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農業工程學報》2011年4月報道,高速鐵路大型臨時用地制梁場的復墾方案設計應以臨時用地工程分區為基本單元,劃分為復墾方案初定和優化兩個階段,京滬高速鐵路江陰制梁場復墾區、待調整區與不復墾區面積分別為8.69、5.54及 1.49公頃;待調整區中制梁區、存梁區與鋼筋加工區因樁基礎密度較大,硬質化程度較深,經復墾優化分析后最佳復墾方向為設施農業用地,提梁區、拌合區、生產辦公區和施工便道破壞程度較低而最佳復墾方向為林地。此研究成果刊登于《農業工程學報》2011年第4期,題為《高速鐵路大臨設施復墾方案優化設計》,第一作者為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丁寧,通訊作者為金曉斌副教授。
近年來,隨著京滬、京津、武廣、石太、甬臺溫、福廈等高速鐵路的開工建設與投入使用,中國正大步邁向“高鐵時代”。在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高速鐵路建設不可避免地帶來一定數量土地資源的占用和破壞。如何控制和減少高速鐵路建設帶來的土地負面影響,已經成為立項決策、行政管理、項目建設、工程施工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從高速鐵路大臨設施建設特點來看,其線性施工特性,特定類型服務半徑的限制,決定了其耕地占用的無奈性和不可避免性;其用地重載荷、強硬質的工程特點,導致其土地破壞的嚴重性和生產能力恢復的困難性,其復墾方案優化設計是合理確定復墾方向、提高復墾利用效益的前置條件。
研究者在綜合考慮高速鐵路大臨設施用地復墾政策約束、復墾技術難度、復墾經濟投入及復墾綜合效果的基礎上,構建了大臨設施制梁場用地的復墾方案設計模型,并以京滬高速鐵路江陰制梁場為例進行了實證分析。高速鐵路大臨設施復墾方案優化設計以臨時用地工程分區為基本單元,劃分為復墾方案初定和優化兩個階段:復墾方案初定即根據場地條件與土地管理政策要求,將大臨設施用地劃分復墾區、不復墾區及待調整區;復墾方案優化則針對待調整區,首先就各復墾方向進行土地復墾適宜性評價,綜合每個工程區的自然條件、破壞狀況、區域因素和鄰域狀況等影響因素,計算得出每個方向的復墾適宜性指數;其次,對各評價單元各復墾方向進行“投入—產出”分析,按照土地復墾整理工程分類,選取耕層重建和地面設施兩項工程指標作為投入因子,并按照相應工程建設標準和預算定額標準計算復墾工程量及復墾投入費用,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項指標作為效益評價因子,計算各用地類型在理想狀態下的經濟、社會及生態價值,并以復墾適宜性評價結果作為修正指數,以修正臨時用地實際條件與破壞狀況對產出的影響,得出現實條件下各評價單元各復墾方向的“投入—產出”值;最后采用數據包絡分析(DEA)超效率模型計算各評價單元各復墾方向的投入產出效率值,選取“投入—產出”綜合效率最高值作為復墾最佳方向,并以此確定復墾方案優化結果。將復墾方案初定與復墾方案優選成果疊加,綜合得到高速鐵路建設用地復墾規劃設計圖。以京滬高速鐵路江陰制梁場為例進行實證分析的結果顯示,梁場復墾區、待調整區與不復墾區面積分別為8.69、5.54及 1.49公頃,待調整區經超效率分析后,制梁區、存梁區及鋼筋加工區設施農業復墾方向投入產出效率值最高,其他四個亞區林地復墾方向效率值最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制梁區、存梁區及鋼筋加工區農用地復墾投入大但復墾效果難以確定,投入產出比相對較低,復墾綜合效益不高,故最佳復墾方向為設施農業;其他四個區土地破壞嚴重程度相對較低,農用地方向復墾投入產出比相對較高,林地復墾綜合效益最高,故研究案例待調整區復墾優化分析的結果為:制梁區、存梁區與鋼筋加工區復墾為設施農業而其他亞區復墾方向林地。我國對工程建設土地破壞復墾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復墾適宜性評價、復墾技術體系與工程技術方法、土壤修復與地力培肥等方面,對高速鐵路臨時用地復墾的研究剛剛起步,有針對性地在土地管理政策約束、投入產出分析和復墾適宜性評價基礎上對高速鐵路臨時用地后續利用方式進行決策的研究較為鮮見,此次研究填補了這項空白,這項研究成果提示,在國家土地復墾政策調整的宏觀背景下,在土地復墾優先用于農業生產的前提下,在經濟可承受、社會可接受的范圍內,在于土地管理政策順序銜接的基礎上,高速鐵路大臨設施用地的后續利用方式應當多樣化,從而在最大限度保護耕地的同時,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效率。