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民
撤銷“街道辦” 強化社區服務
■任 民
街道辦,一個在我國存在50多年的行政機構,徹底退出了安徽省銅陵市市民的生活。
一年前,銅陵市主城區銅官山區率全國之先,試點撤銷街道辦事處,社區事務實行居民自我管理。目前,銅陵市全面撤銷街道辦,成為我國第一個全部撤銷“街道”的地級市。
今年7月底,銅官山區被民政部列為“全國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其改革模式也被總結為“銅陵模式”。隨著銅陵改革獲得認可,“銅陵模式”也即將在安徽省全省范圍內推廣開來。
作為全國第一個吃螃蟹的城區,官山區撤銷街道辦的社區管理體制改革一直默默無聞,但大刀闊斧,毫不遲疑。2010年7月召開全區動員大會,8月19日,銅官山區的6個街道辦就已被18個新社區替代。當年9月初,新社區的人員全部到位,開始正式運作,區里的事務直接與社區對接,再無須經過街道。
撤銷街道,成立大社區,減少管理層級,加強基層力量和居民自治,這是銅陵改革的大體方向。
哪些是屬于社區的職能,哪些是政府的職能,在這次改革中都得到了明確。原街道職能下放的一個原則是,為老百姓服務的職能全部下放到社區,社區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為社區居民服務。
改革后,街道原有的經濟發展、城管執法等主體職能收歸區級職能部門,而社會管理、服務事務等職能全部下放到社區,居民在社區就可直接辦理民政社保、計劃生育、綜合治理等事務。
整合后的新社區,設置社區黨工委、社區居委會、社區服務中心。社區黨工委主要承擔社區范圍內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職責;社區服務中心負責對居民的事項實行“一廳式”審批和“一站式”集中辦理;社區居委會則還原自治功能,組織居民開展各類活動。
涉及居民服務的事情,社區可直接與區里相關職能部門聯系,區里職能部門必須快速作出反饋。同時,為了不給社區增加負擔,經銅官山區各職能部門組織的“聯席會議”討論后,一些事務才能下放到社區,不適合社區做的,區里職能部門自己來完成。
街道取消后,經費也得以向社區傾斜。在改革前,銅官山區每個小社區工作經費只有3萬左右,改革后每個社區工作經費在30萬至65萬不等。社區居委會有了為民服務的手段和措施,有資金、有人員可以直接支配,而這在過去僅靠居委會是很難執行的。這些經費使得社區可以放開手腳,組織居民開展自治、文體等各類活動。
在居民們看來,現在居民對社區的事能提意見了。突出居民自治也正是改革中力求突破的方向。這次改革中,社區居委會下設若干個專門委員會,比如調解委員會、文體委員會等,居委會下設居民小組,小組下設樓棟長,及時收集居民的意見,并向上反映。
按過去的習慣,社區有什么事,街道、居委會的領導坐在辦公室開個會就決定了。但現在只要是涉及到老百姓利益的事情,社區都要最大程度地遵照老百姓的選擇,讓老百姓參與進來自主決定。
在這次改革中被撤銷的6個街道,共涉及196名工作人員,這些人中包含公務員、事業編制人員及聘用人員,這次改革,毫無疑問涉及到這196名工作人員的切身利益。
原來街道的這些人去哪,怎么去?這是改革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可以說是改革最大的阻力,也是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
銅官山區最終給出的解決辦法是,所有人身份不變、職級不變、待遇不變,全部一視同仁分流到基層。讓人員和資源都下沉到社區,沒有一個人到區級部門,大家之間就不可能有攀比,心理壓力也會小很多。
除此之外,銅官山區還在區級部門號召機關干部報名下社區,雙向挑選了6名優秀干部,來加強基層社區的建設力量。這樣,分流人員下到社區后,心理上可能更容易接受。
今年4月26日,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邀請中組部、全國人大,部分專家、學者,以及河南、湖北、貴州等省有關單位聚集銅陵,對銅官山區撤銷街道辦的綜合體制改革運行進行論證。
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司長詹成付在會上表示,銅官山區的改革為全國提供了第一個在城區范圍內全面改革街道辦事處體制的樣板。盡管銅官山區的改革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完善,但是,“方向是正確的”。
7月29日,安徽省召開全省社區綜合管理體制改革現場會,對銅陵社區綜合管理體制改革的經驗和做法予以總結推廣。
民政部將銅陵市銅官山區納入“全國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銅官山區的改革經驗被總結為“銅陵模式”,該區也是全國范圍內唯一的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