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文明
(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1450)
論江澤民協調發展思想
申文明
(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1450)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科學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發展思想,并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創造性地發展了社會主義發展理論,提出了三大文明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思想,形成了江澤民協調發展思想。在發展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的今天,學習和研究江澤民協調發展思想其理論和實踐意義更加凸顯出來。
協調發展;三大文明;人與自然;區域經濟
江澤民協調發展思想是江澤民思想體系的重要內容。這一思想是江澤民在全面總結人類社會特別是20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經驗教訓,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吸收世界各國社會發展的理論精華的基礎上提出和形成的。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從戰略全局高度深入思考中國的發展問題,在發展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的今天,學習和研究江澤民發展思想必將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新世紀,發展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根據發展趨勢和自己的實際,先后制定和調整了本國的發展戰略藍圖。正如江澤民所說:“世界各國都在抓緊制定面向新世紀的發展戰略……面對這個態勢,我們必須順應潮流,乘勢而上。”[1]正是基于這種認識,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進一步深刻了解中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吸收借鑒西方經驗和教訓,順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時代的要求,解決了關于我國社會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協調發展思想。
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站在歷史的高度,用寬廣的眼界,關注時代與世界發展的趨勢和要求。盡管世界格局和國際形勢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對我們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但和平和發展的兩大主題仍未改變,尤其發展是核心問題,發展已成為世界性潮流和趨勢。正是基于這一國際背景,江澤民提出了關于我國社會發展的一系列理論,形成了科學的發展價值觀。
江澤民協調發展思想不僅站在人類社會發展和全球范圍的高度,而且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并將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實現21世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任務,促進經濟社會和人協調發展的關鍵和辦法,認為發展是硬道理,“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2]把發展上升到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戰略高度來看待,其意義非同一般。這是江澤民協調發展思想形成的國內背景。
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認為,“解決中國所有問題,關鍵在發展;解決人們的思想認識問題,說服那些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堅定人們對社會主義和祖國未來前途的信念與信心,最終也要靠發展。”[3]在科學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特別是鄧小平發展價值理念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逐步形成了江澤民協調發展思想。
社會協調發展理論是江澤民協調發展思想的主要內容,“強調社會主義社會在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構成完整社會形態的各個方面的全面進步和協調發展。”[4]
人類社會是一個由多種要素所構成的有機整體(經濟、政治、文化形態等的有機結合體),“整體內部包含著的各種因素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要推動社會的進步,必須使社會的各要素全面協調發展。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及實現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生態環境協調推進的過程,表現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等多維文明協調作用并在此基礎上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系統整合過程。”[5]早在1991年“七一”講話中,江澤民創造性地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歸結為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在1994年1月24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江澤民把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概括為在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歷程。在1997年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基本綱領從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展開,包括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樣建設這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他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6]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新思想,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這一新思想的創新意義,不但在于它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做出了新概括,還在于它從理論上提出了三大文明,并以三大文明的協調發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征和內涵做出了新概括。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在理論認識上的一個新成果、新進展。十六大報告提出三大文明協調發展的新思想和新要求,是在實踐基礎上做出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創新。在實踐基礎上,2000年,江澤民提出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的新論斷,已經內在地包含了三大文明及其相互關系的思想。2001年,他進而明確提出了法制屬于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德治屬于思想建設、屬于精神文明的論斷,明確提出了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的新要求和新論斷,為十六大報告提出三大文明協調發展的新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大文明協調發展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新思想,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機內容,深化了我們對社會主義的特征和內涵的理論認識,為促進社會全面發展和進步提供了深層次的理論基礎。三大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才能完整地體現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們必須全面把握三大文明建設的辨證關系,遵循三大文明自身的發展規律,并把它們緊密結合起來,不斷促進它們的協調發展,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
以上這些論述表明了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思路,就是要實現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協調統一,共同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這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生動體現,順應歷史潮流,表達了人民的意愿。
社會發展是經濟、生活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追求社會的協調發展必須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改善生態環境和美化生活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6]隨著溫室化、沙漠化、水危機、森林減少、土壤堿化、氣象異常等問題的出現,人類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人類首先是環境的產物,人類生存質量確實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江澤民提出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思路。他說:“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3]
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是江澤民協調發展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江澤民關于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思想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一是要注意資源的合理利用、節約和保護,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保護生態環境,要根據我國國情,選擇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二是嚴格控制人口的增長,大力提高人口質量,減少人口增長給資源、給轉型期經濟發展帶來的壓力。三是要處理好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速度與效率、數量與質量的關系,把經濟和社會發展建立在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基礎上。正如他在十六大報告中說:“……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6]由此可見,江澤民發展思想,不僅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人類發展觀的更新,而且也昭示了一種新型的社會文明觀。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鄧小平“兩個大局”思想,總攬全局,面向新世紀新形勢新任務作出的重大決策。他指出:“全黨同志和全國上下必須統一和提高認識。沒有西部地區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3]因此,必須加快西部發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施這一戰略,是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大部署;是擴大國內需求,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大舉措;是增進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和鞏固邊防的根本保證;“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采取有效措施解決中西部與東部之間的差距問題,把縮小地區差距作為一條長期堅持的重要方針。”[7]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意義重大,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這一意義。正如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所說,“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關系全國發展的大局,關系民族團結和穩定。”[6]實施這一戰略,不僅對于振興中西部地區經濟,而且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都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要充分發揮中西部地區的優勢,認真借鑒東部沿海地區發展中所積累的經驗和教訓,避免再走以前走過的彎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相互合作、互相促進和互相取長補短,“拉動各區域生產力布局和經濟結構的大調整,形成東、中、西部大聯動大發展的新的整體合力,”[8]走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統攬全局,適時實施的一大戰略,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其現實意義重大而深遠。“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們一定會使廣大西部地區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安定團結、山川秀美,實現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遠大戰略目標的實現。”[9]
江澤民協調發展思想繼承、吸收和借鑒了人類關于社會發展理論的優秀成果,特別是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協調發展理論,同時又根據當代中國的實際以及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和本質要求,在綜合創新的基礎上形成的完整科學思想體系。它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是對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新發展。學習和研究江澤民協調發展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江澤民協調發展思想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淵源之一。“科學發展觀把我們黨關于發展問題的理論思考和實踐經驗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和系統的概括,實現了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新的飛躍,”[10]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學習和研究江澤民協調發展思想,對于進一步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具有重要意義。
江澤民協調發展思想是新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南。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進一步推進,這一思想必將得到不斷豐富和創造性發展,并在實踐中繼續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新階段學習和研究江澤民協調發展思想,用它來指導我們新的發展的實踐,就是在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相關要求。我們要在實踐中自覺運用江澤民協調發展思想指導實際工作。緊緊抓住時代發展的脈搏,扭住科學發展的主題不放,從價值的角度積極尋求發展的途徑,把握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發展的主線,突出改善民生的重點,使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實踐中得到更加全面的落實和彰顯。只要我們全面理解和認真貫徹江澤民協調發展思想,我們就一定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創造我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1]江澤民. 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江澤民同志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的講話[N].學習時報,2002,(138).
[3]江澤民.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4]劉相 魏煥信.社會協調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江澤民全面發展思想研究[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
[5]楊中剛.論江澤民發展價值觀.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J]. 2006,(01).
[6]江澤民. 江澤民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張忠江等.論三代中共領導集體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思想與實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0,(01).
[8]高伯文.東西部關系與發展思路的創新——學習江澤民關于西部大開發的論述[J].黨的文獻,2003,(4).
[9]江澤民同志重要論述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袁普泉 周興年.江澤民發展思想若干層面透視與現實思考[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01).
申文明,(1971—),男,山東濰坊人,哲學碩士,副教授,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教師。研究方向:中國化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