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鴻
(青島開發區工委黨校 山東青島 266555)
黨的歷史上解決民生問題的歷程與啟示
張新鴻
(青島開發區工委黨校 山東青島 266555)
高度重視并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不同歷史時期,贏得民心、奪取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重要原因。回顧黨的歷史上解決民生問題的歷程,對于我們做好新形勢下的民生工作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民生;歷程;啟示
中國共產黨建黨90年來,始終高度重視并著力解決民生問題。這是因為,民生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就會由此影響民利,進而影響民心,最終影響到黨能否奪取政權、能否執掌政權、能否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因此,回顧黨的歷史上解決民生問題的歷程,對于我們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的民生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中心任務是“動員廣大群眾參加革命戰爭,以革命戰爭打倒帝國主義和國民黨,把革命發展到全國去,把帝國主義趕出中國去。”[1]為了完成這一中心任務,我們黨十分重視廣大群眾生活狀況的改變和改善,強調“對于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群眾的生活問題,就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因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2]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為得到群眾擁護,建立和鞏固紅色政權,贏得戰爭勝利,我們黨密切關心群眾生產和生活,滿足群眾的物質需求。在根據地建設過程中,我們黨從《井岡山土地法》到《興國土地法》,再到《贛西南蘇維埃土地法》,及時制定和調整相關的土地政策,修改土地法令。1934年1月,毛澤東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鄭重指出,“要得到群眾的擁護嗎?……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3]我們這樣做了,“廣大群眾就必定擁護我們,把革命當作他們的生命,把革命當作他們無上光榮的旗幟。”[4]黨領導的土地革命以及根據地的建設,實現了貧苦農民祖祖輩輩獲得土地的夢想,使廣大農民迅速分清了國共兩黨和兩個政權的優劣,極大地調動了他們支援革命戰爭、保衛和建設革命根據地的積極性。
抗日戰爭時期,為發動和組織農民抗戰并適當改善他們的物質生活,從1939年冬起,我們黨在抗日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使農民得到了經濟實惠,大大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1941年至1942年,由于日本侵略軍的野蠻進攻和國民黨的包圍封鎖,敵后抗日根據地處于最困難的時期。中共中央所在地陜甘寧邊區,地瘠民貧,自然災害頻發,加上駐扎了大量的黨政軍學人員,邊區政府對農民征糧過多,引起群眾不滿。對此毛澤東高度重視,1942年12月,他在《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中指出:“我們的第一個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東西,而是給人民以東西。”[5]我們可以給予人民的“就是組織人民、領導人民、幫助人民發展生產,增加他們的物質福利,并在這個基礎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和文化程度。”[6]為了切實減輕農民的負擔,我們黨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開展大生產運動,實行精兵簡政,使根據地軍民勝利地度過了抗戰最困難的時期,同時也大大增強了黨同根據地人民的血肉聯系,這對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下堅持敵后抗日斗爭直至勝利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解放戰爭時期,黨在領導自衛戰爭的同時,帶領解放區人民開展土地革命,滿足農村中大多數階層的土地要求。1946年5月4日,黨發出了《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將減租減息政策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1947年9月,又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按人口平分土地的“耕者有其田”政策。到1949年上半年,在東北、華北、西北以及華東的山東、蘇北等老解放區及其周圍的小塊新區中,土地已基本平均分配,近1億農民獲得了土地。不僅如此,黨還領導了破除迷信、掃除文盲、建立男女平等關系等農村改革,徹底改變了農村的面貌和農民的精神世界。勞苦的人民大眾從切身實際生活的改善中深深感受到共產黨是“為人民謀幸福的”,他們在“保田參軍”的口號下,迸發出難以估量的革命熱情,出現了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相爭、村干帶頭的踴躍參軍參戰的動人景象。在這場改變中國命運的革命戰爭中,正是由于黨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關心人民生活,得到了勞動人民的衷心擁護,才最終奪取了民主革命的最后勝利。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依然保持了注意經濟工作、關心人民生活的優良傳統。“三大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我國國民經濟得到很快恢復和發展,民生事業的基本框架得以建立;四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使我國民生事業取得可喜成績。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后來由于指導思想上“左”的錯誤和計劃經濟的束縛,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使民生實踐偏離了正確方向,民生事業遭受嚴重挫折。
改革開放后,民生問題受到普遍關注,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判斷是非得失的重要標準,強調一切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始終要看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解決民生問題的任務越來越重要、越來越艱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強調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更是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并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向全黨發出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號召。改善民生已成為黨的中心議題和公開的政治承諾,也成為了中國社會建設的重點。
正是由于我們黨和政府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人民生活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黨的歷史上解決民生問題的歷程,對于我們今后進一步做好民生工作具有重大的啟示。
第一,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謀發展,為解決民生問題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發展經濟是改善民生的條件和基礎,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由于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因此,解決民生問題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扭住發展生產力不放松,極大地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時還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這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宗旨和義不容辭的基本職責。
第二,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當前,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期,人民群眾民生需求的內容日趨增多、標準不斷提高,這就要求我們黨和政府在解決民生問題時要統籌兼顧各方面群眾的利益,在設計、制定政策時要前思后想、左顧右盼,注意政策的嚴肅性、穩定性、連續性、聯動性和可操作性,防止因政策失誤、多變或不協調、落實不到位,引起攀比和連鎖反應,損害群眾的利益,引起群眾不滿,導致失信于民。在實際工作中,既要著力保障群眾的基本需求,又要滿足群眾的發展需求和安全需求。只有竭盡全力解決好這些民生問題,我們黨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我們的現代化事業才能獲得持久的發展動力和源泉。
第三,必須進一步轉變作風,密切黨群關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隨著時代變化和社會發展,我國社會已從過去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分化、演變為十大社會階層。不同階層有著不同的社會地位和不同的社會需求,這意味著現在的“群眾”與過去的“群眾”大不相同 。黨員干部首先要清晰地看到,自己面對的是什么樣的群眾,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方式,了解群眾心聲,關心群眾疾苦,切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決防止黨群、干群關系由魚水關系蛻變成“油水關系”甚至“水火關系”,須知黨的指示和政府的法令是領導和幫助群眾,而不是給群眾以恩賜。黨的干部“不論職務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7]
第四,必須堅持循序漸進,一切從中國國情和實際情況出發,抓住核心問題來解決民生。民生問題既是歷史的,又是具體的。不同歷史時期民生問題的核心是不同的。革命時期民生問題的核心是解決土地問題,建國以后主要解決城鄉居民的衣食之憂,而現階段,民生問題的核心則是全面提升小康生活的質量和水平。由此可見,解決民生問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產生。由于我國目前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高,社會建設相對滯后,歷史欠賬較多,解決民生問題需要我們長期持之以恒的努力。我們在總體上要堅持循序漸進,加快重點突破,實現整體推進,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區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急有緩,有先有后,逐步解決好民生問題。
注釋:
[1][2][3][4]《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36頁、第136頁、第138-139頁、第139頁。
[5][6]《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467頁。
[7]《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243頁。
張新鴻,女,(1967年—),青島開發區工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