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名單實行罰款就能保證到會率嗎?
一些地方在召開人代會或人大常委會會議時,為保證到會率,采取通過媒體公開缺席或遲到名單,個別地方還采用經濟處罰的方式,對遲到和缺席人員進行罰款,最高罰款金額達5000元。有人指出,這些做法無法律依據,罰款更是違法,關鍵是要提高思想認識,嚴格制度規范。
安徽省蕪湖市三山區人大常委會 滕修福
出席人代會不僅是人大代表的法定權利,更是人大代表的法定義務。而保證到會率則是會議組織者的職責所在。無論是人代會,還是人大常委會的相關會議,人大常委會及其相關機構,都應采取一些合法、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保證到會率。如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曬”缺會代表名單、規范人大常委會會議考勤制度的做法,合法有效。向社會公開包括人大代表出席會議在內的人代會相關信息,接受社會監督,符合人大議事決策公開性的基本原則,合乎法理。代表法第四十九條規定:“未經批準兩次不出席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的”,“其代表資格終止”;廣州市人大常委會規定:“一年內無故缺席三次以上(含三次)的,經主任會議研究同意,可以勸其辭去市人大常委會委員職務”,“會后通報總體出席情況,抄送市委組織部,作為常委會向市委提出下一屆是否連任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名單的依據,并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發揮黨管干部的優勢和輿論監督的作用,具有創新意義和實際效果。
個別地方采用經濟處罰的方式,對遲到和缺席人員進行罰款,則越權錯位。罰款不是任何組織、任何人都可以做的,沒有法律授權,是不能隨便罰款的,人大常委會和人大主席團也不例外。法律沒有賦予人大常委會及其相關機構有對人大代表的經濟處罰權,相反代表法單列第四章還特別從人身、時間、物質、經濟等方面,對代表執行職務依法予以保障。
安徽省鳳陽縣人大常委會 武 春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會議時,存在代表缺席或遲到的現象,筆者認為有其深層次的原因。一是有些人大代表誤解代表職務,往往把代表頭銜看做是上面給自己的榮譽,不知道或不愿意對選民或選舉單位負責。二是選民監督代表難度大,現實中選民與代表信息不對稱,選民難以對代表履職形成有效監督。三是目前地方人代會確實存在重程序、重形式,輕效果、輕內容等問題,給人感覺就是“一年開一次”,有些代表認為是否參加對會議也沒有實質影響。
有些地方公開缺席或遲到代表名單,甚至出臺罰款手段,以改進人代會會風,實在是一種無奈之舉。對缺席或遲到的代表予以罰款是違法的,實際上是濫用權力;公開名單也只是對代表的一種外部壓力,沒有其他監督手段跟上,也會流于形式。關鍵還是要看代表有沒有切實樹立起責任意識。如果代表能時時想著代表法賦予自己的職責和人民的重托,遲到或缺席的現象是不大會發生的。此外,要轉變人代會會風應抓主要矛盾,從改進人代會形式和內容入手,如增加會議時間,不讓審議議題走過場,使與會代表真正感受到參加會議“值得”,不參加“可惜”,從而形成召開人代會對代表有一種期盼心理,何愁代表不來呢。須知,公開名單、罰款是“罰”不出代表依法履職的積極性的,實際上也有損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的威信和形象。
山東省陽信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 李紅星
代表法規定:“代表應當按時出席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按時出席人代會,認真審議各項議案、報告和其他議題,發表意見,完成會議期間的各項工作,這是對人大代表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代表無故不參加人代會,則無法實現人民委托行使的權力,是一種失職行為。因此,代表法又明確規定,“未經批準兩次不出席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的”,其代表資格終止。與此同時,對于不履職、無作為的代表,代表法也規定了“選民或者選舉單位有權依法罷免自己選出的代表”。法律規定如此明確,如此嚴厲,而且又具有操作性,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代表的到會率應當說是有保證的。
問題是,我們現在在保證代表到會率上公布遲到或缺會名單,還用上罰款這樣的違法方式,僅僅是治“表”。要想消除代表遲到或缺會現象,需要下大氣力治“本”才行。從把好代表的入口關到抓好培訓“洗腦充電”,從搭建活動平臺到代表作用發揮,從提高審議質量到審議意見落實,從組織代表寫好建議到抓好建議的跟蹤督辦,從代表監督管理到創先爭優、述職評議,需要人大及社會各界在這個“本”字上不斷地探索創新。只有讓人大代表真正認識到自己的職責和肩負的使命,讓他們真正“說了不白說”,他們才會更有履職的激情和熱情,也就會沒有遲到或缺會現象。因此,要想保證到會率,功夫不僅要下在“會上”,更要下在“會外”。
開化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 吳照生
筆者以為,在召開人代會或人大常委會會議時,對缺席或遲到者的名單進行公布,是對代表和常委會組成人員履職情況的監督。但除了通過媒體公開外,更應到代表所在的選區向選民公布。
會議是人大行使職權的主要形式,人大代表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出席相關會議,行使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這不僅是個人行為,更是代表著選民的意志和利益,應該受選民監督。代表法只是規定代表未經批準兩次不出席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的,其代表資格終止,而對代表多次通過請假而缺席會議的情況沒做出相應的規定,由此也造成個別代表成了“請假代表”。對諸如此類的情況,讓選民參與監督,讓選民監督代表到會率,應該說是一種最有效的手段,因為代表受原選區選民或原選舉單位的監督。對此,將缺席或遲到代表名單公布到原選區或選舉單位,讓廣大選民知道自己所選代表的履職情況,使代表始終處在選民的監督之下,效果會更好。
人大及其常委會不能只是在對遲到和缺席的代表如何處罰這個層面上動腦筋,應注重在提高代表綜合素質和激發履職積極性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方式。
舟山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 馮國海
通過媒體公開缺席或遲到名單,或對遲到和缺席人員進行罰款,只是治標不治本,對于那些代表意識缺失的人來說,實際沖擊力并不大。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紀律是執行路線的保證,沒有紀律,黨就無法率領群眾與軍隊進行勝利的斗爭。同樣,鐵一樣的紀律也是保證到會率的重要法寶,是開好人代會或人大常委會會議的重要前提。代表法規定了代表“未經批準兩次不出席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的”,其代表資格終止。這里至少傳遞了三層意思:一是代表不能出席人代會會議的必須請假,二是代表請假未經批準的還是必須參加人代會會議,三是代表未經批準兩次不出席人代會會議的代表資格終止。如果會議舉辦方能夠動真格,嚴把請假關,對于沒有充足理由就隨便請假的代表敢于說個“不”字,對于兩次未經批準不參加人代會的代表敢于堅決除名,我想,人代會的會風一定會大大改觀。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守則》和一些省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守則,對常委會組成人員不能出席會議的做出了必須請假的規定,但對于組成人員未經批準不出席常委會會議的如何處理,卻沒有規定。是否可比照代表法對代表不出席會議的處置也做出規定:一般來說,人大常委會會議每兩月至少要召開1次,一年中至少要召開6次,那么,對3次未經批準不出席人大常委會會議的,勸其辭去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職務。
對代表或組成人員開會遲到該如何處理,也可以設置一些具體細則。如參加人代會,未經批準或非不可抗力原因遲到兩次的視作遲到半天論處,遲到3次的視作遲到一天論處,遲到4次就算曠會處理。對人大常委會會議,未經批準或非不可抗力原因遲到兩次的視作遲到半天論處,遲到3次的就算曠會處理。
當然,通報、勸退、除名,并不是目的,而是治理會風的一個重要手段,目的是把我們人大的各類會議開得更好,更富有成效。嚴格執行會議紀律對與會人員來說也是一次加強代表責任意識的生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