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玉 張麗萍
(河北科技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20)
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工作框架研究
陳樹玉 張麗萍
(河北科技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20)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和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國內外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和大量西方化思潮的沖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從當前工作形勢和實際情況入手,提煉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特征,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工作框架,做到把握時代脈搏,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斷深化和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框架
西方思想家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論探索起源較早,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認為,思想教育要“產生最佳效果”,就必須使“習慣的教導”和“理性的教導”協調一致,只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才能產生最佳的效果。20世紀80年代,有效性在我國開始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產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這一概念。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滿足人們的相應需要、實現人們的相應目的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積極特性。
伴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國內外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和大量西方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臨著理論與現實的脫節,教育觀念落后、工作效率不高等問題。因而,在當前新世紀、新時代、新形勢下,如何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工作框架,努力把握規律性,體現時代性,富于創造性,一直是擺在當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迫切而重要的問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身特點、實施過程等因素決定的,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是其有效性的主體,因此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的現狀、目標對于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變遷的加劇,各種思想、思潮在我國迅速傳播,形成了多種價值觀并存的文化現象,對當代大學生思想觀念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嚴重影響了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在多元價值的碰撞過程中,他們有的盲目崇尚西方文明,有的過于追求個人自由,有的失去自己的人生目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極大的阻力。
當今時代,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進入大學校園,它有利于更好地傳播知識,快捷、準確地了解師生的思想情緒和他們關心的熱點問題,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間和渠道,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載體和途徑。然而,網絡的迅速發展也使信息的傳播逐步擺脫了學校和教師的控制,內容龐雜,良莠不齊,引起學生思想上的疑惑以致混亂,正是由于網絡信息的這種不可控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趨于復雜化。
目前普通高校在校生一般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生,他們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他們的價值取向更加多元,競爭意識、利益意識更加強烈,困惑迷茫比較多,對挫折和困難的承受能力差。另外,高校學生中的獨生子女群體比例增大,他們也經常表現出自我意識強烈,依賴性較強,習慣于被關愛而不善于理解他人的特點。而在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和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當代大學生內在的情感和心理比以往更加復雜,他們往往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所遇到的學習、生活、就業等各種問題,這對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首先從外因上要充分認識和把握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處的形勢和環境,從內因上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特點,在此基礎上,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工作框架,以期實現目標具體化,操作標準化,從而真正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與效率的統一。
當前,課堂教學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形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側重用直接的方法灌輸有關思想教育內容和觀念。但這種 “大一統 ”的思政課程教育工作平臺雖然有利于教學管理,但也存在著很大弊端。一方面它忽視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思想道德判斷的能力,另一方面單一課堂教育方法的反復使用也易引起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敏感度的降低,弱化課堂教育作用,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要克服“大一統”的思政課程教育平臺,克服思政教育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存在的簡單重復和脫離實際的問題,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積極探索新方式和新途徑,摒棄單純灌輸的教育理念,提高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從而增強高校的政治理論課程教育的深入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
隨著國際互聯網日新月異的發展,網絡已成為重要的思想輿論文化陣地。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抓住這一現代信息傳播媒介,做好宣傳工作,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及利用網絡媒介的特點和規律,制定一系列適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網絡傳播內容和方式,王巖辭在《網絡時代加強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中提到“要注意網上與網下的聯動,把網上新的活動模式與傳統的面對面的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的思想實際,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教育和引導。”同時通過組織各種活動,引導學生良好的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例如網上問卷調查,論壇,網上討論等等,使同學們在參與網上活動的同時,獲得道德、價值觀的提升,從而提高網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一直以來是從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堅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為切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提供了保障。但在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賴于發動廣大教職員工包括全體教師、黨政管理干部和后勤服務人員,共同擔負起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職責,明確任務和考核辦法,形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良好氛圍和工作格局。另外針對大學生思想狀況的個別性特點,做好高校與家庭、社會的溝通與協調工作,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體系。只有建立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好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一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務平臺也不斷涌現,更加關注學生自我的發展,為學生提供完備的服務,為學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一定要把握住生活指導、學習指導、心理輔導和就業指導等工作服務新平臺,通過面向學生開展的咨詢服務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我們從思想上重視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需求,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及時給與疏通和服務,才能真正把我國當代大學生培養成身心健康、具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有用人才,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校園文化是校園內所有成員共同創造和傳承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通過校園環境的營造和規劃設計、學校形象識別系統的設計,發揮學校環境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價值。同時培育校園在長期育人實踐中所積淀的學術氛圍和精神追求,培育學校時代精神,重視學術文化的營造,加強對學生的宣傳力度,獲取學生的廣泛認同,使校園環境和文化精神協調發展的同時也使學生思想政治素養得以整體推進,從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學生的課外活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各類學生實踐活動和社團活動;二是豐富多彩、學生積極參與的校園文藝與體育活動;三是校慶、國慶、入學及畢業儀式等全校性的活動。豐富多彩的學生課外活動可以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身,吸引學生自主參與,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發揮潛移默化的融合和感染作用,使學生在活動中受教育,在活動中受培養。因此,高校可以對學生課外活動進行精心策劃,同時鼓勵學生自發開展各種活動,創造各種課外活動平臺,給予積極指導和經費支持并提供便利,通過學生課外活動這一思想教育載體,達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效果。
勤工助學崗是應客觀環境的要求而產生的全方位、開放式、聯系實際的活動方式,如就業服務、檔案管理、校院管理、教學管理、心理咨詢服務宣傳等勤工助學崗的設置,使學生在參與服務管理的同時,能夠認識到自己在知識、能力、品質等方面的不足,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良好的品德。此外,勤工助學還能造就大學生吃苦耐勞、勇挑重擔、團結協作、樂于助人的品德,同時這種實踐式的思想教育過程更容易內化為個人的素質,使優良的方面得到肯定、強化、鞏固和發展,使不良的方面得到否定、弱化、矯正和改進,把思想政治認識變為主動的思想認識、意志磨練,從而取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評價機制是對高校思政工作效果的評估,只有探索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學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評價機制,才能進一步推動高校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開展,實現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朱海亮在《淺議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評價機制》一文里,分別從內容吻合、目標方法的一致性、基于需求的動態平衡、學生反饋信息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是指能夠達到工作與內容的吻合、目標與方法的一致、滿足學生的動態需求、學生反饋的認同和建議。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和環節,其成敗直接關系到未來社會的建設和發展。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擔著艱巨的任務和重大的使命,我們必須清楚認識當前思想教育工作當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尋找解決辦法和途徑,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工作框架,切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
陳樹玉,(1972——) 河北科技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副教授。張麗萍,(1982——)河北科技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思想政治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