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逸
(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逐水而居是人類與水緊密關系的表現。城市河流和濱水區一直以來都是城市開發建設的熱點地段,也是學術研究的重要領域。這與濱水區為城市居民提供優質的游憩空間、優美的環境是分不開的。
然而隨著城市工業的不斷發展,城市急劇擴張,在給濱水區帶來空前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過度開發等諸多問題。由于環境保護意識的淡薄,不合理的開發建設,已經使濱水區的環境品質不斷降低,人與水疏離,城市特色喪失。
因此,重塑濱水區的生態環境特質顯得格外迫切。要從根本上解決城市河流和濱水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就要在設計之初引入生態學的理念作為支撐。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對濱水區的景觀要素進行調查、研究、評價,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規劃設計的目標和生態優化措施。把濱水區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樂土。
天長市城區范圍內有川橋河和白塔河兩條水系,川橋河由西南至東北、白塔河由西向東穿過城區,(川橋河位于老城區段古時也稱為護城河)。城區地勢由東南向西北逐步降低,以簸箕形狀傾向高郵湖。本次規劃范圍為天康大道至建設路段濱水帶,即位于老城區內的護城河濱水帶,總面積為36.8hm2,其 中 水 域 面 積 為 12.4hm2,長 為 2 691.7m。
2.1.1 河道水污染嚴重
護城河周邊建筑物的無序建設,生活垃圾的被動處理,生活生產污水隨意的排放,造成了護城河水質的嚴重污染,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河水出現了部分水體富營養化,原有的動植物系統和水系統不能構成和諧運行機理,河流的自凈能力明顯下降。如若長期發展下去勢必對護城河的生態系統造成無可挽回的破壞。
2.1.2 水位無法控制,護城河水面不斷縮小
護城河與外部河道相通,水位變化較大,無法保持常有水位。由于城市市政設施建設的落后,護城河附近居民的生活垃圾得不到有效的處理,居民生活垃圾被隨意傾倒在河中。部分地段河道出現淤塞,直接影響到河水的流量。再加上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用水量得不斷攀升,護城河水量和水域面積相比往年明顯下降。
2.1.3 濕地機理明顯,風貌保持相對良好
天康大道和新河路區域的水體雖有污染,但有一定的自凈能力,具有較好的濱水機理,水生動植物在一定區域可以保持良性群落體系,但建設路和新河路區域污染相對嚴重。水生植物、水生動物以及岸邊的植物相對單一,原有空間結構缺乏多層次多樣性,部分水質相對保留較好,有條件建設成為濕地景觀。
2.1.4 駁岸形式單一,植被遭到破壞
當地水利部門為保護河道的防洪、泄洪功能,修建了垂直駁岸,但線型較直工程化明顯,難以形成自然式親水護坡,景觀表現較弱。渠化河道雖然有利于航運灌溉,但是混凝土將水系與土壤及生物環境分離,阻斷了河岸植被與水生生物的物質能量交換。河流的自凈能力降低,加劇水質的污染。
2.2.1 建筑物、道路現狀分析
護城河兩岸多為民居,民居近一半為新建的建筑,違章搭蓋和低矮民房較多,老城區內市政設施明顯老化與不足,整個護城河岸線環境顯得混亂無序,中下游段水體污染嚴重,水質較差。總規中的公園、綠地則基本未能實施。在建設路和新河路區域存在部分辦公用房,天康大道和新河路區域主要為民居,建筑物風貌不一致,對河岸水體侵染嚴重。環河道路一半為水泥路面,道路系統不通,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內,造成嚴重的河流水質污染。
2.2.2 居民需求分析
天長人民的生活與水系密切相關。建設路和天康大道區域內居住區密集,人口比較集中。目前大約有兩千多人在此處晨運、鍛煉,是人們茶余飯后的必去之地,市民對濱水休閑綠地的渴望值正在日益增加,因此該區域要滿足人們健身休憩功能。然而河道污染,市政設施落后,整體居住環境較差,與現代城市生活工作需求差距較大,濱水地區不再是人們向往的宜人地段。
綜上分析,現狀護城河濱水岸線仍處于一種粗放形式,缺少空間環境設計,需要經過空間的總體布局及建立長遠的城市形象的總體目標,以恢復城市河流生態系統,形成良好的具有特色的空間發展形態與人文活動場所。
結合城市道路,合理處理城市容量、用地范圍、人口密度、交通結構等問題,營建了一個符合城市居民,特別是中老人和兒童健身、游憩的硬質空間和植物空間結合的場所。在各個入口處,設立入口鋪地,便于人們進入,給人們提供健身、交流、公共活動場所和私人活動場所,改善人們長期在城市中機械生活節奏,形成多元化的城市空間組合,適合人居的現代城市環境。充分利用護城河現有的駁岸、自然植被和道路橋梁,以及天長市護城河兩岸的居民需求和人文等資源,為人們提供健身休憩的濱水廊道開敞空間,營造一個與天長市總體規劃緊密銜接,并符合城市實際發展需求的生境場所。
濕地生態系統具有很強的易變性,非常脆弱。在濕地景觀的整體設計中,應保持濕地生態系統的平衡,以整體的和諧為宗旨,包括設計的形式、內部結構之間的和諧,以及它們與環境功能之間的和諧,才能實現生態設計。因此應遵從《天長市城市總體規劃》,營造護城河濱水用地,保護護城河的生物和遺傳多樣性,減緩徑流,固定二氧化碳,調節小氣候,降解污染,凈化水質和防浪固岸,與城市景觀相融。進行濕地景觀設計前必須調查研究原有環境,掌握原有濕地的情況,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態資源,在設計中保持原有自然系統的完整性。對原有環境的調查,包括對自然環境的調查和對周圍居民情況的調查,如對原有濕地環境的土壤、水、動植物等的情況,以及周圍居民對該景觀的影響和期望等情況的調查。在設計中考慮人們的需求,并將人的干擾控制在保證濕地自身調節和維持正常功能穩定性的范圍之內,結合原有的水體、植物、地形地勢等構成景觀的因素進行設計,從而保持濕地系統完整性。從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自然生態環境出發,進行濕地生境的恢復與完善,以及生態島、生態綠洲的構思建造等,以促使濕地恢復生態功能,改善護城河的生態環境和周邊居住環境,為人們提供一個休閑游憩的絕佳場所。從而在涵養城市水源、調節區域氣候、降解污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使濕地的生態功能得以有效發揮。
護城河濱水景觀區綠帶種植設計理念就是以植物造景為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充分體現護城河濱水景觀的獨特風貌,以不同的植物群落為紐帶,把風格各異的園林景觀聯結起來,給護城河居民提供一處集學習、工作、健身、娛樂、游憩、觀賞為一體的親水活動空間。在種植設計方面充分利用植物的色彩、花期、葉色來體現一年中12個月份的植物景觀。硬質景觀如園林小品點綴其間不失輕松怡人的健身氣氛,為居民創造具有高質量環境的活動場所,建成春花、夏綠、秋葉、冬枝,富有詩情畫意和具有護城河關景觀特色的濱水風光帶。由于現狀護城河濱水景觀區綠帶環境質量不理想,綠化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環境效應、生態效應,從而達到改善水域生態環境,改進護城河濱水景觀區兩岸可及性與親水性,促進整個護城河的生態環境的更新,實現景觀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塑造護城河新形象。
在綠化景觀設計中,以天長市總體規劃為依據,以景觀生態學理論為指導,充分考慮到河段的自然條件與城市的關系等具體要求。在整個護城河濱水景觀區總體初步規劃設計方案確定的前提下,進行更深一步的環境設計及植物配置。景區內綠化與護城河大環境相結合,人工植物景觀與自然植物景觀相輔相融,功能要求與視覺景觀高度統一,做到植物品種多樣化、種植形式多彩化、多形化,形成多種植物生態群落空間。
護城河濱水景觀是城市景觀廊道,由各個景觀節點組成。在護城河濱水景觀中,用“以點帶線,以線控面”的手法組合各景點和景觀元素,形成各景觀元素相互融合、互相貫穿、互為關聯,統為一體的帶狀濱水景觀。構筑天長市濱水景觀帶,展示天長的風貌。
整個景觀帶分為“四區”,其中主要有“五節點”、“三線”(見總平面),四區:晨曦苑景觀區、情怡苑景觀區、千秋苑景觀區、天康苑景觀區;五節點:晨曦臺、晨韻臺、情怡廊、千秋臺、天康臺。三線:路線、水線和林冠線。
3.4.1 晨曦苑景觀區
建設路與石梁路區域房屋建筑與河水預留空間緊密,缺少綠色空間,可利用空間相對緊湊,設計了親水平臺、晨曦臺和晨韻臺,適當結合栽植植物,與周邊環境緊密結合。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是人們晨煉的開始,象征著人們身體健康如晨曦一樣燦爛和有生命力,設計了兩個節點——晨曦臺、晨韻臺,兩節點遙相呼應,互為對景,并通過一座橫跨過河道的橋梁相連接,營造適宜人們晨煉、休閑的人性空間;同時也適宜人們健身和交流的空間;在晨曦臺上建有張拉膜、景墻以及飾柱和坐椅等,讓人們在鍛煉同時感受高質量的環境景觀和安全感、舒適感,得到全身心的放松;晨韻臺,由于視線的關系,和區域性質決定,建造一個退臺式的平臺,建造親近水面空間,以體現人性場所思想。
3.4.2 情怡苑景觀區
在石梁路和新河路區域面積相對狹長,但北岸有足夠的空間,地形成坡型,高差明顯,我們適當處理地形,形成多樣的公共開敞型空間,南岸空間較狹窄,建立背景林帶,用以營造適宜人們健身和休憩區域,在此區域建造小型硬質鋪裝,并用道路將一個個小廣場有序的聯系起來,將大小不同的空間毗鄰地安排在一起,通過兩者的對比而突出各自的特點。組合一些半私密型空間,給人們提供交流的平臺,拉近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加強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3.4.3 千秋苑景觀區
根據天長的立市之史命名,體現了天長的民俗風情。位于環城路西北區域,現狀南岸灘地面積較大,北岸成坡型,留有足夠的空間。在南岸建造可供人們健身、娛樂的開敞空間。入口建立大面積的鋪地,利于人群的集散和觀景,命名為千秋臺;在廣場上建立民俗雕塑,體現天長的歷史文明;建立千秋紀念碑,進一步展示天長的民俗風情,讓人們在健身和休憩同時接受天長歷史文脈的熏陶;由出土玉佩原形為啟發,建立平面構圖為龍型的濕地景觀——千秋龍,體現天長欣欣向榮的歷史歷程。將水源引入廣場,通過廣場、平臺分割出大小不一的水面,形態豐富多樣。廣場與濕地景觀結合,種植各種水生植物,既豐富了視覺景觀,又提高了該景區生態環境的自凈能力。在環城路與川橋河路之間較為寬敞的區域,我們因地就勢,造千秋島,增加景觀層次,豐富水面景觀。島上以綠化種植為主,適當建造開敞空間,不僅可以形成生態小環境,也將成為整個規劃景觀區的“綠肺”。在北岸,建立入口鋪地,適當建造硬地鋪裝小型空間,以園路為線,組成供周邊居民健身休憩的空間。兩岸在與民居等建筑物相接林帶為8米,用于功能分隔和區域界別,使整個環境和諧一致。
3.4.4 天康苑景觀區
天康大道與川橋河路區域,川橋河兩岸河堤通直,適合人們晨煉慢跑。我們在該區域十分強調綠色空間的打造,用密林、草地構成的傳統自然空間,并沿小型步行游路適當設置坐椅小型雕塑等環境小品,方便游客休憩觀賞。
護城河濱水景觀優化設計是一個大課題。堅持以生態學的角度營造濱水空間景觀是一條重要原則,在濱水空間的建設中要善待現存的景觀資源,合理的建設人工景觀,努力營造和諧的濱水生態環境。護城河濱水空間的建設一定要堅定走生態之路,在開發與保護合理適度的前提下,運用生態學原理,營造生態型景觀。這里所提到的生態型景觀除了指運用植被來營造外,其硬質景觀也包括在內,要求這些硬質景觀必須是生態的、環保的。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出一個充滿活力、景觀良好的宜人空間,提高濱水空間景觀的綜合價值,提升整個城市的魅力。護城河濱水景觀的營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各個部門的重視和配合,同時也需要廣大居民獻計獻策,共同把護城河濱水空間的景觀建設好、管理好。
[1]萬 敏.讓大地血脈暢通一由“河流保護”看城市濱水建設[J].城市發展研究,2005(3):61~62.
[2]方 慶,卜普華.城市濱水區游憩空間設計研究[J].規劃師,2003(3):37~38.
[3]日本土木協會.濱水景觀設計[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4]盧曉寧,鄧 偉.洪水對濕地系統的作用[M].濕地科學,2005(6):136~142.
[5]史念海.河山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8.
[6]西蒙茲.大地景觀環境規劃指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27~28.
[7]許學強,朱劍如.現代城市地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
[8]吳良鋪.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9]吳 晨.“城市復興”理論辨析[J].北京規劃建設,2000(4):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