健康,保證了正常生活。
中國長期遭受戰爭災害,糧食極其缺乏,加上投機分子的推波助瀾,哄抬物價,中國軍民生活艱難,幾乎成為餓殍。鑒于中國嚴重缺乏糧食,1940年美輪“柯林斯華斯”載來米麥兩萬包,交由上海美國紅十字會分發各難民機關,“三萬五千難民之生計,遂得因此有所保障,一時不致發生嚴重問題”[32];美國紅十字會除了連續贈送中國錦麥之外,還贈送中國碎麥;1940年米價受投機家操縱,日趨高漲。美國米麥賑品抵達上海,平抑了物價,“本季一般平民生活,或可因是改善”[10]。
國際紅十字會除了援助中國醫藥、糧食等大宗物品外,還援助了其他物品。1937年美國紅十字會捐贈“牛乳七十五件,調味品一百件,蠶豆五十包,罐頭肉類七十五件,嬰孩牛乳二十五件,外科繃帶三十二包,乳粉五十件”,與“特別貨物”若干袋”,交付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委員會[46];1938年美國紅十字會“亦擬以罐頭麥品、藥品、麥片、面粉,運往中國”[40];1941年美國紅十字會捐贈中國的貨物中“尚有木材、柴油、面粉”[12]。國際紅十字會在物質上的援助,改善了全面抗戰時期中國難民的生活,提高了中國難民的生活水平。
1945年,在日內瓦舉行的第十七屆國際紅十字大會上,中國紅十字會秘書長胡蘭生感慨萬千地說:“吾人身經中國遭受戰禍之苦難,歷經八年之奮斗,使能于內求民族生存,外維世界和平之抗戰過程中,完成戰士救護工作之重大使命,首應代表中國全體遭受苦難之軍民,向各友邦紅十字會致衷心感謝之忱”[47]。
注釋:
①據筆者不完全統計,涉及抗戰時期國際紅十字會對華援助這一問題的文章僅見池子華:《紅十字與近代中國》(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一書中“全面抗戰時期的中國紅十字會”一章,在該章中有一小節提及了國際紅十字會在中國抗戰中給予中國大量援助這一歷史事實,但論述較為簡單,沒有建構該問題的脈絡、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尚處于空白狀態。
[1][2][6][7][8][10][11][12][13][14][17][18][19][20][21][22][23][24][25][26][27][29][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申報.[N].上海版.1937.8.5,1937.11.2,1939.1.11,1937.11.2,1940.11.7,1940.11.28,1940.12.21,1941.6.29,1940.12.20,1937.10.31,1938.3.15,1938.5.6,1938.10.12,1938.10.20,1939.4.15,1938.12.30,1940.1.25,1940.11.6,1940.11.28,1937.9.26,1938.1.17,1940.10.6,1937.1.28,1937.5.22,1937.10.29,1937.11.2,1937.12.2,1937.12.9,1937.12.11,1937.1.26,1938.12.20,1938.12.4,1940.11.29,1939.12.19,1937.9.10,1937.12.7,1939.8.3,1939.1.12.
[4][5][9][16][28].申報.[N].香港版.1938.5.8,1938.6.18,1938.10.12,1938.3.11,1938.3.12.
[3][15][30].申報.[N].漢口版.1938.5.7,1938.2.4,1938.2.5.
[47].池子華.紅十字與近代中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