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雅
(陜西省蒲城縣堯山中學 陜西 蒲城 715500)
羅斯福“新政”是在1929~1933年資本主義大危機的背景下出臺的。關于1929~1933年大危機可以用資本主義的“末日”來形容,1929年到1932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從1040億美元降到410億美元,降幅達60%,國民收入下降50%;工業下降46%,失業人數達1700萬人,在業職工的工資也下降35~40%;農業收入下降60%,100多萬農戶破產;5500多家銀行倒閉,至1932年6月,32個州的銀行全部倒閉,出現了大規模的擠兌風潮。28%的城市人口和1000多萬農民沒有收入,出現了餓死人的情況,還有千百萬人象牲畜一樣勉強維持生存。這一切表明,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已經處在分崩離析中。英、法、德、日等資本主義列強的情況也大體如此。當時資本主義確實已經到了氣息奄奄、朝不保夕的垂危狀態。對許多人來說,似乎這就是“末日”。
就是在這樣嚴峻的危機形勢下,1929年到1 932年任美國總統的胡佛在反危機失敗后黯然下臺。富蘭克林·羅斯福入主白宮。“新政”正式拉開帷幕。到1938年7月經濟就開始回升。1933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1415億美元,1939年達到2094億美元。1933年到1941年,年收入在2000美元以下的貧困家庭比例下降了22%。而且“新政”所實施的許多法律和政策措施對美國經濟戰后的持續增長的積極影響,“新政”期間所建設的許多基礎設施和環保工程對美國發展的重大作用,而且新政也使美國緩和了矛盾,避免走上了一條德、意、日式的法西斯道路。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名垂青史的浩大工程”從它一開始實施就爭議不斷。
有人認為“新政”未能使美國走出蕭條、步入繁榮。甚至政府直接參與同私人企業的競爭,使私人企業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國經濟反而遭到重創,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臨,美國通過向交戰雙方兜售軍火才使美國真正走出危機。因為到1939年,美國的工業水平才創歷史新高,農業生產保持穩定,農民收入有所提高,外貿才趨向活躍,失業人數減少,人民生活水平才得到恢復和改善。1940年美國國民收入基本恢復到大危機爆發前的水平。
羅斯福新政是為了應對經濟危機而出臺,它的直接作用是使美國避免了經濟大崩潰,然而美國這次的危機實在是來的兇猛,短期是看不到它的巨大作用,因此時間長一點是難免的,其實從1935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國民生產總值從1932年的742億美元增至1939年的2049億美元,失業人數從1700萬下降至800萬,所以意義重大。
在羅斯福新政初期,國會特別會議的短短的一百天內就通過了70項法案,其中包括15項重要法案,這在美國歷史上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絕后的。羅斯福曾經說:“為了新政實施,不得不對傳統的權力結構進行調整,以適應處理緊急事務和危機的要求”。因此1930年以來,聯邦官僚機構擴大了5倍,在1933年后的10年,僅行政命令就3556項,立法、司法受到削弱,總統的行政權力開始無限膨脹,“三權分立”第一次面臨失衡。
不知美國國父華盛頓在天之靈是否可以安息,但是正如羅斯福所說的,做任何事情都應該體現堅守原則與變通靈活的統一,緊急狀態緊急處理,為挽救危機手段極端在所難免,而從此后美國行政權的擴大也是美國國民和法律逐漸認同的。
美國國會在1935年相繼頒布了《社會保障法》和《財產稅法》,兩部法律已經推出就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聲音出現,富人們大呼過分,他們說:“這是向富人敲竹杠”“烤百萬富翁”。因為根據《財產稅法》規定,按收入和財產的多寡而征收累進稅。5萬美元以下純收入和4萬美元遺產征收31%,500萬美元以上的遺產可征收75%,公司稅過去是13.75%,現在是15%。對富人而言是“沉重的負擔”。
但是羅斯福新政內容的實質也可以理解為財富的再分配,因為加大征收富人稅收標準所得的財富,惠及了2800萬人,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強烈愿望,受到了美國絕大多數人的歡迎和贊許。
對于羅斯福“新政”的評價,國內外學界看法不一。在羅斯福推行“新政”時期,一些保守派人士攻擊“新政”是搞“社會主義”,美國最高法院兩次判決新政的一些重大措施是“違憲”而加以廢止。有些左翼人士,如與斯大林討論過“新政”的著名英國作家威爾斯也認為“新政”如能得到“徹底實行”,“財政寡頭就會消滅”,“社會主義就會建立起來”。我認為,這種看法顯然不符合實際。羅斯福本人就很清楚地說過,他堅信“私人企業、私有財產和私人利潤制度”,“新政”把這個制度“從深淵中拉出來”。“新政”確實局部改變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但并未觸動這個制度的根本。
羅斯福新政是美國為應對嚴重的經濟蕭條而采取的緊急措施,也只是無數生產關系局部調整中的一次而已,但對美國乃至于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來說都意義非凡,因為它不僅緩解了美國的經濟頹勢,避免了美國走上法西斯道路,同時它也開創了政府干預經濟的先河,為二戰結束后歐洲國家經濟的復蘇和再次騰飛奠定了基礎,雖然這種模式存在時間不長,很快被“混合經濟”所取代,但留下的印記是很深的,畢竟在美國人心中羅斯福的地位是僅次于華盛頓和林肯的,羅斯福是永遠留在他們的記憶中。
[1]威廉·曼徹斯特著,朱協譯:《光榮與夢想:1932——1972年美國實錄》,商務印刷館1980年版.
[2]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資中筠:《也談羅斯福“新政”》,載《國際經濟評論》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