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寶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目前全國第二輪地方志書編修正緊張有序進行,黑龍江墾區第二輪志書也在扎實推進。筆者審讀了幾部黑龍江墾區農牧場志,從中得到一些啟發,認為一部高質量的地方志書,必須真實客觀地反映本地地方特色(本地區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突出特征),真實反映該地區時代所賦予的表現特征:
志書的主要特征是地方性,突出地方特色成為方志編纂的第一追求。地方特色是當地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特色在志書的客觀反映,也是當地地情最集中最重要的體現,這就要求編纂者特別是主編對當地地情進行深入了解和準確把握,通過突出表現當地經濟社會生活中具有決定性、主導性作用和意義的事項與獨有、特有的重要事項,突出當地的自然環境特色、經濟特色、地域文化特色、本地民風民俗,而不是一般化地記述各地共有的一般事項和一般情況,進而把當地的基本特色反映出來,提高志書質量。
反映本地自然環境特色,可從反映本地自然風貌、氣候、地理區位優勢等方面著手。黑龍江墾區113個農牧場分布在黑龍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上,是世界公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千里沃野,萬頃良田。轄區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比海南島、臺灣島,都要大一半還多;耕地面積4000多萬畝,約占全省的1/5,如果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的話,可以排21位,算是一個中等省份。世界還沒有哪一個企業集團擁有如此大的農業資源。各農場分布在黑龍江省各地,在全省65個縣(市)中,有45個縣(市)有農場,超過了2/3,最東北部的農場是前哨農場,南部的是寧安農場,西部的是泰來農場,北部的是錦河農場。形象的說法是黑龍江省有多大,墾區分布就有多廣。這可以說是黑龍江墾區的自然環境特色。只有把握好這些地情,采用多體裁綜合運用,把自然環境標志性的圖片,放到文前彩頁或作插圖;運用表格,將各項氣象數據的最高、最低等數值反映當地的氣候特點。在體例設計上,把本地獨特的風景名勝、地形地貌或成節,或升格,詳加記述。在篇章設置和內容記述上,將其特色顯現出來。
各地都有各地的經濟特色,可從反映當地的特色產業、特色產品等方面著手進行記述。如青年農場養雞業突出,肉用種雞場有著獨特的優勢,祖代種雞場是全省唯一的飼養繁育基地,在全國同行業中占5%以上的份額。從1986年建場到2002年累計為社會提供800萬套父母代種雛,直接與間接提供商品雞12億只。《青年農場志》(1986~2005)詳細記述了養雞業發展歷程。八五一一農場為全國奶牛大場之一,《八五一一農場志》(1993~2000)詳細記述了奶牛業發展歷程。八五六農場為墾區水稻種植面積大場,《八五六農場志》(1985~2000)詳細記述了水稻發展歷程。
可從當地本土傳統歷史文化、現代科技文化和歷史名人文化方面著手,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黑龍江墾區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經濟社會區域。自20世紀40年代末以來,廣漠荒原上聚集了一支來自全國各地的墾荒隊伍,這就是第一代北大荒人。他們當中有榮譽軍人、復員轉業官兵、大中專畢業生、志愿墾荒隊員、支邊青年、知識青年、“下放鍛煉”的作家、文藝工作者以及其他人員等等。北大荒農墾事業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形成了由包括軍旅文化、黑土文化、知青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升華的北大荒文化。14萬轉復軍人中的文藝愛好者創作出了一大批具有鮮明特色的優秀作品。如轉業官兵中的作者林予的長篇小說《雁飛塞北》,范國棟的話劇和電影《北大荒人》等。《北大荒文藝》、《北大倉文藝》和《北大荒畫報》的創辦及北大荒電視攝制組的建立,加快了北大荒文化的發展與初步繁榮。尤其是北大荒版畫,在晁楣、張作良等人的辛勤探索和努力創作下,異軍突起。1958年3月,除軍隊中的1500多名“右派”悉數來到北大荒,國務院各部、委、局的600多名“右派”,其中如丁玲、艾青、聶紺弩、丁聰、吳祖光、李景波、尹瘦石等一大批文藝界名人也來到黑龍江墾區,為初創時期的北大荒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隨著54萬城市知青的到來,孕育出了一批才華橫溢的知青作家,如張抗抗、梁曉聲、李云龍、肖復興、賈宏圖、蔣巍、陸星兒以及畫家陳宜明等。從墾區知青中走出去的曲藝名家姜昆、趙炎、師圣杰和圍棋名家聶衛平等,更是在各自領域頗有造詣。可以說這些都是黑龍江墾區的文化特色。這些內容都應完整記述下來。
“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是北大荒文化的靈魂。《八五七農場志》通過附錄中的文征《泄洪壯歌》,通過設置“迎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一節,通過彩頁圖片,記述了1991年6~8月,八五七農場遭受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澇災害,農場被洪水四面圍困成為“孤島”達10余天之久。全場先是全力以赴地固堤死守,后根據上級防洪指揮部命令,為確保興凱湖導流堤安全和穆棱河下游17萬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組織突擊分隊炸壩泄洪,疏散人口、物資等情況。7月31日夜晚,農場領導含著眼淚一聲令下“炸壩!”穆興西堤,1億多立方米洪水淹向八五七農場40萬畝良田,13個生產隊1萬平方米房屋。穆興東堤,240萬畝良田、15萬人口得救了。突出了反映八五七農場職工群眾“顧全大局”,“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風貌。通過特別事件的記述,反映了當地企業文化內涵。
俗說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墾區分布在黑龍江大部,各分局、農牧場民風民俗各有不同。北大荒人是由“移民”組成的,黑龍江墾區有著移民地區所特有的優勢。據統計,北大荒人的籍貫包括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國其他所有省、市和自治區,人口民族達30多個。富裕牧場2000年居住人口有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錫伯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藏族、朝鮮族、柯爾克孜族等11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225人,占總人口的11%。蒙古、柯爾克孜兩個民族的人口都在200人以上。是墾區少數民族最多的農牧場。《富裕牧場志》,對少數民族情況進了記述,還收錄了《關于富裕牧場少數民族生活狀況的調查》,詳細記述了少數民族的基本情況和生活現狀,阻礙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調查引發的思考和建議。《八五七農場志》(1995~2000)在第六編“社會”中設第六章“習俗風尚”,設有“節日”、“喜慶”、“喪葬”、“風土人情故事”四節,反映當地民風民俗。在“風土人情故事”中收錄了“捐贈被褥里的小秘密”、“第二故鄉的友愛之手”、“水稻村的新氣象”三個小故事,反映了當地純樸的民風和新時期生產隊職工群眾的新風尚。
志書的時間特征是時代性。墾區第二輪志書的斷限為1986至2005年,這20年,墾區農牧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行各業的改革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從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開放開發,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著手,抓住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變化,抓住細節和典型,以體現時代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和民主政治。期間,黑龍江墾區全面推進農場內部政企分開改革、國有農場撤隊建區改革、農墾企業集團化改革,墾區農牧場在政企分開、企業機構改革、推進基層民主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都應完整記述。
《八五七農場志》(1996~2000)記述了農場管理體制改革情況。“1996年以前,農場沒有法人地位,沒有辦理法人登記,實行的是場長任期目標責任制。1996年7月,經省體改委批準,農場正式改組為朝陽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農場管理體制實現了由行政管理向企業管理的轉變。同時,集團公司內部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精簡機構、壓縮人員、轉變職能,健全了三權分立(決策層、執行層和監督層)、三會制衡(董事會、監事會和職工代表大會)的法人治理結構,各專業部門之間,構成整個集團國有資產運營、發包、管理、核算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管理體系。開始推行場長委托經營責任制。2000年,正式注銷朝陽企業集團。”“2000年,農場在機構設置上,本著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精簡集團公司行政管理人員,合并職能相近部門,一人兼多職,創辦各類經濟實體,使機關管理人員編制在原有基礎上壓縮30%。在人員設置上,引入了“因責設崗、因崗定編、雙向選擇、競爭上崗”的用人機制。在人員聘用上,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實行民主評議和民主推薦相結合的辦法,擇優錄用。”《七星農場志》(1986~2000)記述了職工代表大會、場務公開等基層推進民主建設等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對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進行了調整和改革。1984年以來,黑龍江墾區農業改革的重點是借鑒農村改革成功經驗,興辦職工家庭農場,建立以職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大農場套小農場,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同任何新生事物成長一樣,在興辦職工家庭農場的實踐中,墾區干部職工也經歷了由不認識到逐步認識、由思想抵觸到逐步贊同的過程。興辦家庭農場還出現了反復,家庭農場數量減少,承包土地面積減少,轉讓農機具部分退回等過程。后逐步完善雙層經營體制,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國有農場稅費改革,改革基本推進到位,深化了農業經營體制改革,激發了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墾區辦家庭農場后引起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變化,機械轉讓,土地、林地等承包后,人與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都發生了變化,只有注意這些變化,注重宏觀把握和微觀細節,既寫出改革取得的成果和經驗,也要寫出改革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才能充分反映改革發展的歷程。《綏棱農場志》(1986~2000)“農業改革”一節中,就記述了該農場1988年興辦家庭農場,到1989年“全場有1333戶1924人辦家庭農場923個,其中包括41個家庭林場、14個家庭牧場、16個家庭漁場和852個家庭農場。”而后,“1990年又將農機具重新轉讓歸集體經營”,記述了農場將農機具轉讓給職工,后又將農機具重新轉歸集體的“翻燒餅”過程。
期間,墾區國有企業改革、工業改革、商業、糧食流通等方面改革都取得了新進展。大多數農牧場志都抓住了這些發展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區域經濟交流增加,各地破除了地方主義保護堡壘,加強了交流合作。黑龍江墾區提出了與地方合作共建設,進行局(分局)縣共建、場鄉共建,從代耕土地,農機具跨區作業,傳播農業科技,到醫療、教育等方面合作,加強了區域互補。墾區還加強對外開發,赴國外種地,寶泉嶺分局在俄羅斯猶自治州列寧區建立了遠東農場。加強這些發展變化,加強新生事物的記述,更能體現時代特點。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全面提高成為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性標志之一,人民生活方式變化成為直接影響國家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墾區職工群眾的收入狀況、消費狀況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其教育發展、衛生保健、旅游休閑、體育娛樂方式,其存款、飲食、居住、衣著和日常用品等都發生了變化。墾區農場的職工家庭有的從生產隊搬到了農場場部樓房居住,有的買了小汽車,生產隊的職工家庭也安上了電腦,連上了互聯網,他們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飲食結構、消費方式,都在悄然改變,記述好這些,更能直觀反映時代特點,可讀性強。有的農場志就抓住了這些變化,有的農場志卻只是一筆帶過,應加強這方面的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