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論集萃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4月22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閉幕會上有關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講話中指出,老百姓反映強烈的食品安全、征地拆遷、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并不是無法可依,也不能說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完全不知法,關鍵是在實際工作中不按法律辦事、另搞一套,使得本來可以預防和化解的矛盾釀成了大問題。吳邦國在國家的議事堂說出這番話,可見這一問題已到了很嚴重的地步。
“不按法律辦事、另搞一套”,指的是法律的權威性不足。法律權威不足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國家政治生活中權大于法的現象還很盛行。法律是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頒布的,法律的威信不足實際也就是中央權威的不足。
立法的目的在于實施,如果法律得不到嚴格執行,不僅會影響法律的效力和權威,也將影響到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處理,而中央權威的流失,又進一步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政治穩定和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所以,要解決法律權威和中央權威不足的問題,強化規制政府行為的立法,將政府的權力運作嚴密控制在法律規范的范圍內。
食品安全法2009年6月實施,不到兩年時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就開展了兩次執法檢查。尤其是2011年3月至5月開展的這次檢查,不僅組成多個小組分赴7個省(區、市)進行檢查,而且還委托其他地方人大常委會對本行政區域內食品安全法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其頻率之高,規模之大,在歷次執法檢查中是不多見的。
食品安全事件之所以頻發,與一些地方和部門監管缺失,對違法行為打擊不力有關。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于無法。如何整改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讓食品安全不再讓人揪心,這不僅是人大常委會的要求,更是人大代表和百姓的關切。期待相關部門給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個人所得稅法向社會大眾公開征求意見,收到超過23萬條的意見。筆者沒有能力也無意去判斷哪條建議是否合理,但不知是否有人會注意到這個現象:一方面,隨著國家經濟不斷發展,很多國人不再抱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取而代之的是“納稅人”意識的不斷增強,爭相通過各種渠道表達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也越來越愿意聽取和征求民意,這些紛紛擾擾的聲音沒有被“沉沒”,而是被有效“傾聽”。
當年,安徽小崗村的18家農戶率先實行了“包產到組、包產到戶”,拉開了中國農村經濟改革乃至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如今,公眾廣泛參與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的制定過程,而這些聲音被聆聽、被重視、被采納,這無疑就是社會進一步改革的動力之所在。
上海財經大學中國透明度課題組自2008年開始對我國31個省區市的財政公開透明情況進行年度跟蹤調查評估,按照百分制計算,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平均得分只有30分,更揪心的是,這樣的狀況近年未有明顯改觀。
監督本級政府財政收支,是各級人大的職責所在。課題組每年都向31個省區市的人大常委會寄送調查函,但每年都只有1—2家省級人大常委會回復。人大作為代表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理應比政府對財政信息公開的態度更熱情,行動更積極,但這一事實卻非常耐人尋味。地方組織法沒有涉及信息公開的條款;監督法也沒有要求財政預算、決算向社會公布;預算法中沒有“公開”和“公布”等規定。法律文本缺陷的直接后果就是,嚴重降低了法律的約束力。
值得期待的是,修改預算法已列入計劃,明確“預算公開”的基本原則,讓政府的一切財政收支納入到預算管理中去,同時又能夠對其中的違規現象進行處罰。
6月30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并通過行政強制法。這部橫跨兩屆半人大、歷經5次審議的法律,公布實施之后的作為也尤其值得期待。
行政強制法是一部必須要自始至終貫徹“限權”思想的法律。杜絕行政權力從“必要的惡”異化為“必然的惡”,這其實對行政權力及其執掌者而言,并非全是剝奪,可能是另一種制度意義上的保護。以嚴苛的程序和細節來規范行政行為,意味著只要依法進行就能避免法律的負面評價,并進而得到法律的保護。雖再也沒有了“無法無天”的肆意與暢快,但卻自此從“有法有道”的被限制中獲取解壓與安全。
“限權”注定是一場艱難的跋涉。這部經由“艱難一躍”而生的法律文本,可能要面對更加艱難的實施過程。徒法不足以自行,行政權力需要用自我收斂來贏得民眾認可,行政強制法則要通過嚴苛執行來為其提供收斂的外在理由,并在實施中進行細節檢驗和完善。
被廣大群眾尊崇和自覺追求的法律不僅應該是公平正義的,而且必須是在百姓身邊、惠及百姓、給百姓幸福感的。譬如,我國1992年通過實施的工會法僅原則規定,工會應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密切聯系職工,聽取和反映職工的意見和要求,全心全意為職工服務;卻沒有具體規定工會應怎樣履行這些職責。當老百姓要維權時,難以看到工會的身影。因此工會法在2001年做了重要修正,突出并保證工會維護工人合法權益的職能。人民群眾尊崇法律、追求法律的理念也正是靠一部一部具體的法律在確立人民群眾權益,并保護這一權益免受侵犯的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的大背景下,我們要繼續健全和完善百姓身邊的、事關民權和民生的法律法規,使百姓發自內心地認同“法律是公平正義的、能帶來幸福感”,才能形成全社會信仰法律、崇拜法律、追求法律、向往法治的法治氛圍。
一些地方對人代會上代表提出的議案,大會主席團確定為議案后,并不列入大會議程,而是交“一府兩院”辦理。這是不妥的。處理議案應是人代會或人大常委會的事,“一府兩院”應是執行人代會或人大常委會關于有關議案的決議或決定。
關于議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解釋為:“議案是指要求人代會討論并作出決定的建議。”按地方組織法的規定,還可以向人大常委會提議案。廣義上講,按法學詞典的說法,議案是向國家權力機關或立法機關提出的議事原案,內容屬于議事機關職權范圍。人代會上議案涉及的內容,按法律規定應是人代會的職權范圍,而不是“一府兩院”的職權,因此,應該由人代會決定處理。大會主席團審查后,如將代表議案作為大會議案,應當列入大會議程,交由全體代表審議并表決,此時,“一府兩院”是執行人大關于議案的決議、決定,而不是辦理代表議案。那種將議案類似于建議一樣直接交“一府兩院”辦理,意味著把人代會的權力直接交由“一府兩院”去行使,顯然不妥。
正確處理代表議案,一是主席團審查時,要按照議案的含義,正確區分代表提出的議案是議案還是建議。二是要將具有現實急迫性、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議案列入本次會議議程,并做出相應的決議、決定。三是對確定不列入大會議程的議案,由主席團提請人代會做出決定,交由人大常委會或專門委員會處理,向下一次會議報告。
選舉工作中的高票情結,是指對投票選舉結果存在不切實際的高期待,最好是贊成票達到100%。這種高票情結是非理性的,對工作弊多利少。一定意義上說,選舉中,各候選人實際上是在接受來自不同行業、不同領域和不同利益訴求人的挑選、評價。評價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強求高票甚至全票當選是不現實的。高票情結的存在,會使候選人顧慮眾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在工作中患得患失,或急功近利。正因為如此,我國法律規定了人大選舉中的“過半數”原則或者叫“弱多數”原則,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讓選民和候選人客觀、理性地認識和對待投票選舉結果,真正體現公平正義的價值。
糾正高票情結,有必要在選民和候選人中普及這樣一種觀念:民主是個好東西,但高票或者全票當選未必就說明當選者最優秀、最杰出。只要獲得過半數,你就是勝出者!
作者:鄧聿文 來源:南風窗
作者:文根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子房先生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王亦君 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
來源:南方網
作者:蔣曉偉 來源:《上海人大》
作者:武春 來源:作者賜稿
作者:石永寧 來源:人民代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